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鸟小学语文教学的设计与思考
1,知识与能力:了解珍珠鸟的外貌特征,理解课文内容。
2.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与珍珠鸟之间亲密温暖的感情,认识到人与动物完全可以和谐相处。
二、教学中的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理解珍珠鸟在“我”的关心和呵护下变化的过程,难点是理解“信任往往创造一种美好的境界。”
三、教具的准备:
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先自己读课文,整体感受一下。
1,精彩导入:欣赏一些我的野生动物朋友们的精彩图片,让同学们说说自己的感受。
2.探索新知:切入文本。
3.清除标题。介绍作者。介绍一下珍珠鸟。
4、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快速阅读课文,然后分组讨论课文要点。
通过读课文告诉我你所知道的。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珍珠鸟长什么样?珍珠鸟的习性。)
第二,自释课文,探究学习。
1,小组讨论。
请探索:
(1)找出文中描述珍珠鸟活动变化的句子,画一条横线,读一读,告诉我珍珠鸟的活动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文章中有很多吸引人的描写。请找出你认为好的,并在旁边写下你的感受。带着感情再读一遍。
谈谈你的信任,这种信任往往会创造出一种美好的境界。对这句话的理解。
2.和全班同学交流。
学习活动:请分享你对以上问题的学习经验。只能说一个方面。
3、查缺补漏。
文章中有什么看不懂的句子吗?
第三,自己欣赏课文,总结积累。
通过学习课文,你现在知道了什么?
第四,从阅读和练习中学会写作。
结合所学,谈谈看到这张图后的感受。把它放在你自己的作文本里。
关于珍珠鸟教学的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如何在教学中贯彻这一要求?现在以京教版《珍珠鸟》第十二卷为例,谈谈我的理解。
《珍珠鸟》改编自作家冯骥才的散文。它描述了“我”为一种怕人的珍珠鸟创造了一个舒适自由的生活环境,使其与“我”越来越接近,说明“信任往往创造一种美好的境界”。课文生动有趣,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我从以下四点着手设计和组织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一,第一次读课文,感受“情”。
首先,教师播放课件,让学生了解珍珠鸟,引起他们的兴趣,引出话题。然后让学生第一次读课文,谈谈读完后的感受。
初读后,有同学觉得“珍珠鸟是一只可爱的鸟,作者很爱它”,有同学说“珍珠鸟是一只怕人的鸟,但它不怕作者”,有同学说“我感受到了作者和珍珠鸟之间的亲密感情”。这些感受是孩子自己的情感体验,是真实的,有价值的。虽然来自直觉,粗糙肤浅,但却是理解主题的基础。教师要珍惜这些感受,然后引导学生深入阅读,理解作者写作的真谛。
二、细读课文,理解“真爱”。
通过最初的阅读,学生感受到作者对珍珠鸟的热爱。但要理解文中最后一句话“信任往往会创造一种美好的境界”,仅仅实现“爱”是不够的。这种“美好的境界”是什么?只有“爱”才能创造这种美好的境界吗?显然,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初始感受,引导他们深入挖掘:“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但它不怕作者。为什么不呢?”你在哪里感觉到的?然后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珍珠鸟“不同寻常”的爱:
起初,作者把珍珠鸟挂在“异常茂盛”的“长着长长藤蔓的法国吊兰”中间,为它营造了一个“如同幽深丛林般安全”的环境,鸟儿发出了笛子般的鸣叫。然后,一只鸟诞生了。爱鸟的作者该有多好奇啊!但作者“从不翻开树叶往里看”,甚至在添食加水时也“不睁眼”。于是,小鸟渐渐地把它的“小脑袋伸出了叶子。”作者所做的是他对鸟类的热爱和对它们生活习性的充分尊重。
小鸟在房间里飞来飞去,落在柜子顶上,落在书架上,落在画框上,啄着大作家的名字,撞到灯绳上,但作者不管它,任它自由飞翔。这里体现了作者的包容,这是爱的另一种形式,即对鸟的充分理解和包容。
这只鸟越来越大胆了。它“跳到我的杯子里喝茶”,“啄我颤抖的笔尖”,而我却“静静的”,“默默的享受这个小家伙的亲昵”,让他在我“爱抚他娇嫩的绒毛”时毫不畏惧。这时,鸟靠近“我”,“我”靠近鸟。这种深爱是一种沟通,是一种零距离的接触,是一种相互的欣赏。
直到有一天,小鸟在我的肩膀上睡着了,作者才觉得“信任往往会创造一种美好的境界”。这种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的感人场景,让人体会到一种更深的爱——“信任”。这种“美好的境界”不是所有人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的,需要付出。以作者对鸟的“不同寻常”的热爱,只有“信任”和运气才能享受到那种美好的境界。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找到以上相关句子进行反复体验和交流。从中我感觉描述我为鸟做过的事情的段落是有层次的。作者对鸟类“不同寻常”的热爱,体现在他对鸟类习性和天性的顺从上。在“尊重-理解-包容-沟通-欣赏-信任”的深层情感欣赏中,学生往往会为课文的最后一句话创造出一种美好的境界。这种理解是由浅入深的,不仅是对本义、引申义、深义的理解,更是对“潜台词”的理解。
第三,享受阅读文本,欣赏“境界”。
在学生理解文本的过程中,还要培养他们欣赏文本的优美形象、深刻意蕴和丰富情感的能力,通过欣赏获得审美享受、情感熏陶和精神净化。
在教课文14的自然段时,我设计了一个情境,让学生想象小鸟睡在作者的肩膀上,跟着音乐大声朗读。在《爱的罗马人》的音乐中,孩子们读得如痴如醉,情不自禁地抒发自己的情感。老师适时的火上浇油:“在作者眼里,珍珠鸟好可爱。小鸟高兴,作者也高兴。多么美妙的境界!这更像是一幅画。能给这幅画起个名字吗?”学生的灵感被激发出来,有的说“爱”,有的说“亲密的感情”,有的说“信任”,于是老师用“你是个有爱心的孩子”、“你像个诗人”、“你像个哲学家”等充满欣赏和赞美的评价来鼓励学生的创造力。
一位哲人曾说:“是孩子继承了人类最初的诗意品格,他们的智慧既指向眼睛看到的地方,也指向心灵看到的地方。”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在欣赏中想象,在想象中领悟,在领悟中创造,那么这种情境的创设,既培养了学生的欣赏能力,又将人格的培养与创造融为一体。
第四,再读课文,评价“信任”。
在学生通过欣赏性阅读获得情感满足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评价练习,让学生谈谈阅读后的感受。在交流中,有同学谈到“人与动物的和谐关系,应该靠信任来创造”;有人觉得“如果世界充满了爱,会创造出多少美好的境界”;一位同学甚至谈到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我马上就要毕业了。回顾我六年的小学生活,我没有一个可以信任的好朋友...原来‘信任’是要付出的。如果我们经常问自己有没有给过别人爱?你尊重别人吗?当别人给你带来麻烦时,你是理解还是宽容?你尝试过和别人交流吗?你欣赏过别人吗?.....然后,也许你会得到许多朋友,创造许多美丽的境界……”学生的感情是多么珍贵,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其实正文最后一句是作家冯骥才对生活的理解,体现了大家的匠心。
学生第一次读完《珍珠鸟》这一课,似乎没有什么不明白的,但作品借助语言、结构、技法等形式因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极其复杂微妙,读者并不容易真正把握。阅读是从形式到内容去理解文章的真正含义。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剥去各种表面形式,看到其精神实质,其方法是“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这些能力的培养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中,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感受中理解,在理解中欣赏,在欣赏中评价,会使阅读活动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