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授杜甫的《登高》
教学设想
《登高》是一首七言律诗,实现了主观感受与客观意象的高度统一。作者把他的感情集中在《秋天》和《大河》这两个最富想象力和联想力的意象上。诗歌中充满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个人生活的辛酸。因此,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要在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和写作背景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感知形象,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深情地阅读文本。学习情况分析
高一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还很肤浅,往往只满足于背诵和记忆,而不注重诗歌本身的意象、意境和情感。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学生古诗词阅读的训练,让他们学会品味诗词的意境,进而把握诗词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让学生感受到诗人情感的影响,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他们潜心游泳的欣赏习惯。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了解杜甫的生平和这首诗的写作背景;2.感受诗人深深的痛苦和无尽的悲伤;二、流程和方法
1,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2.掌握从意象中欣赏诗歌意境的技巧;第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深的痛苦和无尽的悲伤。教学重点
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品味和欣赏诗歌的语言,了解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它充满了场景和壮丽的气象。
教学困难
在朗读和朗诵中,感受诗人悲凉的内心世界,领略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教学方法包括吟诵、分析、指导和讨论。教学时数1备课
1,杜甫的人生经历
杜甫(712 ~ 770)是唐代诗人。漂亮的话。祖籍襄阳(今湖北),河南珙县人。因曾在长安城南少陵居住,自称“少陵野老汉”,被在成都推荐为节俭参谋、工部校对员袁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和杜工部。他的诗歌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所以他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为“诗圣”。
杜甫出生在一个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他是著名诗人杜沈燕的孙子。7岁学诗,15岁成名。20岁以后,有四个时期。
(1)从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到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浪漫的生活。先后漫游吴越、齐、赵。其间未能赴洛阳参加进士考试。三年,天宝在洛阳与李白成为挚友。第二年秋天我们分手了,再也没有见过面。这一时期的杜甫诗歌有20多首,多为五律五古诗,以王岳为代表。(没有经验)
(2)天宝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被困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给有权势的人提供晋升机会,但没有用。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他才得到一份参军的小差事。仕途的失意,生活的饥寒,使他客观地认识到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疾苦,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创作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二十二韵为魏作成的张,二韵为路、军车店、大堤。
(忧国忧民)
(3)从肃宗至德元年(756)到甘源二年(759),安史之乱最为兴盛。杜甫也经历过磨难,但他的创作成就是巨大的。长安失陷后,北上灵武投奔肃宗,却在半路被擒获,陷贼近半年,后从长安逃往凤翔肃宗,在那里被左接走。很快,因为他的直接建议,他差点死掉。长安光复后,他回到北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交大臣周华四恭参军,告别长安。759年,对政治失望的杜甫辞官,年底到达成都。作诗《三官》《三别》。
(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顶峰)
(4)杜甫在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期间,在蜀中度过了八年,在荆襄度过了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边建草堂,断断续续住了五年。765年,严武死后,杜甫失去了支持,带着家人离开了成都。开始了“漂泊在天地之间的西南”的生活,在船上度过了许多时光。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享年58岁。
