如何开展小学数学整理与复习课的教学
(1)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原因。所以激发兴趣是创设问题情境的前提。教师要根据复习内容创设故事型问题情境、主动型问题情境、生活型问题情境、开放性问题情境等让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这样的问题情境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又能促进学生思维活跃,发展学生思维。比如“年、月、日”的复习课上,老师在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介绍了航天英雄杨利伟和载人飞船神舟五号的发射时间,然后问一个问题:你知道神舟六号的发射时间吗?展示相关提示,引导学生根据提示猜测飞船发射日期。这个环节立刻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大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老师呈现的提示上,同时回忆相关知识进行猜测。在学生准确猜出神六发射时间后,老师及时播放了一些关于神六的信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对祖国的热爱。随后,老师继续引导学生根据提示信息依次猜测神舟七号、神舟一号至神舟四号的发射日期,并适当补充相关信息。随着活动的一步步进行,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参与热情也越来越高。(2)全面促进知识系统化复习课程中的数学知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部分知识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设计的问题情境要把所有的知识都考虑进去,这是一个综合的情境,背后要有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这种问题情境的解决,要鼓励学生从所学知识中选择与问题相关的知识并加以应用,达到“一题牵一弦”的目的。这样的情况不仅可以使学生平日所学的知识系统有序,有助于形成知识网络,还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年月日的复习课,老师给学生展示整理好的作品后,一个“数学王国”出现了,打开门跳出很多数字,排成一排:100,4,31,29,90,182,365...在课堂上,学生可以齐声说出几个数字的含义,如:一个世纪是100年;大月亮有31天;正常年份的上半年有90天...可以看出,通过一节课的复习巩固,学生可以更加熟练地掌握本单元的一些基础知识。有几个数字,学生们想到了不同的含义,比如:四月是小产,有30天;一年有四个季度;一年有四个小月。可以看出,学生可以综合运用单元知识点,在完成练习的同时,再一次加深理解。二、引导学生把握探索点,自主探索知识网络。复习教学的首要目标是整理知识点,形成知识网络。教师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探究点,让学生合作收集整理,编织知识网络,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知识脉络的走向。教师也要巡回指导,扮演好“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的角色。他们要尽可能地参加各种学习小组的合作探究活动,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和问题的不同理解,引导学生收集与问题相关的生发点,让学生梳理这些知识关节,仔细琢磨每个知识点的含义,通过表达和交流理清相关知识之间相互联系的线索,在知识系统化的过程中自主自然地生成知识。(1)引向突破点,在已知和新知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六年级下册,平面图形的面积复习,这个特殊的小组采用了合作探究的合作模式。老师:以前我们每学完一个单元就要整理一下这个单元的知识。现在这六个平面图形是不同年级不同单元学的知识。它们的区域之间有什么关系?(停顿,学生思考,教室安静)老师:接下来,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思考一下每个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我再来说说推导过程。最后,利用手中的学习工具,把它们放在一起,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小组报告...老师总结:通过我们的相互补充,明确了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不管用哪种方法,我们总是先找一个图作为起点,然后看它与哪个图相连,梳理出知识网络。对于平面图形,我们经历了从简单的长方形到复杂的圆形的学习过程,数学学习就是这样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复杂到简单,不断向前的过程。现在只有把每一门知识都学扎实了,才能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绘制连接图是本课的重点。如何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整理出不同单元、不同年级的数学知识,并以什么为起点构建连接图?经过反复推敲,设计了以上三个步骤。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无从下手的状态下突然看到了一缕阳光。如果他们试图走下去,他们可能会在交流中看到光明的未来,开辟一条新的道路,这为他们的思考留下了足迹。整理好连接图后,引导学生认识到六个平面图形面积关系的构建取决于一个图形能否转化为其他图形,但得到连接的前提是回顾每个图形的面积求导过程,这样既有教师的正向引导,也有学生的逆向反思。(2)运用合作学习提高复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数学教学活动,体验数学知识的发展过程,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合作学习在课堂上被教师广泛使用。