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的艺术表现课有哪些形式?

一、选题的提出

艺术是情感启蒙、情感交流和情感表达的良好手段,是对儿童进行情感教育的最佳工具。《纲要》中明确指出,在艺术教育活动中,要注重儿童的艺术感受力和艺术创作中的个性化表达。

幼儿期是孩子获得表现力的最佳时期。我们反思儿童艺术教育的现状,发现还存在一些误区:在课程设置上,艺术教育活动流于表面;在艺术创作方面,仍然强调艺术知识和技巧的传授,忽视儿童对艺术的感受,在评价上重结果轻过程。针对以上误区,结合我园幼儿艺术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了“培养幼儿艺术表达能力的研究”课题,目的是通过研究培养幼儿对艺术的兴趣,激发幼儿表现美和创造美的兴趣,提高幼儿初步感受美和表现美的能力;通过参与研究促进教师自身发展,从而提高我园的整体办学水平。

二,概念界定和研究目标

概念定义

1.艺术:艺术通过塑造具体的形象,创造性地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幼儿园的艺术教育主要是指对幼儿的美术、音乐和文学教育。

2.艺术表现:是指通过美好事物、美好作品的具体生动的形象感染人,调动人的积极情绪,启发人创造性地用各种方式表达对事物、作品的认识。

3.儿童的艺术表达:指儿童通过认识和感受生活中的声音、色彩、符号和标记,通过学习文学作品、音乐、舞蹈和艺术等,对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进行的主动的、个性化的、创造性的表达。

(二)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力求引导儿童积极参与艺术表达,使他们对周围生活环境和艺术作品的美具有敏锐的敏感性、欣赏性和表现力,能够大胆地、心甘情愿地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愿望和思想,使艺术教育真正服务于儿童的发展。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积极探索幼儿园艺术教育的规律和方法,找到培养幼儿艺术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理论基础

1,马克思的美育观:艺术对人的感性丰富性的形成和人的潜能的开发具有无可争辩的意义。

2.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其中最高层次的需求是“自我实现需求”。而人对美的需求是自我实现的需求之一。在生活中,只有少数人能通过艺术创作活动获得自我实现的需要,而大多数人只能通过艺术欣赏、艺术熏陶、艺术感染来实现自我。

3.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的发现使当今教育聚焦于艺术教育,引起了对艺术教育的关注。

四、研究原则

1,生活的原则;2.情感熏陶原则;

3.普遍性原则;4、主体性原则

5.游戏性原则。

动词 (verb的缩写)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主要以音乐、艺术和语言作为研究的突破口,重点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研究内容和要求。小班:愿意参加艺术活动,会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简单的表演和创作。中产阶级:在艺术活动中体验交流合作的快乐,用语言、动作、表情表达自己的理解、想象和情感。大班:学会运用多种艺术手段,提高艺术趣味的体验和表达能力,使表演更加个性化。

(二)研究的主要措施

1.营造艺术教育环境。

(1)营造艺术氛围。

(2)搭建表演平台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

(1)教学内容的多元化策略。

(2)教学手段的整合策略。

(3)灵活的教学方法策略。

3.引发、释放和发挥艺术的感受力和表现力。

(1)探索孩子表达能力的基础。

(2)唤起孩子的表达欲。

(3)发展孩子的创造力。

(4)指导儿童的表演技巧。

(5)张扬孩子的个性。

(6)评价儿童的表现效果。

六、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幼儿园全体儿童。

(2)研究方法:

1,文献法?2.行动研究法3。案例研究方法

七、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时间为三年,结合幼儿特点进行,层层推进,不断深化。具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6年3月-2006年6月)为确立项目名称、撰写计划书、申请立项阶段;

第二阶段(2006年9月-2008年6月)组织实施,开展调研阶段;

第三阶段(2008.9-2008.12)评价、总结和论证阶段。

八、研究的主要过程

在区教育部门领导的指导下,该项目从制定方案到组织实施,经过了三次修改。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主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优美的艺术教育环境为儿童艺术表现力的培养创造了条件。

(1)营造艺术氛围,让幼儿感受艺术,幼儿所处的环境作为一种“无形的语言”,是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挖掘周边环境中艺术教育的潜在价值,充分利用幼儿园的各种环境因素,为幼儿创造一个充满艺术美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幼儿园无论从大环境的营造,还是班级环境的布置,处处充满艺术气息。走进幼儿园,主题背景墙上“艺术的童年,诗意的家园”几个字点出了我们的话题,我们巧妙地在主题背景墙和园标上设计了“一本书(文学)、一支笔(艺术)、一串音符(音乐)”三个副题。幼儿园的三层也创造了不同的艺术环境:一层是文学的世界,二层是艺术的殿堂,三层是音乐的舞台。每个班里“绣”、“织”、“变废为宝”等“一班一品”的特色氛围也很浓厚。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学习,孩子总是在感受艺术的美好。

