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木兰真的是为了父亲而参军的吗?别人怎么会不知道她是女的?

历史上确有木兰这个人,但她不姓华,而姓魏。以下是别人研究资料的复印件:花木兰是一个忠诚坚强的女英雄。千百年来一直为百姓所景仰,但关于木兰的故乡在哪里,众说纷纭。其实通过具体分析,不难发现真实面目。关于木兰的故乡,有报刊报道:徐鹏在《中国活页文选》第五版评论《木兰词》时说:“关于木兰的姓氏和籍贯...后世传说很多:有人说她是乔县人,有人说她是松州人,有人说她是黄州人,有人说她是商丘人。”8月22日,1984,少多在羊城晚报上写道“木兰姓魏...亳州。”2月5日,1985,新华书店报道,延安建成木兰陵园时,有“相传木兰属延安专区上义村”等内容。可见,这些报道的籍贯不外乎松州、商丘、亳州、乔军、黄州、延安等地。为什么木兰的老家在虞城?1.上面报道的六个地方,除了黄州和延安,都是指禹城英阔。阵营简介没动,只是因为朝代不同,归属不同。众所周知,乔县和亳州都是指亳州。松州、商丘也指商丘。英阔古属亳州,故古籍记载:“木兰为亳州人”,这是事实。但宋代以后,又划归宋州睢阳县,也就是现在的商丘县。所以有人说木兰是松州人或者商丘人也是真的。为什么说她是虞城县的?这也是历史变迁形成的。1951年,经国务院批准,从商丘县东南划出八个区,新建固戍县。英廓属商丘东南部的湟中区,后划归固戍县。1954年,经国务院批准,古、虞两县合并为虞城县,古蜀县被撤销,于是营廓镇自然属于虞城。这已经有四十多年的历史了。2.营中有祠,物证木兰故里在河南禹城,自唐代以来已有定论。在河南省虞城县营廓镇,不仅有唐宋元清时期修建的祠堂,还有元清时期的纪念馆,详细记录了木兰的故乡、英国的遗产以及历代祠堂的修缮情况。木兰被迫自杀,唐追赠“萧烈将军”,并设立纪念馆纪念。金泰和年间(1201—1208,南宋嘉泰年间),吴敦一校尉返德,府谷淑贤镇酒监突然被刺。这里重建了三座大殿和三座祭殿,隋阳知府梁于元二年(1334)。正殿有木兰闺阁像,献殿有军像。他还立了一个碑(今),详细记录了木兰的生平经历、英国的成就、家乡等等。他把“昭烈”“孝”和“娘娘庙”改为“木兰祠堂”,从而纠正了常见的错误,正名。每年的4月8日(木兰的生日),政府官员和县官员都会带领邦民老人进行祭祀。随后,在四月初八前后举行了为期三天的香火节,河南、安徽、江苏和山东边境沿线数百英里的人们争相制作香火和进行农产品贸易,持续了一千多年。清嘉庆十一年(1806)对祠堂进行了大修,立了一座“记取错误,更正孝将军姓名”碑,记载了木兰的故乡和身世,并进一步谥号为“孝将军”,以“扫除我一生的一切错误,以示孝将军的晴空白日”。到了四十年代,经过几代人的修缮,寺室增加到200多亩,有六七个和尚,祠堂400多亩。这里古木参天,碑碣众多,历代文人墨客的奏折、香火牌位多达40余处。这是一个相当有名的大祠堂。写诗写碑的方法很多,现记载三种如下:题木兰寺唐杜牧弯弓作人战,曾有画眉梦。几回酒刷堆上云祝明公主。商丘明后,曹廉去商丘绕过故宫,古帘寒秋。火星上有寺庙要分,金果没有花园长出老丛。代表父亲,孝顺依旧受人尊敬,死后国家依旧忠诚。悠悠往事空,近于行人情怀。木兰宗祠清徐素园画廊东南孝庙,木兰桑姬子隋氏。急急催贫济老,慷慨闺房有健儿。甲戒掺寒,书绝迟。千年血食沁人心脾,拉夫金枝挂满弯弯。不幸的是,神社在1943年的抗日战争中被大火烧毁,三个院落和几十块石碑大部分被毁。但有元、清石碑及部分寺庙留存下来。1980年代初,修建了房屋和石碑,1990年代,重建了正殿、木兰雕像、木兰墓和大量名人题字。已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历史名人著作和地方志的记载与袁玉成朝碑刻相似。如明朝万历年间的学者吕坤在《闺中一图》中说:“木兰,商丘人,因父病不能从军,苦了连队。