皇军收复的黄河两岸,书香登高,秋风破草堂,江村登高岳阳楼(思想更深邃,诗风更阴郁)。
2.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在大历二年(767年)秋天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岸边,转塘峡谷口。它以水急、风大、猿多而闻名。这首诗表达的不仅仅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过去了四年,但是地方军阀乘隙而入,互相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荡,民生凋敝。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好继续“游走于西南天地之间”。他的抑郁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包括时代的艰辛,家庭的困苦,个人的疾病和未能实现的抱负,以及他的朋友李白、高适和严武的相继去世。为了摆脱像浓云一样始终压在心头的抑郁,他带病上台,但萧瑟萧瑟的江夏秋景又给他增添了新的忧愁。教学过程
一,新课的引入:(投影幕)
(音乐,音调低,语速慢,感情满满)1200多年前的一个秋天,九月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风刮得很大,河边的树都枯萎了。树叶在天空中飞舞,满山都是腐烂发黄的树叶。河水翻滚翻腾,急速向前冲去。在寒风中,有几只孤独的鸟在盘旋。远处不时传来几声猿猴的叫声。这时,一位老人上山了。他衣衫褴褛,两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摇摇晃晃,跌跌撞撞。他一直疾病缠身,包括肺病、疟疾和风湿病。而且已经是“右臂枯,半耳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福的节日。然而老人一生坎坷,穷困潦倒,似乎已经到了人生的冬天。而且此时国家正处于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独自漂泊。
面对万里河湾,孤独的飞鸟,颓败的枯树,老人满怀心事,放声歌唱:广空狂风中,猿猴呜咽,鸟儿在清澈的湖水和洁白的沙滩上飞向归途。一望无际的树簌簌落下树叶,长江不可预料地在奔腾翻滚。悲凉秋景里的李,常年游子,在疾病缠身的今天独自生活在高台上。又苦又苦,太阳穴结霜,心痛和疲倦是我酒里的一层厚厚的灰尘。
是的,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位老人和他的生活,欣赏一下他在1200多年前留给我们的著名诗篇《登高望山》(投影工程)。
让我们跟着音乐再读一遍!(音乐)二、导读
导读:阅读是学习诗歌的关键。阅读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旨,理解诗人想要表达的感情,更好地欣赏诗歌。那么怎样才能读得更好呢?(投影阅读要领)
1,理性把握:要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就要走进作者的内心,照他的样子写,照他的样子说。
2.感性表达: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3.欣赏课文。
1,第一行味道——《长空疾风中猿呜咽,清湖白沙上鸟归》导读:这首诗的第一行* * *写了六种景色:风、天、猿、朱、沙、鸟。分别用“急”、“高”、“哀”、“清”、“白”、“飞回来”来形容。用十四个字写六种景色,极其简洁。
飓风:让人感觉很冷。无论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但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天高云淡;好像世界上的人都很渺小,很孤独。哀猿;听到它的叫声让人感到很难过。
鸟:可以是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所以食物很少。也可以是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四处徘徊,寻找自己的巢穴。也可能是与鸟群失去联系的鸟。欣赏的时候,要敢于拓展自己的想象力,用自己的想象力去填补诗歌留下的空白。总之,这是一只快乐的小鸟吗?这是一只孤独而痛苦的鸟。
我们无法想象它是一只快乐的小鸟,只能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很多只。这是因为我们都在想象杜甫此刻的处境。此时,杜甫正独自徘徊。
2.品味对联——“树叶像瀑布的水花一样飘落,而我却看着长河滚滚向前”
颌协只写了两种风景:倒下的树和长江。从落木到想树,从树和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现状去联想。杜甫看到落叶,一定以为自己像一棵树。他很老了。人到了人生的深秋。人生苦短。转眼就是一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年。他写这首诗的时候,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
如果“落花树萧萧”是指人生短暂,那么“长江无尽”呢?应该是时间的无限,历史长河的无尽感。"一江之水不归,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总结这两句话的意思,写的对比,衬托。人的一生越短,历史和时间就显得越长。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长,生命越短。“人的生命”指的是个体生命。人生百年,山河长存。