(2)为孩子搭建一个大胆展示的艺术表达平台。众所周知,幼儿园艺术环境营造的关键是让幼儿成为环境的设计者和创造者,追求环境与幼儿的“对话”,所以我们充分利用幼儿园现有的空间,为幼儿创造一个表达自我的平台。首先,在三层,我们设计了一个大嘴童话剧场,底层是阅读走廊、成语故事、古诗词世界,让孩子们细细“品味”;二楼有各种手工作坊。每学期根据学科需要设置不同的区域,如创意区(刺绣编织区、创意制作区)、绘画区——美术室,在软包页上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展示体现艺术中各种表现手法的儿童作品。我们根据主题在这些区域摆放各种素材,让孩子大胆“绣”;三楼的“乐器工坊”和“大舞台”也充分发挥其功能,孩子们可以在这里施展才华,尽情“跳舞”。其次,每个班级都设置了动手区和表演区,让孩子们在游戏区展示自己。这些平台的建设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表达自我的平台,为孩子们的创造性表现打开了无限的空间。?

2.各种教学措施为儿童艺术表现力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1)教学内容的多元化策略。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生活的一种表现。为了体现教育既要回归儿童生活,又要走向儿童生活世界的思想,在选择艺术教育内容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内容适当,即所选内容贴近儿童生活,满足儿童兴趣,唤起儿童* * *;二、系列内容首先,根据不同孩子的年龄特点,选择不同的艺术活动。小班选择一些内容简单、主题鲜明的内容,大班选择一些有表演性、可操作性强、寓意深远的内容。其次,根据内容的难易程度和目标的深度,循序渐进地安排。在课程设置上,结合学科需要:语文主要增加文学鉴赏,穿插一些经典童话故事(如《桃树下的小白兔》、《卖火柴的小女孩》、《梨子小提琴》、《金屋藏娇》、《萝卜回来了》等。),尤其是中国著名作家金波的儿童文学作品,因为他的作品很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美术主要是将一些民间艺术(剪纸、印染、编织、刺绣)引入我们的课堂,同时适当增加世界名画进行“我与大师对话”和“我与大师比较”,如毕加索的《中产阶级的脸》、《大班的梦》、马蒂斯的《舞动的色彩》、梵高的《向日葵》。音乐主要是在我们的教学中加入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经典优秀作品,比如京腔、黄梅戏、评弹等。多元化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使孩子们充分感受到祖国文化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极大地开阔了他们的艺术视野,激发了他们对作品的美好感受,为他们的表演和创作奠定了基础。

(2)教学手段的整合策略。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儿童艺术教育强调艺术的综合,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用综合的概念去探索音乐、美术、语言等艺术形式中的相同因素,并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如《瑶舞大班音乐欣赏》、《树叶大班散文欣赏》等。,教师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在内容。同时,我们还注重将艺术活动与日常生活相结合,让一天的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留下艺术的痕迹,比如每天早上,我们都会播放一些欢快明朗、孩子们耳熟能详的儿歌,让孩子们一踏进幼儿园就感到快乐;在孩子午饭和午睡前,老师会安排优美的音乐和动听的故事来调节孩子的情绪。通过这一系列轻松愉快的活动,让孩子感受到艺术的熏陶;此外,我们还将艺术活动与游戏相结合。把游戏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延伸。每次游戏时间,“大嘴童话剧场”、星光大道、创意世界等游戏区都是孩子们展示个性、展示才华的最佳舞台。

(3)教学方法的灵活性策略?

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从2008年开始,我们有意识地将研究中心转向教学方法的灵活策略。有组织的儿童美术活动,是以教师教学和儿童实践为主的单一、封闭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已经转化为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答:自主学习:如大班舞蹈活动《花的联想》,旨在让孩子在不同情境下,随着音乐,用肢体动作表达花的变化。老师会改变以往演示幼儿被动模仿的教学方式,而是让幼儿观察-感受-体验,建立动作的视觉形象与身体的关系,主动用肢体动作来表达。b:合作学习:比如在大班的文学活动“月亮”中,老师最后增加了一个环节,是孩子们互相合作模仿诗歌,所以整个活动特别引人注目,孩子们对诗歌的理解-感受-表现都在这个环节中表现出来。