木兰代父从军十二年,人家不认识她女儿。”明日丞相朱国桢在随笔《冲》中说:“孝将入宫,安徽亳县人,姓魏,名木兰,女扮男装,为父从军...村民们在每年的4月8日为她建了一座庙,并在她生日那天向她献祭”。可以看出,这些历史记载是360年或70年前的古人明确记载的。清代刘彭年《兰诗三十二》云:“木兰姓魏,亳人。”近代学者、罗多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说“木兰姓魏,亳人。”雍正的《宛县志》载有“将军亳州也,姓魏,木兰以其名”等。虽然文字上有些不一致,但这些记载基本一致。他们的记载与禹城的元代碑刻记载一致。这个问题在历史上早就解决了,不是今天的人才认可的。营廓镇位于商丘县城东南40公里,虞城县城南35公里,亳州城北23公里。宋以前属亳州或谯县、亳地等。,宋以后划归商丘。这个地方建国之初就已经从商丘县划到虞城县了。4.近300年前的省、地、县志中就有一致的记载。清初河南通志说:“木兰,松州人,姓魏...唐朝的萧烈将军。”雍正《归德正志》中说:“魏将军,处女,名木兰...木兰的父亲赢了,他的弟弟妹妹们都很幼稚愚蠢,所以他慷慨地替他行事...天子大赞其忠勇,除商不收,发布戎装,穿旧服...想当官也不听话,就自杀了。谥号:将军,讴歌“孝”。如今,在商丘的营廓镇,还有寺庙修建他们的旧居。雍正的《商丘县志》有其详细记载,此处不再赘述。5.在极其简洁的《木兰词》中,仍有三处说明木兰是应廓镇的情况。(1)词说“去慈夜娘,黄昏留黄河”。隋唐时期,黄河中下游总体上是从封丘地区向东北流向大海。从禹城到黄河,大概有100公里,地方官带领士卒骑马,当天就能到达“黄河”。然后,如果黄州有一个木兰,她早上从长江边和父母告别。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她怎么可能“黄昏留在黄河边”?(2)从花木兰远征的路线来看,也符合《营纲》中花木兰故乡在的情况:她说“黄昏去黄河”,“黄昏去,我没听见她叫女声,只听见燕山的胡骑鸣叫”。可以看出,他远征的路线是:故乡——黄河——黑山——燕山。从黄河以南“黄昏”出发,再从黄河“黄昏到黑山”出发,是合理的。黄河以北不远的黑山,多年来一直是黑山。据《元和县志》和《水经注》记载,河南省黄河北岸有三座黑山,相距数十至数百公里。所以如果去黄河,晚上就能到达“黑头山”。太行山古称燕山。所以在黑山的某个地方,听到“燕山胡骑之声啾啾”是有道理的。(3)木兰凯旋归来时,有一句“父母闻知女儿到来,助将军出营”。这个词是一个特定的名词。与徐石《远廓东南孝寺》中的“廓”字相同,均指营镇。我爸妈听说女儿回来了,扶她出营欢迎她回来。所以才有了“相濡以沫”这句话。“如果黄山或尚义村有一个木兰,她的父母就只能‘出山’或‘出村’帮助将军们了。怎么能说“出廓助将”?这就是一个证明。6.木兰的老家在禹城英阔,这个事实大家早就知道了。如1981出版的《中国风景名胜经典》已将“木兰祠堂”列入词典词条,注明其故乡为虞城。1990出版的《中国测绘地图集》明确标注为禹城西南木兰宗祠。1991,河南省社科院学者王大亮指出“木兰祖籍豫东”。1993 1河南省社科院教授任崇岳在《郑州晚报》发表的一篇考证文章,题为《木兰祖籍在禹城》。1993年3月28日,河南大学教授朱少厚以“让一个女人留在虞城,留个好名声”为题写了《赞美花木兰》这首诗。1993年5月的“木兰文化研讨会”上,60多位专家教授学者一致认为,木兰的故乡是河南禹城!还建议将《花木兰》剧中花木兰的籍贯改为“我是松州英阔人”。8月28日,1998,覆盖全国、影响世界的《人民日报》以《木兰故里呈现新貌》为题,大量报道虞城的发展变化。《中国妇女》海外版向世界报道了“木兰故里在河南禹城”的消息,并配有木兰雕像、木兰祠堂、木兰墓地彩照。

记得领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