它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每个人都得到锻炼的机会。在参与的过程中,他们相互启发思考,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在最后一个教学环节的合作学习环节,焦点小组深入合作小组,关注小组成员的交流状态和学习效果。我们发现每个小组长都能积极地带领小组成员按部就班地讨论和交流。第一步,有的小组长让每个成员自由选择一张图发言,有的小组长熟悉每个成员的学习情况。小组长似乎也可以像老师一样,根据小组成员的学习水平分配不同的学习内容,给每个成员参与学习的机会。合作中,有的同学表达不清楚,就一边画图一边说话。组长和其他组员认真听讲,可以适当补充。在建链接的环节,成员分工明确,有的负责粘贴,有的负责安排图形的位置,有的在建链接,听意见及时改正。每个成员在合作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下面展示了不同的合作结果:以前老师帮助学生总结整理复习课,虽然也完成了知识的系统化,但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在知识的主动建构和能力发展方面的成果微乎其微。在复习课中,采用上述合作学习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引导和选择,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梳理知识,发展思维,提高复习效率。第三,注意延伸,获得新的感悟。复习教学要引导学生把相互联系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形成知识网络。复习的时候,老师也要注意学生的认知起点。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此时,学生的认知点已不再是新教学的初始阶段,而是在掌握和运用知识点的基础上,教师要通过探究式的复习激活学生的思维,产生平时无法获得的全新的认知感悟,做到融会贯通,温故而生新,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比如六年级第二册《三维图形复习》中,用圆柱体的侧面积计算方法探究长方体的侧面积,然后移到直棱柱的侧面积划分:除了用累加的方法给每个面加上侧面积,你还能想到别的方法吗?生:如果长方体的边后面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是底面周长,宽是长方体的高,可以用底面周长乘以高求侧面面积。老师:你明白他说的话吗?谁想边用这张长方形的纸边给大家看?(在学生演示的过程中,老师及时提问:长方体的边长是多少?规范学生语言)老师:那么他们的侧面积公式可以统一为底周长乘以高度老师:想一想还有哪些图形的侧面积公式可以用底周长乘以高度来表示。试着用你手中的一张长方形的纸把它包围起来。老师:我把同学们围起来的这些立体图形按顺序展示一下,看看你有什么发现。(依次展示三棱柱、四棱柱、八棱柱、圆柱)上下底面为三角形、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老师:这些图形的侧面积可以通过底部的周长乘以高度得到。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什么?生1:上下表面平行,形状相同。生2:都是直的(侧边垂直于地面)。老师:我们把具有这样特征的立体图形叫做三棱镜。怎样才能求出棱柱的侧面积?第四,强化“一题多变”,努力“一题多解”。实践在复习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使学生在整理知识点时,将交流、接触的隐性过程转化为外在的解题方法。要选择内容新颖、思维灵活的练习,训练形式要多样化。要加强“一题多变”的训练,鼓励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努力做到“一题多解”。在方法的比较中,寻求* * *有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平面图形面积的课复习,老师设计了这个练习:如果一个三角形的底是6.28厘米,那么一个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如果三角形的底是6.28厘米,圆形的面积是50.24平方厘米..平行四边形的高度是多少厘米?如果长方形的周长是24.84厘米,那么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这个练习把一个圆变成一个三角形,一个三角形变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变成一个矩形。每次变换都是动态的,既复习了一遍旋转和切割的变换方法,又能让学生直观地找到图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联系为突破口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也有不同的方法。比如在解第一题的时候,有三种方法:6.28÷25.12(cm)25.12÷3.14÷2 = 4(cm)×3.14 = 50.24(cm 2)6.28。(平方厘米)6.28÷4=1.57(厘米)6.28×2÷3.14=4(厘米)1.57×4÷2×16=50.24(。第五,让学生参与评价,提高复习效果。《课程标准》指出: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时,应尽可能地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而不是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因此,教师要尽力给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舞台,给学生课堂提问的权利,给学生自我展示的空间,给学生评价的机会,让学生在自我评价中学会自我肯定和自我反思。学生只有通过相互质疑和评价,才能揭示各自不同的思维和存在的问题,引发辨析,真正完善知识的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