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相互讨论,学生可以激活思维,从而使个体的认识更加丰富和全面,实现自我的创造、发展和完善,并促进同伴的创造、发展和完善,从而提高整体素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忽视知识的发生过程,忽视情感教学目标,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下,缺乏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极大地阻碍了全体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互动”的情境中探索目标、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创造性思维,同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也从“传授知识”转变为“导航创新活动”,以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合作学习是基于学生个体的合作需求,当学生在解决某个数学问题时遇到障碍时,合作学习是有价值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后,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就开始小组合作。这时候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还没来得及思考问题情境,就容易造成小组尖子生的集中讨论,使讨论流于形式,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如果老师给学生留一定的时间,把要解决的问题讲清楚,思考我要做什么,然后组织合作学习。这样大家都可以参与到小组合作中,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之间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相互鼓励,相互促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进步。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中,我们在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同时,要特别注意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提高小组合作有效性的一些方法,以及一些个人的理解。
首先,形成良好的学习小组是前提。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组织小组合作交流,最重要的是建立一个好的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常见的形式是:老师提问,让前后桌四个人分组讨论。但现在的学校课堂,往往是按照学生身高的顺序和男女搭配来安排座位,这显然是不合适的。如何组建一个好的学习小组?我认为:可以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把班里的同学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组3~6人,然后给每个小组成员分配好工作:一个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和合作;一个操作员,负责具体操作;记录员负责整理本组讨论或合作的结果。每一个学生都尽职尽责,每一次合作对他们来说都是实质性的、有效的。每次老师组织小组合作,也很轻松,不用担心谁在小组里无事可做或者“单干”。每个小组成员的分工并不总是相同的。一段时间后,改变小组成员的角色。下一次你是小组长,下一次你是报告者,下一次你是操作者,你做记录,让每个学生了解小组中的几个角色,并且能够胜任,明白这些任务是不可或缺的。
第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是基础。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要注意让不善言谈的同学开口。老师要努力创造条件,给那些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留出独立思考、大胆发言的时间和空间。比如提出问题后,在参与讨论前,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这样既形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又保证了每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教师要通过各种活动和方法让学生明白:我是社会千千万万人中的一员,必须依靠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和别人交往是一种乐趣。每个人都是我的学习伙伴。
2.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的习惯。
目前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是普遍存在的,他不会听别人的,更不会欣赏别人。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认真听取他人意见的习惯。让学生认识到,倾听他人不仅是一种文明礼貌的行为,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你会从别人的演讲中获得很多启发,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方法。养成一个人说话,其他成员认真听讲的好习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参与小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倾听。比如一个人讲完让另一个人重复;对别人的发言给出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学会问“你怎么看?”“为什么”、“这种思维可行吗”、“为什么”、“你了解学生的思维吗?”注重学生之间的人际交流、观点交锋和智慧碰撞,为不断强化听力意识提供良好的环境。
3.培养学生合作实践的习惯。
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操作活动既能体现集体智慧,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是与他人交流的好机会。比如在教“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时候,让他们合作搭建“积木”,讨论如何用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拼出不同的长方体,并说出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并填写下表。
长度(厘米)
宽度(厘米)
高度(厘米)
体积(立方厘米)
长方体1
长方体2
长方体3
完成后,让学生观察表中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与体积数据之间的关系,推导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通过合作,学生很快完成了表格,经过观察和思考,独立发现了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虽然一个学生可以准备这个问题,但是不全面。只有同学一起努力,大家一起努力,互相配合,* * *一起展示,一起享受资源* * *才能获得更多更广的理解。这种学习任务让每个学生都有责任,改变了学生在合作中的无所事事,也促使一些无意识的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学习。这样的活动充分体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激发了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
4.培养学生合作技能的熟练程度。
在合作中,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安排,明确合作的规则,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技巧,包括如何听取别人的意见,如何表达自己的意见,如何纠正别人的错误,如何学习别人的长处,如何总结大家的意见。所以可以在小组合作前规定:讨论前,小组成员要独立思考,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然后由组长安排。每个成员都会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会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意见后,记录员会进行整理。这样,每个人都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
