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传统
大家应该对民间艺术的传统有很多了解,民间艺术的内容有很多种,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延续是自发的,没有自上而下的约束。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民间艺术的传统。
民间艺术传统1民间艺术传统与发展
民间艺术是相对于宫廷艺术、文人艺术和其他艺术形式而存在的,它是初级的,直接来源于民间的艺术形式。几千年来,把艺术视为低俗的观念损害了民间艺术的生命力,许多优秀的民族艺术成果无法保存,特别是工业革命后,民间艺术作为落后的手工业被废弃。
民间艺术作为中国民间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艺术价值远远大于民间艺术本身。它在哲学、美学、考古学、历史学、社会学、民族学等方面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凝结和结晶。
一,民间艺术的起源
民间艺术与原始社会的艺术是一脉相承的,它们在艺术的发生、发展、范围、特点和规律上有一定的相似性,民间艺术与原始艺术一样,具有艺术实用性和审美存在的性质。许多民间艺术仍然有原始艺术的痕迹,在今天的民间剪纸和刺绣中,有许多原始陶器上带有巫术的图腾符号。
民间艺术起源于古代先民的劳动和生活实践。原始人在制造劳动工具的过程中,发现锋利、对称、光滑的工具用起来特别方便。这种对实用性的追求逐渐演变为对视觉快感的追求。古代先民在实践创造活动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出审美,使之既能满足实践的物质需求,又能满足审美的精神需求。
比如新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发明了钻孔技术,贝壳和动物骨头做成的项链是装饰自己和吸引异性的最好工具。比如仰韶文化遗留下来的各种装饰图案的彩陶,既有巫术的色彩,又追求视觉上的对称感和节奏感。石器、项链、陶器等艺术作品是民间艺术的最初形式,以其幼稚、节俭的形式为各类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细化,民间艺术的分类增多,做工也更加细致多样。从殷商到近代,民间艺术蓬勃发展,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竹编、草编、蜡染、泥塑、剪纸、年画、蓝印花布、绣花窗帘、裹腹、图案头巾、皮影戏等民间艺术作品。都是为了实用而创作,但同时又融合了实用性和美观性。民间艺术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主要艺术形式,在几千年的古代文明史中显示出巨大的艺术力量。
二、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方式
1,以身作则。
民间艺术是一种原始的艺术形式,它在传承过程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从诞生之日起就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以身作则”是中国人做人、育人的目的和手段。民间艺术和其他民间文化一样,并没有背离这一传统。“身教”在民间传播技能的作用体现在以家庭为中心的技能传承环境中,是师徒、父子关系的直接传授方式。
从事民间艺术创作的大多是没有受过正规文化教育的农民,创作经验无法通过文字传播。技能的交流只能通过“口传”这种最直接最节俭的方式将自己的技术经验传播给下一代。
口语自然随意,更能形象直观地交流技巧。在这个讲故事的过程中,民间艺人创造了一些令人记忆深刻的公式,可以让传播者更容易记住创作的规律,是对民间艺术技艺规律的高度概括,比如惠山泥人。创作泥人的公式应该是“先作画,后装花,后面画金带色”;用笔“直线要直,曲线要弯”绘画讲究“红要清新,绿要妩媚,白要自得。”
民间皮影戏口诀:“娃娃若邪,鼻触眼窝”,“秀才用弓钉武人”等等。在师徒的民间传承中,“言传身教”的案例可能比“言传身教”更多。在很多民间艺术传播者受限于自身文化和能力的情况下,不一定能准确表达其技术要领。用实际操作教育徒弟,观摩师傅技艺,已成为民间艺术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
2、文字、图集记录。
商代以后,文字的出现为民间艺术的传播奠定了深厚的媒介基础,民间艺术也借助文字出现,大大扩展了其传播范围。已经有一些记录民间手工艺和民间创作者制作的艺术乐谱的理论专著。前者带有官方装饰的痕迹,如先秦时期的考公基、唐代的工艺法、明代的天工吴凯等。
艺术谱代代相传的民间艺术主要是通过曲谱的形式传播的,如画谱、刻图谱、皮影戏谱、年画等。这些民间艺术形式都有程式化的模式,有些是集体的创作总结,有些是名家自己画的,有些是借鉴其他艺术形式从程式化的模式中套用过来的。(2)孩子虽然来源不同,但都是经过无数代人的积累而逐渐积累、完善、再创造的复制品。这种传播形式有利于普及和传播。有利于民间艺人的交流。