3.开放式的评价方式,为孩子艺术表现力的提升做出了贡献。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提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艺术潜能,由于环境和遗传的影响,他的发展是不同的。那么如何让每一个孩子都感受到成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就需要教师运用多元化、开放性的评价方式和策略来开发和释放孩子的艺术潜能。

(1)制定儿童艺术表达的评价指标,为研究树立正确的导向。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关注孩子的发展,更关注孩子是否在活动中发展和提高自己的能力。因此,我们根据三个分题,从音乐、艺术、语言三个方面制定了九个儿童发展评价表,并按照三个年龄段,摒弃“对错、喜不喜欢”的旧评价标准,以儿童在艺术活动中是否始终处于独立、主动的地位,是否能充分享受活动过程的乐趣,是否能感受到作品的美好并进行表演和创作为主要评价依据。在每次研究活动中,老师都用艺术表现的标准来评价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找出对孩子表现也有帮助的点,比如大班艺术活动:“京剧脸谱”。在活动中,老师让孩子们欣赏和感受五官和图案的夸张。在评价的时候,有老师提出,色彩的夸张也是本次活动的重要内容。通过让孩子感受面部化妆颜色的夸张,让孩子拥有一种权利。

感性,从而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评估表的制定为课题研究的发展确定了正确的方向。

(2)采用多元评价策略,提高儿童的艺术表达能力。

答:交互式评估策略

在传统的美术教育中,教师过多地以评价者的身份出现,而忽视了孩子作为评价者的作用。因此,我们重视师幼互动和子幼互动在评价过程中的评价功能。在引导幼儿反思和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总结和发现一些符合幼儿兴趣特点、能激发幼儿积极参与热情的问题,并及时抛出来。在幼儿互动的评价过程中,幼儿获得更多思考和表达审美感受的机会,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创作,表达对他人艺术活动和作品的看法,发展自己的艺术鉴赏和艺术批评能力。

b:指导性评价战略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儿童的艺术活动能力是在大胆表达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因此,我们除了拓宽艺术教育的内容,为他们提供适宜的环境外,还引导孩子自由、充分地表达和创造,激发孩子感受美、表现美,使他们体验到自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比如美术活动中,当老师观察到孩子的画面缺乏丰富性和独创性时,可以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用孩子的口吻表达自己的想法,比如自言自语,其实就是对孩子的暗示。问题给孩子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帮助他们拓宽思路,丰富作品内容。

c:共享评价战略

艺术活动是孩子获得自我满足的最好舞台。孩子们喜欢展示他们的作品和他们对周围世界的看法。他们希望得到同龄人和老师的认可,并与他们分享这种快乐。所以老师的欣赏和表扬是对他们最大的鼓励。从老师的积极评价中,他们体验到了成功和快乐。比如“我要上小学了”就是大班结束的主题活动。孩子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绘画、手工、唱歌)表达对幼儿园和老师的怀念和真挚的感情。这种感觉值得分享。老师可以引导孩子欣赏和分享自己的作品,然后让孩子知道有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创作的完成并不是艺术活动的结束,而是孩子分享作品、互相欣赏、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最好时机。这时候分享其实是老师从一般感知到审美感知的逐渐过渡,会提高孩子的欣赏和评价水平。

d:展示评估策略

在艺术活动中,我们注重直观生动地呈现孩子的成功作品和积极行为,让他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大班的“舞蹈的颜色”艺术活动中,老师们展示了每个孩子的作品。在作品中,他们新颖创新的思想不拘一格,童心童趣奔放,是成年人难以想象的。虽然有点幼稚和稚嫩,但那是孩子所拥有的,我们都充分肯定。

九、研究的主要结果和结论

通过三年的课题研究,全面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科研素质,极大地发展了幼儿在艺术活动中的天赋和能力。

(1)理性成就:探究了提高儿童艺术表达的心理过程。

表情创作

?↑?

激活欲望(表达欲望)?

内部化建设

兴趣刺激?

感受体验(提高儿童艺术表现力的心理发展过程)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儿童艺术表达能力的提高是通过一个感受体验—内化建构—表演创作的无限循环而不断提高的。

(1)经验:这是儿童艺术表达的初级阶段。孩子们开阔了眼界,陶冶了身心,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在艺术的环境中,在多样的艺术活动中,萌发了参与艺术活动的兴趣和愿望。教师作为艺术教育活动的实施者和引导者,直接与孩子的心灵沟通,从情感上感染孩子,让孩子感受、体验、感动,领悟一个道理。这个模型的框架是:感知+体验+迁移。