第二句,杜甫面对绵延不绝的历史,感到有些无奈。也有很大的气势。但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胸怀宽广的知识分子,他既无奈,又不能理解生命的短暂,更不想违背自然规律,祈求长生不老。他知道,人无论活在什么时候,都不可避免的会死去。这是必然规律。所以,他觉得豁达,坦荡,豁达。
3.感怀颈联——“万里秋常客,与我百年愁,独攀此高”
游走江湖,身不由己,命运多舛,难归故里,这是“万里”的悲哀;连续几年,分分合合,欢乐少,痛苦多,是“熟客”的悲哀。人生短暂,多灾多难,老弱病残,是“有病”的悲哀;登高远眺,思风,天地为儒,如影随形,这是“孤独”的悲哀;落魄、艰辛、苦涩,愁白了头发,又过不了多少年,这就是“霜鬓”的悲哀;时局动荡,百姓满目疮痍,忧国忧民伤时,又无可奈何。这是“家国”的悲哀;漂泊异乡,病残,因病饮酒,徒增哀怨,挑起仇恨,这就是“饮酒”的悲哀。.....所有这些都充满了悲伤和仇恨。“你一直剪,还是会很迷茫。是离愁别绪,特别是心里的一种滋味。”
“百年”是老了,拖着病体,又是八层愁。4.感受尾联——“恶运霜鬓,心痛倦酒浓尘”
杜甫悲伤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国难当头,又是连年战乱。因为艰辛,痛苦和仇恨,我的太阳穴是灰色的。)苦,什么意思?国家形势困难的时候,我极其痛恨。我老了,两鬓斑白。苦是极端的意思。由此可见杜甫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杜甫想为国家做贡献,放下战争,但是因为年老多病,无法为国家做贡献。那是一种担心的情绪,焦虑。焦虑,只有白发,鬓角沾霜。心有余而力不足。“苦”不仅指国家的苦,也指个人的苦。因为此时的杜甫已经“百岁”,也就是晚年,而且浑身是病,估计可能活不长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应该更多地考虑他一生的艰难困苦。颠沛流离,坎坷艰难——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的一生。这里既有国家的困难,也有个人的苦难,两者都存在。他担心他的国家,他的人民和他的健康。杜甫的一个独到之处要特别强调,那就是古代很多知识分子往往以“富则济世,贫则济世”为人生准则,而杜甫则是济世不分贫。
简介:杜甫非常爱喝酒。这不是我们第一次在杜甫的诗中写到饮酒。你也可以举一些喝酒的例子,“在绿色的春天,我回家的时候,大声唱我的歌,喝我的酒。”杜甫《九天》诗中有“重阳独饮一杯酒,病时到江边取台”。杜伏科也喝酒,烦恼也喝酒。在中国,似乎只有酒才能充分表达喜悦或变化的感情。而且是重阳节,习惯喝菊花酒。但是老人不能喝酒。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酒,也因为贫穷,他可能不能喝酒。只有借酒消愁,至少可以驱散一些忧郁的情绪。但是你不能喝酒。怎么才能摆脱这种阴郁,怎么缓解?——只能在诗的结尾缓和起来,在杜甫的心里缓和起来。
板书:情感暗示:
首联悲凉孤独,联沉郁高昂,颈联悲痛,尾联愤怒无奈。
第三,迁移和延伸,提高能力
导读:秋天是一个丰富的季节,也是一个悲伤的季节,更是一个充满想象的季节。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伤害、感受或赞美秋天的诗篇,来表达他们对秋天的感受和理解。在大量的“悲秋”诗中,有三种感情比较突出:
1,表达离别和思念的痛苦。
萧瑟的秋色往往会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七夕、中秋、重阳等几个秋天特有的节日更容易让人心酸。
“一个人在异乡人生地不熟,逢年过节都想亲人。”(王维《山节思山东兄弟》)“一个游子听得战鼓响,那是秋雁在边境的第一声呼唤。他知道今晚的露珠将是霜,家里的月光是多么明亮啊!. "(杜甫《月夜忆兄弟》)“中庭里,白树有乌鸦,冷露有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满望,不知秋思是谁家。”(王建《望月十五夜寄杜郎中》)
“但愿人长久,千里之外。”(苏东坡《水调》?明月几时有?)
此外,还有许多古典诗词中常用来表达思乡和离别之痛的秋天意象,如菊花酒、梧桐、南飞雁等。
“去南方的荒野吧,因为树叶正在落下,从北方吹来的风使水变得冰冷。我记得我的家;但湘江之弯,被江南之云所围。”(孟浩然《早寒怀》)“古台旧,我秋思乡。”(刘长卿《秋上观吴将军台庙图》)“夜在浔阳河上送客,枫叶灯心草秋风飒飒。”“东船静寂,西船静寂,我们看到白色的秋月进入河心。”(白居易《琵琶行》)
“令人心寒和悲伤...多情自古伤离别,清秋时节更值得冷落!”(柳永《雨霖铃》)2。说明处境可悲,缘分无穷。
伤心失望的诗人,常常被秋天的萧瑟、寒冷、凄凉所感动,从而产生无尽的悲伤。
“西地唱,南冠思。”(罗《听蝉的政治犯》)“人是寒橘柚,秋是老梧桐。谁到北楼,谁感激风。”(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我在甲板上看着秋月,徒劳地想起老将军谢."(李白《牛渚夜泊思》)3。感叹英雄迟暮,人生苦短。
秋天万物凋零,容易唤起经历过各种磨难或年事已高的诗人内心的声音。
“白云飞秋风起,草木黄,大雁南归。.....你什么时候会年轻?”(刘彻秋风诗)
“秋来的风景不一样,衡阳雁走不经意...将军白发泪。”(范仲淹《渔父傲》)四、课堂总结
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都是关于悲伤的。古往今来,杜甫肩负了人生经历、家国荣辱、人世沉浮、人心得失的全部责任,多少悲愤仇恨,多少艰难困苦。他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肩负起无尽的悲伤,我们惊讶于生命如此沉重和悲壮!
五、作业1,选择做题:
(1)把《上山》这首诗改写成了现代诗。(2)以“悲秋”为题,写一首诗。
要求:①写诗要注意节奏;②写诗时选择生动的形象;(3)写诗要内涵丰富;(4)写诗要有充沛的感情。
2.背诵上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