3.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播。
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播,和地图的传播一样,属于“物”的传播。但不是在创作者内部传播,而是通过这些艺术品的购买者,把民间艺术的技艺带到四面八方。这种参与商品交换并不局限于行业内的交流方式,使得民间艺术的交流方式更加广泛,社会功能得到增强。
三、民间艺术的发展方向
各民族的艺术都属于世界艺术流派的一部分。只有保持本民族独特的艺术特色,才能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重要的历史地位,民间艺术作为一种原创性、地域性的艺术形式,是我们民族艺术的最佳代言人,民间艺术在当代社会的发展成为中国艺术界、文化界不得不面对的首要问题。
在工业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传统手工艺与工业社会的对立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我们既不能放弃民间艺术形式,也不能违背社会规律,试图用民间艺术代替大工业时代的产物,为了使作品更具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从现代文化的角度对传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找到工业文明与民间艺术的互补点是非常重要的。
工业文明带来了商品的大规模生产和简单再生产,但这种简单枯燥的文化形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工业文明带来的不应该仅仅是一种带有实用主义色彩的产品形态,更应该代表一种带有审美色彩的人文精神。民间艺术以其丰富的审美形式和人文精神成为工业文明的有效补充,以其时代感和社会性引领着民间艺术的发展。两者的互补使得人类文化最终朝着更加健全完善的方向延续。
民间艺术传统2守护民间艺术传承的文化根基
雄伟、领先的蜈蚣风筝,迷人的彩色塑料娃娃,精致的剪纸窗花...为期一个月的“国风可见——中国美术馆虎年春节民间美术作品展”近日落下帷幕。本次展览展出的年画、剪纸、皮影、彩塑、风筝等民间艺术作品,展示了中国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独特文化和习俗。
民间艺术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创造的艺术形式,体现了劳动人民最朴素的精神诉求和审美表达。民间艺术鲜艳的色彩、朴实无华的形式、精湛的制作,讲述着关于中国的多彩故事,形成了中华民族原始文化的基本内容,承载着中华儿女的精神记忆。
但是,当我们看艺术史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人记住的是皇帝、将军和文人艺术家。那些创作出丰富多彩艺术作品的民间艺人,往往很难留下自己的姓氏,只能以“全能工”和“工匠”的身份生活在历史的角落里。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民间艺人的参与,乡村振兴和乡村美育离不开民间艺术的赋能。在新时代,我们不仅要重新发现民间艺术的价值,还要思考如何激发民间艺术的活力。
重新发现民间艺术的价值
民间艺术是在长期的民间生产生活中孕育出来的艺术形式。在几千年的农耕生活中,它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和教育功能。比如一个绣花钱包,不仅看起来漂亮,还具有很好的收纳功能;雕花木凳不仅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而且具有极佳的使用价值。这些物品上的图案和形状大多基于民间传说、历史典故、传统小说、地方戏曲等。,传达了仁、义、礼、智、信、忠、孝、诚、容、忍的价值观。
时至今日,剪纸、农民画、刺绣、编织、印染、风筝等民间艺术形式依然流行,装点、美化、丰富着人们的生活,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从历史上看,民间艺术的创作者都是普通劳动者(很多是土生土长的农民)。他们的生活简单,思想简单,创作过程零星,直接表达所见所想。
由于外来文化的影响相对较小,民间艺术一直在原始状态下肆意生长。可以说是民俗文化的活化石,是研究民俗文化心理和传统民俗的重要“窗口”。我们今天欣赏那些“土”的民间艺术造型,其实是与祖先的一次“对话”。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热的兴起,许多专家和学者将目光投向了民间艺术,有的甚至投入大量资金收集和整理民间艺术作品。
