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阅读是我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个人素质、不断进步的主要途径。
一、激发阅读兴趣,营造学习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俗话说,亲老师才能信。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有趣的谜语、生动的故事、巧妙的提问、创设情境开展竞赛、电化教学方法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好奇、兴奋、激动,进入兴趣浓厚的阅读情境。
比如在《桂林山水》这篇文章中,我采用了电化教学的方法——用课件展示桂林山水的美景,以对实物的直接感知和观察为基础,辅以课件场景做出孩子喜欢的情绪,为以后进一步理解感受打下基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应该处于平等的阅读、讨论、研究和辩论的地位。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平等参与者,并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
正是在回答、讨论、互动的* * *活动中,学生成为主动的学习主体。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让小学生在课堂上敢于说话,甚至提出不同的想法。在这种氛围下,学生可以积极参与。
还记得我在讲完《麻雀》这一课的总结中说:“读完这篇课文,我们从麻雀奋不顾身救小麻雀的叙述中感受到了那种伟大的母爱。”话音刚落,一个男同学立刻举手,大声严肃地说:“老师,我不同意说母爱,因为课文里从来没写老麻雀是男是女!””我马上笑着说,“你读得很仔细,想得很好。
老师的总结好像不准确,那么具体怎么说呢?“教室又活跃起来了。
最后,学生们总结说,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亲情。在这种轻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发挥出来,同时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第二,朗读和练习同伴,促进口头表达。
练习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九色鹿”这一课。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读写点,让同学们帮国王写一个告示,告诉天下百姓千万不要伤害九色鹿,和开头的御单形成鲜明对比。同时,我也希望通过让我的孩子以国王的视角来写这个帝王榜,可以提升我的情感价值观。
这里的实践设计拉近了学生与作者的心理距离,成功完成了读者角色与文本角色的心理对接。在写作过程中,学生为自己发声,此时此刻的练习设计胜过沉默,促进了学生的口头表达。
第三,加强阅读训练,提高阅读能力。
从“读一百遍”这句话可以知道,中国古代的教学方法非常重视背诵,但在现代人看来似乎已经非常过时了。其实古人这样做是完全没有道理的。阅读教学往往是教师事先设计问题,学生被动回答的过程。学生很少为自己考虑。这就是学习是被动的,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无法培养。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过程。用课本代替教。”因此,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是: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课文学习关键段落精读;读课文——走出课文,开阔视野。
可见,“读”是阅读教学的本质,阅读是阅读教学的生命线。让学生读得通情达理,先抒胸臆,读出韵味和情怀。我真的是从阅读中领略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
比如我教《永久监狱》这篇文章的时候,让学生先说说题目后的问题。这时,同学们都很感兴趣,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有的说:“永久的监狱”是指某样东西特别坚固耐用;有人说,可能有人犯了错,想在监狱里度过一万年,这就是所谓的“永恒的监狱”...同学们听了伙伴们的回答,把猜测的目光转向了我。
面对所有天真活泼、求知欲极强的孩子们,我顺势说道:“你们刚才的想法都不错。
那么“永恒的监狱”在文中是什么意思呢?请仔细阅读课文,你就知道了。学生第一次读完课文,在没有找到明显答案的情况下,学习兴趣有点低,于是我又问学生:“课文中出现了多少次‘永恒的监狱’这个词?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面对这个容易解决的问题,学生们的兴趣又起来了,他们很快找到了答案。
提出疑难问题:根据课文内容理解“永恒的监狱”的不同含义,小组交流后进行课堂汇报。最后,引导学生进一步交流和体验三个“永恒的监狱”之间的联系,揭示文章的中心。
再比如;我在《鸟的天堂》教学结束时,有一个学生提出“鸟儿习惯在黎明时分离开巢穴觅食,巴金爷爷的第二次造访是在早晨。我们怎么能看到鸟儿飞来飞去呢?”怎么能说这确实是鸟类的天堂呢?“一石激起千层浪。
面对这个问题,我通过看书和查阅大量资料,让同学们互相交流,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奥妙。加深“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的主题。通过以上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让学生代替老师阅读,可以更好地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四,引导自主合作,提高阅读质量。
学生是学习和教学的中心,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阅读和合作阅读的积极性。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了很大的改善,如教师变教师教学为引导学生阅读和读书,重视学生提问,组织学生课堂合作学习等。
但由于给的时间短,他们并没有真正让学生讨论。这种自主合作的学习只是一种形式,并没有达到学习的效果。
要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教师在建立合作学习小组时,要根据学生个体特征、心理倾向、认知结构、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将整个班级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并将不同层次的学生重新组合成多个小组。
每个小组都是全班的缩影,有利于尖子生促进中学生的“高水平”学习,有利于后进生的“达标”学习,有利于在小组内形成互助共进的学习氛围。其次,分工合理,内容恰当。
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参与率,每个成员都应该在小组中发挥特定的作用,让每个成员在合作学习中得到锻炼。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学习活动,从而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所以选择合作的内容是有趣的,有价值的,有深度的,可评价的。科学的评价是合作学习有效开展的关键,为下一次合作学习奠定基础。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对达标者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进步,消除后进生的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
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第一,注意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读懂文章。
朗读是一种非常重要和有效的基本教学方法。在语文科目中,每一篇课文都会标上“情感阅读”的要求。朗读其实是一个很重要的理解过程。想看懂一篇文章,就要找到文章想表达的思想感情,用同样的语气去读。