第三,把握适当的合作学习时机是关键。
合作理论认为,合作的价值在于通过合作实现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教师要合理选择合作的时机,因为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需要合作,否则合作学习就失去了意义。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明确教材要体现的新理念。合作学习的内容应该具有挑战性,有探索和讨论的价值,并具有开放性。,还要探索适当的合作机会,如当个体操作无法完成,学生思考探索有困难,需要相互启发时,当答案多样,问题涉及面广时,当学生回答不全面,需要交流学生意见时,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在小组内冷静思考,理性分析。
1.学生独立思考有困难就合作。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老师提出的问题往往具有挑战性,学生独立思考有困难很正常。所以在小组合作的实践中,老师要尽量设计一些:一个人操作不方便,完成的内容只能两个人或两个人以上操作。此时应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讨论,教师及时引导,让学生亲身体验解决知识的过程,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小学生天真,想象力丰富,这是他们的天性。因此,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情境,使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更加密切。比如我讲的平移和旋转这一课,从学生喜欢的游乐园开始,我们发现了物体的不同运动方式,从而导致了平移和旋转。这个场景贯穿了整个课堂的新教学过程,从而将数学知识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这个课堂的学生愿意接受,同时也会主动去探索和学习。学生们非常感兴趣。很有动力。比如学习笔式加法时,在对几个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估后,在有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小组讨论“笔式加法需要注意什么”。这时,小组的每个成员都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讨论和交流,取长补短,让学生总结笔式加法的计算规则,这是学生有意识习得的知识,所以会记忆深刻。
2.学生只有在个人思考不全面的情况下才会合作。
数学的内容抽象而深刻,解题方法多种多样。有时候由于学生个人对问题理解的局限性,往往一个人很难全面回答问题。这时可以考虑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小组中的几个成员共同讨论,取长补短,从而更加深入全面地理解数学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从其他同学身上看到另一个解决问题的角度。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拓展了解题思路。比如二年级上册58页第四题,学生可以先看图,然后问他们“你能解决海滩上有几个人的问题吗?”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把他们的想法告诉小组。这时学生的解是:3× 4+3,4× 4-1,5×3。通过这种交流,学生可以了解不同的思维方法,相互促进,形成互动的学习氛围。
3.合作前给学生留一些独立思考的时间。
合作学习是基于学生个体的合作需求。当学生在独立解决一个问题时遇到困难,需要向他人寻求帮助时,合作学习是有价值的。所以,教学中出现问题后,教师不要急于组织学生或让学生讨论,而应该给学生留一些独立思考的时间,等每个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参与讨论。同时,老师鼓励学生表达他们的独立观点。当学生犹豫不决时,教师不要匆忙打断学生的发言,而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发言、补充、修改和辩论,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发挥自己的智慧。在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时,让学生把三角形变成以前学过的图形,看能否得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我先让学生自己做,然后让学生报。学生各有各的事,如何形成共识。这时,同学们有意识地表示要和别人合作。这时候我让小组合作,通过切割和拼读把三角形变成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正方形。经过推理,我得到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小组合作学习就恰到好处,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在交流的过程中拓展了解决问题的思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反思能力、接受能力和欣赏能力。
4.适当的表扬和批评是催化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同样,合作学习的成功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参与。一方面,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合作学习材料要“新颖、生动、有趣”,让学生感到新奇,具有探究价值。另一方面,此时的教师必须在现场观察和介入各组的合作学习,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
我们应该利用教育评估来鼓励合作。教学评价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讨论结束时,不仅要关注学习成果的汇报,还要关注合作过程的评价。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强化“群体”的集体荣誉感,即评价群体。比如开展“哪个组红旗多”等活动,评出“最团结组”、“红星组”。于是,在小组中出现了互动、互助、互勉的场景,从而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比如教“认识钟表”的时候,我给每个小组提供一张圆纸,两张大纸,剪刀,图钉等。,让学生自己做一个钟面模型,并提问:“在一起合作做钟面时,各组要保持安静,团结友爱,齐心协力听音乐,音乐一停就停,最后比哪组做得最快最好。”每次探究活动结束时,教师根据纪律和组织探究活动的情况,对表现最好的小组进行表扬,同时可以对部分小组存在的问题进行批评,使学生在下一次小组合作学习中不再出现或少出现这样的问题,数学探究活动日臻完善。如果一些学生小组组织得很好,他们可以很快完成对他们探索的问题的研究;然而,由于组内分工不合理,一些小组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探索问题。老师指出后,可以促进每个小组在接下来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引起注意,从而使这种表扬和批评成为促进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催化剂。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能力,需要教师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培养;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需要在教师的科学指导和及时教导下逐步形成;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兴趣,需要在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艺术的指导下发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是每个教师都应该认真探索的事情。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是每个学生应该做的;提高每节课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是很有必要的。让我们努力探索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真正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