在现代社会,民间艺术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搭建与祖先对话的桥梁,还在于为现代设计提供素材和灵感。民间艺术和现代艺术设计看似相距甚远,其实有相通之处。民间艺术的传承一直是以“手把手”的形式进行的。几乎每一件作品都是手工创作,融入了作者对世界和人生的感悟和理解。这种纯粹而不做作的真实感受,正是现代艺术设计所追求的。
目前,民间艺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产品造型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领域。例如,中国联通的标志“中国结”的灵感来自于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形式的中国结。
正视民间艺人的生存困境
自古以来,专业艺术机构的艺术家多由国家扶持,而民间艺术从业者只能“自食其力”。在现代大工业生产出现之前,从事民间艺术工作的人可以靠自己的一技之长赚取一份收入养家糊口。当机器解放了人类的双手,这些人被逼到了历史的角落,陷入了生存困境。
以皮影戏为例,手工制作一个50厘米高的皮影戏人物,通常要经过选皮、制皮、画图、传稿、雕刻、绘画、发汗熨烫、缝合等八道工序。仅雕刻人物造型就需要3000多刀,完成所有工序大约需要一周时间。可以使用机器,只需要输入程序,启动开关,30分钟就可以雕刻出一个皮影。即使加上上色打结,完成所有工序也要三四个小时。而且机器制作的皮影戏线条流畅,无刀错,制作成本只有手工制作的十分之几。
所以皮影戏艺人无论手艺有多精湛,也很难通过制作和销售皮影戏作品来解决现代社会的生存问题。有许多民间艺术从业者,如剪纸、刺绣和泥塑,正面临着与皮影戏艺术家类似的情况。
生存永远是第一位的。当民间艺术工作让人无法养活自己的时候,老艺术家就会转行,年轻人就更不愿意进来了。由于缺乏新鲜血液的注入,大批老艺术家去世后,民间艺术将陷入“人死”的困境。
当然,还有一些民间艺术爱好者在进行相关创作。但这些人只是把民间艺术当作一种爱好,而老一辈的艺术家却把民间艺术当作毕生的事业。一个是兴趣,一个是事业。不同的定位,肯定会做出不同的贡献。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民间艺术爱好者的作品大多是在重复前人,未能创造出适合新的时代环境和现代人生活的新的艺术语言。这些都导致了民间艺术的发展困境。
激发民间艺术的内生动力
任何艺术形式都来源于生活,都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因此,抢救乃至发展民间艺术,最重要的是找到民间艺术与现代人生产生活的结合点,探索如何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从而激发民间艺术的内生动力。
如上所述,民间艺术对现代设计有参考价值。如果能将民间艺术的艺术精华有效融入现代设计,将为其找到一条重生之路。民间艺术种类繁多,如绘画、剪纸、雕塑、纸装订、编织、刺绣、染织、服装裁剪等。,每个类别又包括几个子类别。随着现代设计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和艺术家成功地将民间艺术与现代设计嫁接起来。
比如一些地方大胆创新农民画的视觉语言,运用现代设计手法,将其艺术精髓融入当地特产包装。他们之间的“相遇”产生了新奇有趣的火花,促进了农民画的传承与创新。再比如,一些设计师将传统扎染与现代审美相结合,设计出艺术化的家居用品,不仅获得了国内外奖项,还将自己的产品销往国外,于是千年扎染一改旧貌。
总之,激活民间艺术生命力的最佳途径就是通过现代设计手段,深入挖掘民间艺术的艺术潜力和商业价值,拓宽民间艺术的应用领域,打造民间艺术的艺术品牌。
在实践中,制约民间艺术在现代社会应用的一个瓶颈是,懂民间艺术的人不懂现代设计,懂现代设计的人往往不懂民间艺术,缺少一个能成功打通二者的“通才”。因此,笔者建议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一方面开设民间艺术课程,另一方面鼓励大学生深入民间,向民间老艺术家请教和学习。
虽然民间艺术作品的实用价值在现代社会有所弱化,但它仍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换句话说,现代社会,人们不是为了赚钱才学会做风筝的,也不一定非要做裁缝才能学会剪衣服。但通过接触学习这些民间艺术,可以了解传统文化,陶冶个人情操,提高审美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说,民间艺术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笔者建议将民间艺术纳入中小学美育课程,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聘请民间艺术家担任美育教师。此外,文化馆、博物馆、少年宫甚至民办教育机构都可以开设一定数量的民间艺术课程,尤其是需要动手能力的课程,比如陶艺、剪纸等,让孩子一方面提高审美教育水平,另一方面提高动手能力。
民间艺术传统3民间艺术的意义是什么?民间艺术有哪些民间特色?