感受作者想要传达给我们的信息。学生遇到一篇需要读的文章,不妨多朗读。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揣测和把握文章的脉络和感情。
教师要引导学生大声朗读,适当引导学生的阅读方法和情绪。比如,在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课时,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先朗读,找出人物之间的对话,让学生练习同桌朗读对话,以把握感情。
其中,当校长问周恩来为什么学习时,周恩来回答说,“为中国的崛起而学习”。通过学生的反复阅读和老师的引导,他体会到了作者当时的心情。那时,周恩来也是12岁,和我们学生的年龄差不多。通过引导学生用力朗读,我体会到了作者摆脱列强,为民族复兴做贡献的决心。
在阅读文章时,光让学生理解意思是不够的,还要用自己的声音和情感去读,去理解文章要表达的情感,从而加深理解。
第二,多途径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小学生的阅读量不是很大。要想掌握一定程度的文学知识,就必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有阅读的欲望,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如果老师只是规定学生今天应该读什么书,读多少页,甚至要求家长监督签字,可能会适得其反,让学生感到厌烦和矛盾。
不利于学习。要从小处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找到阅读带来的乐趣和学习成果。
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比如,老师可以在课堂上留下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在课后找一些相关的书籍和资料进行阅读和整理,找出问题的答案。在接下来的课上,老师组织学生互相交换阅读材料。
学生把自己找到的书带到教室的同一个桌组进行分享,这样学生不仅可以阅读自己找到的文章,还可以通过一个命题阅读同学找到的不同文章和资料。这个过程不会枯燥,反而会让学生对阅读和学习更感兴趣。也会帮助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增加阅读的积累。
第三,引导学生质疑,培养适当的想象力。
无论是在阅读课本还是课外书的过程中,学生都会产生一些无法理解和解决的疑惑。这时候老师要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在阅读中的疑惑,这样也有助于整篇文章的阅读和理解。
让学生想象自己遇到什么事情不明白。合理的想象有利于总结自己对文章情感的理解。教师要做的是对学生的提问和想象给予正确的引导和评价,并及时反馈给学生。
比如学习《妈妈的比尔》的时候,学生会问为什么小彼得会带着一颗“怦怦”的心蹑手蹑脚地走到妈妈身边。这两个词的用法有什么好处和效果?
老师让学生自己讨论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启发学生想象如果同样的情况发生在自己身上,自己的精神状态会是什么样,会做出什么样的动作和表现。学生还可以通过表演小彼得的动作来体验人物的感受,这样类似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可以让学生自发地进行阅读和理解。
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第一,培养阅读能力,首先要加强单词和表达的训练。
句子是文章的基本构成,只有理解了文中的单词和句子,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只有有意识地运用所学的单词,组织好自己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因此,掌握一定的单词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引导学生理解单词,积累单词,引导学生使用单词是非常重要的,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单词训练要注意两点:一是理解和应用并重,学用结合;第二,要和读课文、理解文章结合起来。
应该引导一些常用词在说和写中学习和使用。一些基本句型要引导学生加深理解,让他们口头或书面造句并学会运用。在引导学生理解单词时,学生要理解这些单词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有些词一读就懂,不需要解释。有些话稍微比较一下;同学们会理解的。教学的重点应该在哪里?重点应该是引导学生说,也就是口头使用。
二、培养阅读兴趣的关键是让学生热爱阅读。
“兴趣是阅读最好的老师”。只有强化孩子的阅读欲望,产生阅读的内在动力,才能发展孩子的心智,主动去理解和学习,逐步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1,“讲课归纳”
孩子不爱课外书,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对课外书的不了解。老师可以利用各种机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给孩子创造一个有趣的课外书的样子,让孩子对课外书产生向往。每周三的阅读课,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安排一定的时间,介绍一些童话故事、成语故事、作文世界、经典书籍。用生动的描述和精彩的部分,激发学生强烈的读书欲望,激发孩子阅读同类书籍的兴趣。
2.“以身作则”
古语云:其身直而不使其横;他的身体不直,虽然他不服从。每次读书时间,老师也和学生一起读书做笔记;每到读书展览周,老师和学生一起写读书心得,编读书小报。我们用自己的阅读条件、频率、习惯等等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用老师的示范作用带动孩子,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爱上课外阅读。
3.“欣赏与兴趣激发法”
“水不激不跳,人不激不激”。为了保持学生对阅读的热情,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关注每个孩子的阅读过程,找到它的“闪光点”,抓住机会对孩子的某种做法进行鼓励、表扬和鼓掌,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我们还开展“小小读书星”、“课外知识小博士”、“书香小姐”等荣誉的评选活动。我们通过各种渠道激发阅读欲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三,结合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方法
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环境不同,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也不同。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从而掌握知识和技能,得到最大的提高。这要求教师:
1.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教师在正确、深刻地解读文本后,正确定位教学目标尤为重要。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是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也是规定或规范师生课堂行为的指南。
要设定教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就要明确一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然后把这个问题具体化,转化为一个可评价的指标。在确定教学目标之前也要照顾到整篇课文的重难点。比如一株丁香的教学目标设定为“懂得尊重老师。”
显然这个目标很模糊,测试的可操作性不强。如果改成“知道老师的辛苦和对学生的爱,并能谈谈如何尊重老师。”这样的目标更具体,也更容易检验。"阅读教学的改进始于教学内容的选择."
