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如何合理使用数字资源?
古丹镇张村小学的小学语文老师张晓晴平时在课堂上多次使用数字资源。在平时上课的过程中,我也发现这样一个现象:老师上课一会儿放音乐,一会儿让学生速读图片,一节课几乎变成了多媒体技术演示课,让学生有点不知所措,眼花缭乱。后来我发现这种现象有一定的普遍性。于是我就在想:这是不是我们老师对教学中使用数字资源的理解存在一定的误区?多媒体应该为我们的教学服务,让我们的课堂更加精彩,但为什么我感觉它总是有点作秀的味道?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使用数字资源才合适呢?针对这个问题,我和同事们一起讨论了下面的课例,希望能找到更好的答案。这种课堂给了学生良好的视觉和听觉享受,但学生完全失去了探索和思考的主动性,破坏了文学形象的朦胧魅力和学生的想象力,与语文教学激发学生想象力的教学目标相去甚远。语文教学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品鉴、体验来发展丰富的想象力,教师要尽可能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审美想象来补充和创造。事实上,通过阅读文本,每个学生的脑海中都有一幅美丽的荷叶图。为什么不让学生自己描述呢?第二课:一位老师正在谈论九寨沟。课后老师用诗意的语言介绍。在学生大致理解了课文内容后,老师问:用什么方法可以深入理解九寨沟?同学们告诉我们怎么读课文,怎么查阅课外书,怎么上网,怎么看DVD。现在学生最想做什么?看DVD!异口同声。于是老师放了一张DVD。看完之后,同学们接着在课前花了将近半个小时的时间交流书本上和网络上找到的文字和图片,包括风土人情、地形位置,甚至旅游路线的介绍,还点名了很多信息明星。最后,我读了这本书。看完第三节,老师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给图片配音。同学们或快或慢的读,最后图文并茂,班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但是教学效果如何呢?课后随机挑选了几个学生。他们甚至不能正确地阅读课文。新课程标准从封闭走向开放,强调主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但文本仍然是教学的首要依据。过多的非语文活动,挤占了学生宝贵的阅读时间和思考时间,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课文是教学的基础,语文教学首先要引导学生阅读、欣赏和感受课文中的语言和文字。阅读教学的感觉是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和评价能力。学生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在积极、正面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感受和思考,受到情感的感染,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愉悦;只有阅读才有助于积累、体验和培养语感。第三课:这是一个乡镇小学在农村教书的老师给的课。题目是“难忘的泼水节”。这篇文章是关于周总理参加傣族村寨泼水节的。讲到周总理穿着傣族服装,扛着象脚鼓出来的那一幕,老师拿出一盘录像带说,这一幕真好看。为了让大家更了解当时的实际情况,老师带了一盘录像带。你想看吗?想看!学生们很兴奋。老师补充道:这是一个独特的视频。不用用眼睛看,只能用心看。闭上眼睛,谁在乎都能看见。学生们都闭上了眼睛,老师满怀激情地大声朗读:周总理穿上傣族服饰,朗诵把学生们带入了一个奇妙的境地,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出现在他们的眼前。背诵完后,老师问:同学们看了吗?我看到了!你看到了什么?周总理来了。同学们加油!老师激励每个人。周总理来了!周总理来了!学生们开始欢呼。老师补充道:两个同学真的看到了。看,他们多么兴奋,挥舞着手臂,欢呼着。全班同学挥舞手臂,欢呼雀跃。周总理来了!周总理来了!场面热烈到师生融入文字,教室里很多老师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老师接着说:谁来描述一下你看到了什么?几个学生立刻站了起来,历历在目,仿佛真的目睹了当时的情景。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一条就是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创造潜能。可以肯定的是,学生脑中建构的画面并不相同,描述的场景也不一样。正如有多少读者就有多少小村庄一样,有多少学生就有多少泼水节。其实这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们是否在思考。在这样一个训练思维体操的黄金时代,为学生扬起风帆,插上思维的翅膀,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正是因为没有泼水节的图片,才给了学生想象和思考的空间。当然,多媒体在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图像的声音和画面、开阔学生视野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它毕竟是语文教学的辅助手段。让太多的学生围着媒体转,必然会占用学生阅读欣赏文本、想象思考、体验情感的时间,语言本身的美也会受到伤害。随着数字资源在教学中应用的深入发展,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偏差,有些是随便用的,有些学校甚至把熟练使用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师必备技能之一,在各类教学竞赛和评比中,多媒体技术被一票否决。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按要求使用多媒体,即使他们在教学的其他方面表现很好,仍然会被无情地淘汰。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合理使用数字资源?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认为教师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由静到动、由虚到实、由模糊到清晰、由抽象到具体,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从而将教学引入一个全新的境界。多媒体技术的这些独特优势是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的问题。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过度使用多媒体,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针对多媒体的过度使用,有专家指出,不应夸大信息技术在新课程中的作用,课堂教学是否符合新课程的要求也不能用信息技术的使用来衡量。他们建议,为了防止教师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开发一次性课件上,应根据不同学校的发展水平和特点,以多样化和创造性的方式应用信息技术,防止一刀切的技术分配和应用。在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教学中,要适度、适宜。不要为了技术而技术,这样会增加老师的负担。在教学上,城市有城市的特点,农村有农村的优势,没必要强求一致。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数字资源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媒体选择程序:首先,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确定必须具有多媒体表现的教学内容。其次,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有机地组合系统中的各种因素,选择不同的课堂教学结构,使课堂教学产生最佳的教学效益。再次,确定可供选择的媒体类型,包括掌握媒体的教学功能和有效性,选择高效低耗的媒体以及设计媒体呈现的时机、方式、步骤和次数。不同的媒体有不同的功能特性。同样的媒体,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有着不同的教学效果。不同的媒体,同样的教学内容。它的教学效果也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