民间艺术是下层普通劳动者根据自身生活需要创造的,经过集体传承和历史积累而不断发展的艺术形式。广义的民间艺术包括民间造型艺术、民间表演艺术、民间建筑艺术、民间说唱艺术、民间舞蹈艺术、民间文学艺术等等。狭义的民间艺术主要指民间艺术,包括民间绘画、民间雕塑、民间建筑、民间工艺等。
民间艺术的民间特征
1,地区
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生产方式各不相同。随着历史上文化中心的聚散和位置的变化,文化形态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差异,呈现多类型、多层次的现象,形成明显的地域特征。
民间艺术融入了具体的民间生活,因此每一种民间艺术形式的产生、发展和传播都受到特定地域的地理因素、生产生活因素、人文因素的制约。利用当地材料和当地物质资源,因地制宜地进行民间艺术创作,从而形成独特的地方风格,并能在本地区稳定流传。不同地方的不同产品产生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是艺术与生活的零距离接触点。它以最原始、最简单的方式从生活中诞生,在实践中完善,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民间艺术不仅是艺术之源,也是艺术之流,它像民歌一样凝聚着劳动者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的祝愿和对美的追求。人类最初的活动都是为了生存,所以民间艺术的主流大多是实用性的。审美是在实用性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既能满足实用的物质需求,又能满足审美的精神需求。
区域社会文化传统塑造了区域内居民的文化性格,制约了人们的生活习惯,构成了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地域特色也体现了乡土情怀的内涵。因为某个民族或地区的人们总是对自己的民族和地域的风俗信仰产生长期的心理作用,地域形式特征越强,艺术就越容易唤起这种地方性的情感,所以地域因素也构成了民间艺术的情感内涵。
比如,由于聚居的特点,少数民族形成了地域色彩特征:彝族、哈尼族崇尚黑色,黑色最贵,服饰主色调为黑色。
2.流行
民间艺术是活的传统文化,是生产者的艺术。它不仅是一种地方性艺术,而且是一种真正的大众艺术,这是它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最显著的特征。民间艺术具有巨大的普遍性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其创作者、消费者、观众、传播者和继承者都是普通劳动者。因此,民间艺术的题材、内容和形式深受大众喜爱。
流行是指它的形式、类型、基本范式都是人们生活中的约定俗成,必须有现实的需求基础,融入集体智慧和才能。他的作品不仅反映了工人的理想和追求,也反映了工人的审美趣味。从创作到传播,一直与群体息息相关。民间艺术的价值在于它是普通劳动者对美的创造,每个劳动者都会成为创造者、表演者和欣赏者。
在原始社会,个人对集体有绝对的依赖。集体活动是当时唯一的活动方式,也成为当时人类力量的唯一源泉,体现在民间艺术中,成为集体意识和同性恋情感的基础,形成了原始艺术的群众性特征。
传播的普及意味着民间艺术的创作往往是集体参与的结果。比如祖先的家传和通信的增删修改,使之日臻完善,这些都是集体参与创作的形式。比如陕西安塞家喻户晓的剪纸,大多是农民艺术家写的。扎实的基本功和造型能力,以及对民俗文化的全面修养,让剪纸作品更加丰富深刻。
3.自用
民间艺术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是人们为满足自己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方面的直接需求而创造的。很多地区的女性七八岁就开始学习刺绣,闲暇之余做家务,开始为自己未来的婚礼准备刺绣。十几年来,从衣服到家居饰品,已经积累了几十件绣品,足够一个家庭使用。民间艺术的自用是其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的反映。
民间艺术创造了美和欢乐。劳动者在创造美的环境中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社会文化传统的启迪和教育,在创造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在成功后获得喜悦。比如唐代传入日本的扎染,至今仍在日本流行。名古屋市成立了民间扎染研究会,取名“乐染社”,之所以取名“乐”,是因为扎染给他们带来了欢乐,使他们在创作中获得了快乐。
4.遗产
从古至今,民间艺术代代相传,在继承的基础上吸收、完善、发展,留下了每个时代的烙印。传承的基本含义是历史的延续,是民族性及其表现形式的浓缩,是人类发展的基础和灵魂。传承是民间艺术发展的时代特征。
中国民俗文化的传承以家庭为基础。在以家庭为中心的技能传承环境中,口碑传播是师徒、父子、母女关系传播的直接方式。大部分技术技能都是通过“公式”来传达的,而且由于技能是通过“祖传”获得的,所以更多地保持了早期民族文化的审美特征。传统民间艺术在审美价值上对古老民族文化的积淀和传承,成为后世艺术创作充满活力的精神参照。
遗传不是一成不变的。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延续是自发的,以习惯为纽带,所以没有自上而下的约束。他们根据自己的直观感受,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在传播过程中,往往伴随着不同程度的变化,这些变化是由地理条件、历史条件、时尚因素等造成的。比如陕北的民间剪纸,多是某家女长辈在农闲时自娱自乐传给下一代的民间艺术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