教师在教学前要确定语言训练的内容、课文的重点、训练的难点、学生的疑惑、语言发展的生长点、训练的技巧、兴趣的激发点、思维的发散点、合作讨论点、渗透教育点、知识的延伸点等。,根据教学目标,再在此基础上选择教学内容。
选择的教学内容必须正确、科学;要体现目标,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还应具有启发性或实践性的教育意义和训练价值。
因此,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精心选择教学内容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2、根据教材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如果没有教材内容,就根本没有教学方法。教学必须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同的体裁,如记叙文教学、说明文教学和诗歌教学的方法是不同的。
即使是同一体裁,如记叙文主要写人和记叙文,教学方法也会有所不同。例如,说明文的教学不应过多地使用朗读,诗歌的教学不应过多地使用讲授。教学方法的选择一定要从教学内容出发,避免那些花枝招展,千万不要用教学方法的展示来冲淡对课文内容的学习。
3.了解学生实际,设计教学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任何教学方法都要适应学生的基本条件和个性特点,都要受到学生的欢迎和接受。有些内容,学生有很多感性认识,所以老师不必用直观教具来演示,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就可以了。
另一方面,对于缺乏感性认识的学生,不能仅仅依靠抽象的教学,而要尝试用直观的方法进行形象化的教学。
4.权衡自身特点,确定教学方法。
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也要注意自己的实际,找到自己的性格特点,把握自己的客观实际情况,扬长避短。阅读能力好的老师可以在课堂上使用阅读法,擅长绘画的老师可以在课堂上适当使用绘画直观法。
因此,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教无定法,得法贵。”不管采用什么方法,选择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最重要的。
4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一,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长期以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赶时间或省事,往往忽视学生的自主性。老师拿着教学参考资料,根据作品的背景,作者的介绍,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题并分析作品的写作特点,把作品分成小节,一路介绍,只是生硬地把作品肢解。
在这种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老师对作品的解读,而不是学生对作品的自主阅读。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尽可能让学生自主学习。如果学生学习拼音这种识字工具,就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借助课文中的注音,让他们流畅地阅读这本书。
为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应该指导、启发和激励学生,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阅读、理解、品味和感受。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介,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是这一理念的落实。
第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对学生的阅读效果至关重要。如果没有培养学生形成自觉、专注思考的习惯,阅读将是无效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提醒学生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要静下心来读文章;然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问,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要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与作者交流,与作者有* * *声。
当然,阅读也要培养学生勤写的习惯。开始写作有很多方法。可以摘抄优美的文字和段落,在文章中做标记和评论,必要时写一篇评论。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使阅读教学更加省力高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阅读当成一种极大的乐趣,释放自己的巨大潜能。他们觉得越读越感兴趣,越想读。有了这个积累,又何必担心语文知识不丰富,语文阅读能力得不到提高呢?
阅读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我觉得要从阅读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努力。在阅读教学之前,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知识去预测和猜测课文的内容。最常见的方法是让学生看着题目,思考会出现什么问题或者想知道什么。或者看题目猜猜文字会怎么写。当学生带着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时,效果必然是最好的。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课文的中心意图不断提出问题或话题,让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欲望。当学生带着某种欲望或为了实现某种欲望而进入阅读活动时,他的整个阅读过程就会始终充满阅读期待、思考和探索,他就会始终保持对阅读的兴趣,阅读就会成为学生轻松愉快的自我建构过程。
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内容的兴趣,将学生的阅读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这样,学生就会在自主探索中始终保持浓厚的阅读兴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
语言是表达和表达的工具。理解一种语言,不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具体内容,还要理解语言所包含的感情,尤其是作者没有直接表达出来的感情。所以让学生感受作品是极其重要的。
比如在草原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前播放赞美草原的歌曲和描绘草原风光的课件,创设情景让学生进入状态,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教师在指导学生认真读第一段时,要把握景物的词句,先读感受,后读情感,从而理解作者老舍先生是如何触动景物的,进而把作者的感受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感受。
在后面描述蒙中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时,学生在阅读中就能感受到。这样,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受作品,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