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的地理优势
江门位于广东省中南部,西江下游,珠江三角洲西部。珠江水系中的西江主要发源于云南省古驿县马雄山东麓的水洞,自西向东流经云南、贵州、广西四省。在无数的岁月里,大量的泥沙在西江上游滚滚东流,沉积在海上无数岛屿之间的平静水面上,直至形成一个三角洲,其形状酷似人手的复制品。五个手指,一个是磨刀门,一个是泥湾门,一个是虎跳门,一个是悬崖门,一个是横门,牢牢抓住了太平洋的南海。江门尤其在人的手腕上,据说西江五人出海。江门,依托西江,上部可达广州、香港、澳门,下部可达广西的肇庆、梧州、新会,开平、恩平、阳江、水东、电白、雷州、廉江、湛江、海南岛,是广州府的睡眠屏障,是四溢乃至粤西的交通枢纽。所以江门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北街,位于江门东北3公里处,13世纪登陆,西江之畔,是江门水陆交通的门户。这里河道宽阔,岸边水位较深,适合大吨位船只停泊。它是一个天然良港,地理条件得天独厚。正是因为江门有这样的自然地理优势,才成为帝国主义觊觎的地方。公元65438年至0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者为了加强对中国南方的经济文化侵略,开辟了更多的沿海和内陆外贸口岸,并将魔掌伸向了珠江三角洲。清康熙二十三年(1685),设立广东海关,在江门设立正水口,俗称“江门长关”。光绪二十三年(1897),江门成为三水所辖支系西江装卸客货的第一站。同年5438年6月+10月,广东海关在江门设立办事处,这是江门第一次被条约指定为人货小入口,江门成为西江南路对外贸易的水路交通枢纽和商品流通中心。以英国为首的帝国主义为了进一步把江门这个商品集散地和进出口商品集散地变成进出口商品的转运港,并作为其向五邑侨乡和粤中、粤西其他市场渗透的“桥头堡”,进行经济侵略。清光绪二十八年八月初四(即1902年九月五日),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继续通商航海条约》(即《马凯条约》)。1904年3月7日,江门海关正式成立,广东海关将江门、甘竹划归江门海关。开埠和江门海关的设立,促进了江门水陆交通、对外贸易和商业的发展,扩大了对五邑乃至粤西的辐射和影响,从而加快了江门的城市建设步伐。
2.发达的商品经济为江门建城创造了有利条件。
城市是一个地区商品经济活动的中心。在商品经济社会,一个地方仅靠行政手段很难成为城市,必须靠商品经济发展。江门虽不近海岸,但可通五门出海,背靠五邑侨乡,面向省港澳,堪称经商宝地。
江门的商品经济萌芽于14世纪。当时在今天的蓬江区的圩顶上有一个小圩。在第一、第三和第五届博览会期间,邻近四个乡镇的农民和渔民将他们的农副产品和鱼产品带到这里出售或交换。后来集市逐渐扩展到海边,到16世纪,已经发展成为“千船如蚁聚江边”的非常热闹的商品集散地。到了明末清初,更是“商贾云集,交易以百万计”。各种仓房、果蔬仓房、鱼仓房、猪仓房、牲畜仓房、杉木竹仓房相继建立,有零售、批发两种经营方式,商品购销远至广州、海南、湛江、阳江等地。靠近象山(今中山)、顺德、台山、开平、新会、鹤山等县,到清乾隆末年,江门已成为珠江三角洲西部的商贸中心,酒楼、酒店、商店遍布大街小巷,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光绪二十八年(1900),江门成为武义乃至粤西的外贸口岸,商贸更加活跃。这一点从江门海关第四税务科(代理)GReady提交的江门海关十年报表(1904 ~ 1965438)就可以看出。报告中有一段是这样描述的:“江门连接了三角洲所有五条人类水路,许多世纪以来一直是这一地区重要的贸易中心。船舶作为交通工具的出现,让曾经繁荣的民船逐渐没落。但在江门,各种船只密密麻麻地挤在江门江上,这在中国其他地方可能不太容易看到:通航涡轮机高耸在人船之间;来自新加坡和印度的300 ~ 400吨级帆船6 ~ 12,配备反海盗重炮;装备了两艘有炮眼和防弹板保护驾驶舱的汽船,拖着一艘油漆鲜艳、旗帜艳丽的巨大客船喷着蒸汽;官盐船、粮船、满载陶器或猪、活鸭、水果、蛋、蚕的民船;两边有洞,有装活鱼的流水缸的船、舢板;一些被流放的麻风病人占据。