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美术课如何给小学生讲“近的大,远的小”?
第一,合理渗透,提前铺垫
小学美术课本中,透视知识是从四年级开始涉及的。如果从这一刻开始坚持透视知识,必然会出现一些难题。因为小学生原有的一些错误的透视习惯一时半会儿很难改变,很难第一眼就接受这种理性抽象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提前进行渗透教学,做好准备,放慢教学的斜率。小学一、二年级绘画教学以感性知识为主,不接触透视知识,允许出现与透视规律不符的作业。这是基于大三学生的认知特点。但到了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有所提高,初步具备了观察、建模和表达的能力。我们应该从这一刻开始用最简单的透视常识去渗透他们。如“近大远斜”现象。在绘画过程中,让学生观察身边的透视现象,在脑海中留下印象,尽量不要养成绘画中错误透视的习惯,基本上把这种现象表现出来,形成透视教学的浅显概念,为以后的教学做铺垫。
第二,观察实践,化抽象为具体。
透视教学是一个抽象的问题,需要一个认知过程才能让小学生真正掌握这些知识,所以这个过程就是变抽象为具体,再从具体到抽象。我的方法是:
1.现场观察。新课讲授前,先让学生观察真实场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美术》第七册《近大远小的景物现象》第一节课,老师先带学生走出教室,观察真实场景,记录各种现象。如:什么是近的路,什么是远的路;近的树和远的树是什么?有哪些建筑,近的和远的?回到教室后,老师问:你观察到的这个现象是什么?然后学生讨论。
2.充分利用教具教授新知识。教师展示合成幻灯片进行逐步演示。第一步,说明现实中的路面是一样宽的,路两边的树基本上是一样高的。第二个演示:我们会看到附近的路面宽,远处的路面窄,这是我们观察到的。物体在人的视觉中会产生近大远小的现象。例如,一片树叶在远处几乎看不见。如果你把它拿在手里,在眼前移动,它的形象会越来越大。我们称这种现象为透视。第三步,继续演示,进一步证实观察到的现象。然后让学生欣赏挂图和课本中的图片。学生和老师可以一起总结:景物近、大、远的现象是透视。这种教学不仅学生容易接受,教师也能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完成这一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