(2)内化建构:儿童将感受到的外界信息通过消化吸收转化为内需的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孩子对活动的兴趣,激发孩子的艺术创作动机。在建构儿童经验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儿童的发展和需要,给予及时、适当的表达和技巧指导。当幼儿面对活动的要求不知所措时,教师作为幼儿艺术活动的引导者,给予耐心的启发;当孩子有独立表达和尝试的能力和愿望时,教师成为孩子艺术活动的支持者和合作者,在孩子需要的时候随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在孩子完全可以独立活动的时候,老师作为孩子艺术活动的欣赏者和分享者,及时给孩子一些支持性的鼓励,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信任和自己的成长。这个模式的框架是:探索+交流+表演。

(3)表演创作:每个孩子都有表演和创作的潜力和天赋,艺术活动为孩子提供了最好的自我表现形式。在活动中,孩子们大胆地进行艺术表达和创作。作为老师,鼓励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去创造和表达,让孩子大胆展现个性,张扬自我。这个模式的框架是:欣赏+联想+创作。

(2)实际成就

1,教师的教育观念和科研素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通过研究,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展示的语文教学活动《金房子》、《胖王》获得区级评比一等奖,音乐教学活动《小叶子》获得区级评比二等奖。老师们教的棒棒糖、袜子、老狼整形分别颁给了苏州和吴中。

项目的研究和实施提高了教师的总结和反思能力。近三年来,教师撰写艺术教育活动优秀案例27篇,发表总结研究文章8篇,有40余篇获省、市、区级奖。

2.儿童的艺术表达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通过三年的研究和实践,我们惊喜地发现,艺术有助于孩子开阔视野,提高艺术审美能力。优美的艺术环境,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活动,优秀的艺术作品深深吸引着每一个孩子。他们对色彩、语言、音乐等作品形式的美表现出发自内心的热爱,有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

艺术给儿童带来快乐,满足他们的表达欲望,进一步促进儿童艺术表达能力的发展。在研究中,通过搭建“文学的世界、艺术的殿堂、音乐的世界”的表达平台,在“探索儿童表现力的基础,激发儿童的表达欲望,发展儿童的表达创造力,指导儿童的表达技能,张扬儿童的表达个性”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尝试和实践。举办“古阿古阿杯”评书、“大嘴”哑剧、“多多杯”艺术创意、“百灵鸟”歌唱比赛等活动;“一课一品”的特色建设,为每一个孩子创造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既满足了孩子的表现欲,又提高了孩子的艺术表达能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008年6月1日,“让艺术放飞童年,让童年收获快乐”开放式艺术展演,以节目表演和幼儿作品的版面展示形式,不仅向社会和家长展示了我园的艺术特色和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全面展示了幼儿高超的表演能力和艺术才华。孩子们精彩的表演赢得了家长们的掌声,赢得了所有家长的一致好评,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2008年6月5438-10月,幼儿园创作排练的哑剧《小丑鱼》获得苏州市第二届哑剧比赛铜奖。师生布置的主题墙“圆世界”在吴中区环境评比中获得“最佳艺术表现奖”,2幅儿童创作的艺术作品在吴中区校园文化艺术节中获得一等奖,100多幅儿童艺术作品在江苏省早教举办的“多多杯”绘画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3.幼儿园运营水平全面提升。

培养幼儿艺术表达能力的实验研究,促进了我园的内涵建设,促进了办园水平的整体提高。从2007年6月5日至2007年10月,我们以优异的成绩跻身江苏省优质幼儿园行列。今天,幼儿园已成为区学前教育部门教学和研究的先锋。近年来,多次为吴中区学前教育专题研究提供研讨场所,接待了吴中区多家姐妹园的参观交流。

课题的研究也提高了教师的自身素质,多才多艺的教学基本功也成为我们教师的一大亮点。舞蹈《醉山塘》获苏州市优秀表演奖,评弹《长桥最难忘》成为我们长桥街道的特色经典节目。老师们也多次受邀参加各级各类文艺演出,幼儿园也被列为吴中区文艺宣传队。师生布置的主题环保墙“圆世界”在吴中区教育局组织的环保评比中获得“最佳艺术表演奖”称号。两位老师写的毛笔字获得了吴中区幼儿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

圣紫晶有句谚语说“玉不是切割的,它不是工具”。纵观我们这三年研究的全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切玉的过程。虽然这块粗糙的玉石并没有变成非常漂亮的玉石,但是老师们在这个“切割”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和孩子们的发展,确实让我们无限欣慰。我园自始至终以艺术教育为主旋律,积极营造“平等尊重的管理艺术、和谐民主的人文艺术、自由开放的环境艺术、积极互动的教研艺术、审美创新的课程艺术”的氛围,用艺术和文化的无形力量加强课程园本的研究,不断反思,不断实践,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