上面提到的数不清的船只导致江门河非常拥挤,小船很难行驶。由于这种频繁的拥堵,1904年3月7日江门开埠为外贸口岸时,海关办公地点在西江右岸(即北街?作者注),对面有一个极好的锚地。因此,大吨位的船只不需要进入河内,乘客和货物都是由民船或舢舨从市区运送到大船上的。”当时,布料、糖、大米、火柴、石油产品、西药和医疗器械、成鱼和海鲜、五金百货等。每年从港澳进口,经江门流入珠三角西缘各县。周边县生产的烟丝、茶叶、葵花扇、丝绸、鲜果、夏布,通过江门出口到省内其他地方和世界各地。每年从港澳进口和从省内外进口的货值为2440万元,而出口和向省内外出口的货值为1580万元。当时的江门是新会县的一个镇,但由于是新会、台山、开平、恩平、鹤山五邑到省会广州、港澳的水路交通枢纽,北街又是各国商埠,江门是五邑邮、电、路、空业务汇聚之地。在1908中,覃健的《新会地方志》是这样评价江门的:“如果网络组织得好,就像衣服一样。”江门开埠后,设置水陆巡警署、电报局、邮局等机构,开通人工电报和水陆邮路:英、美、日等国商人在江门设立13煤油公司,英、美、加等国教会也在江门开设教堂传教,增加医疗。江门逐渐成为“中外混处、商旅、打人”的热土。到清朝末年,从江门到外地的航线有27条。民国初年(1912),江门因交通便利,商业发达,成为各派军队的重要驻扎地。江门港的地理位置和商业优势吸引了五邑华侨前来经商、购房和引进现代先进技术。苏宁铁路直通北街,江门造纸厂、江门广信电力有限公司、江门市菱信电话有限公司、遂昌火柴厂建成投产,中国银行江门分行、广东央行江门分行相继成立。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江门经济已形成规模,对外贸易、商业服务、通讯、邮电等都创历史新高。据江门海关统计,民国12 (1923)年,江门口岸出入境旅客达65万人次,进出口贸易总值达654.38+077.8万关。其中进口占84.78%。文化事业在经济发展的推动和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发生了变化。新闻、影视娱乐、新式学校、西医诊所(医院)从无到有逐步建立。商场商业引进烟、赌、娼等黑社会业务也随之兴盛,黑社会势力逐渐扩大。据统计,1921年,江门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 * * 7万人。
由于江门具有上述自然地理和经济优势,6月6日1925,经广东省政府第21次省政府会议决定,将江门港建设成为直辖市。江门的建立,意味着其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地位的提升,对五邑侨乡乃至粤西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增强。其表现如下:
一是政治军事地位突出。江门的建立恰逢国民党与* * *产党的第一次合作,江门逐渐成为江蕙地区和五邑的工农运动中心。国民党、* * *产党和群众团体以江门为政治平台,开展各种政治活动。各派军阀也纷纷出兵驻扎,将江门视为赶集后五邑的“桥头堡之刃”。同年9月24日,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李率部进驻江门,设立军统处。同月,新会县农民协会筹备处在江门召开全县农民代表大会,贯彻第一次省农民代表大会精神,发展农民协会,建立农民自卫队;65438年2月9日,广东省妇女解放协会新泰县分会在江门成立。1926年3月中旬,国民革命军八路军第十三师进入江门;4月初,江门学生会成立;4月20日,江门市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了江门市第一届国民党党部执行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7月11日,第四区安抚委员会在江门成立。1927 1月,* * *四溢地方工作委员会(后更名为五邑地委)在江门成立;同月,中央新会县委在江门成立;3月,国民革命军八路军在江门成立五邑游击司令部。即使江门在1931年2月26日被废除后,其政治地位也没有被削弱。1年3月,新会县政府从会城迁至江门。国民党江门党部仍维持原有建制,直到1934才改为区党部。“九一八事变”后,江门商人经济打散委员会和苏宁铁路总工会抗日协会在江门成立,组织民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二是城市面貌变化快。江门建市后,市政厅开始制定城市建设规划,改造市容。从1927开始,城市将进行大规模的市政建设,开辟和扩建街道,修建地下水道,安装路灯,修建楼房,修建长堤,开发公园。新龙街、新市街、增华街、李安平路、兴宁路、常棣等地的平房相继被拆除,以拓宽街道,并建造了底层为商店、上层为住宅的骑楼建筑:长安路上也建造了4-6层的建筑。1928年,成立市政推进委员会,并由民间捐资20余万银,修筑玉兰(今朱牌头)至聚源路口的长堤,全长1.80 km。同时延续长安路、钓台路,拓宽太平、塘步新城、宝山等13道路,总长3658.54米。商务区东部先后形成人和里、觉魂里、李兴平、桃源坊等居住区,江门河南岸逐步形成红门楼、李华清等10以上居住区。这些小区的建筑大多是规划好的,比较统一,大部分是两层,也有平房和少数三层。民国21年初,江门废除市建制后,新会县政府机构迁至江门,并大规模大兴土木,拆除房屋,整治道路。县政府成立乡公所,以官民合作的形式,继续修建长堤沙仔尾段。同时还修建了自来、紫泥、紫砂、杨桥、湘西、奎尾、仓后、上步、浮石、镇东、朱彝、永安、新华、聚源、顾岚、新野等33条道路。道路宽度一般为6 ~ 14m,沥青或混凝土路面。到38年解放前夕,全镇共有46条主要街道,总长14.67公里,其中车行道总面积12.89万平方米,多为混凝土路面。但由于年久失修,道路坑坑洼洼,排水不畅。江门建市后大力整治,彻底改变了原江门镇的旧貌,以新形象出现在五邑地区。
第三,经济跃上新台阶。建市后,江门疆域扩张,人口骤增。根据1930的统计,江门有15077户,人口81874。市场更加繁荣,有“小澳门”之称。当时交通发达,形成了以水路为主,铁路、公路为辅的交通网络。每天只有6艘客船从江门驶往香港,江门港成为仅次于广州的广东省第二大内河港口。民国初年,尽管政局动荡,江门的商业却非常繁荣。尤其是它成为省辖市后,全国各地的客商络绎不绝,四个乡镇的小贩络绎不绝。到1932,* *的商户有3000家。其中丝织品50余家,百货文具60余家,彩色五金电器133家,糖烟酒茶行业50家,牲畜屠宰及烤肉业59家,水产养殖业24家,酒茶旅游业17家。由于商人聚集,贸易活跃,金融业蓬勃发展。全市共有5家公营银行、4家民营商业银行、50多家银行(行)和10多家典当行、保险代理机构,分别在江门、新会、高明、鹤山、中山办理金融业务。民国时期,江门海关的管辖范围扩大到、、阳江、崖门、水东和三峡海域。分为电白、博贺、都护、闸坡、北金口五个地方。但受全球经济危机和日本侵华的影响,进出口贸易逐渐下滑,至民国二十五年,进出口贸易已跌至654.38美元+0.9739万元。从1939到1945日军占领江门的七年间,一切都很萧条。抗战胜利后,工商业逐步恢复和发展,电池、玻璃、制糖等轻工业企业相继兴办,国内商业进出口贸易、金融保险、电影院舞厅、赌场妓女村蓬勃发展。当时的江门虽然是一个三万人的小镇,却没有电信局、邮政局、航运局、商检局、侨务局等管理机构。广东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局、中央合作银行等大众银行仍在江门设有分行,开通水路客运班线34条,公路客运班线5条,还在绥江开通了水上飞机客运班线,呈现一派繁荣景象。从民国37年到解放前夕,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在政治上失去民心,在经济上濒临崩溃,江门的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但仍是广东中部的外贸口岸、批发市场、交通枢纽和金融、邮电、侨务中心,新闻、医疗、娱乐、文化事业仍居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