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的师生互动

摘要:课堂教学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学的高消耗低效率,就是学生学的难,老师教的难。探索“有效课堂”的教学将成为教育的必然,这对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新理念下的有效课堂教学应该是“感知”与“对话”的舞蹈。齐飞:激情和智慧。因为在这里,学生的灵性得以生成,他们潜在的悟性得以唤醒;因为在这里,一颗小小的种子也会破土而出,长成参天大树;因为在这里,我们拥有的是和风细雨,春意盎然!这样才能成就自己,成就学生。

关键词:数学教学有效课堂

师生互动课堂是师生交流、对话、沟通、探索知识的互动舞台,是学生探索知识、获得发展的场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与学生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有个性地学习。“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是我们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是打造生命课堂的主渠道。在实践中,我们要在互动中处理好形式与实质的关系,构建轻松和谐的数学课堂。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的师生互动,使师生互动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呢?通过我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理解。

1.建立新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既是独立的个体,又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他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这是师生互动、交流、合作的基本前提。然而,课堂上真正的师生互动不会自然而然地发生,它取决于师生之间平等、尊重和理解的基础。要实现师生互动,教师首先要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彻底摒弃“教师最重要”的传统意识,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让尊重走进课堂。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民主教学,学生才能在和谐、宽容、轻松的精神状态下学习,从而使师生形成真正的“学习统一体”。比如在讲“圆柱体和球”的时候,让学生讨论:“是能滚动的球吗?”一个同学说:“不一定是这样,圆柱体会滚动。”这时,老师并没有轻松地说明他的观点。学生继续思考后,老师引导情况,得出结论:能滚的不一定是球。圆柱体和球有一个共同点,都是滚动的。教师按上述处理尊重学生的自尊,不做一切代替学生自己学习的行为。学生从实践中得出结论,形成无拘无束、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第二,要明确互动的目标,增强互动的有效性。重视互动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必要的,但互动必须注重有效性。学生是互动教学的主体,所以有些老师把互动教学等同于师生之间的对话,把互动理解为能够与学生“融为一体”,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讨论、游戏。同时,学生对这样轻松的“学习”很感兴趣,积极性也很高,所以课堂气氛相当活跃活泼,组织性和交流性都很好。但是学生对自己应该学什么,应该学什么不是很清楚。很多学生对课后的相关知识和结论了解不多,更谈不上主动思考,课堂设计的目标也没有达到。这不仅没有贯彻新课改的精神,也没有实现传统课堂掌握“双基”的目标,可以说得不偿失。又如,在实施合作学习时,有些教师不考虑是否有必要,也不做充分的准备。他们很随意地让前后排的学生坐在一起讨论学习。这种合作学习没有把自主学习放在第一位,合作交流在后面。表面上看似热闹,实质上并没有多少触动学生的思维。这仅仅是一次讨论。这些教学互动都是打着教学互动的名义,并不现实,只是以互动的形式出现,而忽略了互动的内容,所以这样的教学互动目的不够明确。所以,明确的互动目标是有效互动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要从确定的教学目标出发,思考有效的互动策略,通过教学主体间的互动交流,实现具体的教学目标。有效的师生互动应该具有“体验”知识发生和发展的特征。现代教学观认为,学习不仅仅是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学习是以知识学习过程为载体,经历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过程和方法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比如在“分米、厘米、毫米的理解”的教学中,有效引导学生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步率的理解。我让同学们把课前收集的感兴趣的粉笔、磁带、磁卡等物品放在桌子上测量。学生独立操作后反馈:“你测的项目是什么?多长时间?”同学们纷纷发表意见,有的说:“我测了粉笔的长度,不止7厘米,还有2毫米”“我测了磁带盒的长度是11厘米。”“你是怎么测出来的?”“我把粉笔的一端对准0,然后就能看到另一端在哪里了。”我继续问:“你觉得呢?”“大格代表1厘米,小格代表一毫米。这里有七个大方块和两个小方块。”其他学生鼓掌表示同意。然后其他同学展示,老师引导他讲解量的过程,然后继续引导:“看来大家都认识这两个新朋友了,你能找出他们之间的关系吗?”学生交流讨论后反馈。有的说:“都是长度单位。”有的说:“一厘米就是10毫米。”“你在哪里看到的?”教师引导学生继续探索新知识,借助投影仪演示:“一个大格子是1cm,另一个是1mm。一个大细胞有10个细胞,所以一厘米有10毫米。第三,创设有效互动的教学情境兴趣是小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促进其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兴趣点”,并使之成为师生有效互动的必要动力。此外,教师创设和谐有效的教学情境也可以促进学生知识和情感的内化,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比如在“三角形理解”的教学中,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互动的学习过程。老师说:“我们已经知道了三角形,我们知道三角形根据角度的不同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现在你能猜出老师拿的是什么三角形吗?“这时候老师呈现一个三角形,大部分被遮挡,只露出一角。有同学说:“我猜是锐角三角形,因为我看到一个锐角,我猜另外两个可能是锐角。"一些学生说,"我猜它是一个钝角三角形。虽然我看到的是锐角,但另外两个可能是锐角,一个是钝角。".....学生们争论不休,各有各的理由。学生对这个环节很感兴趣,参与热情也相当高。因为“猜”的活动,不仅有助于活跃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猜”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说出是什么三角形,还要说明原因。这个过程无疑加深了对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特征的理解。这种师生互动真的很有效。

四、运用有效的互动策略促进动态生成是对教学过程中生动多变的总结,是对我们过去教学过程中所强调的预设、计划、规定的修正和发展。一个真实有效的教学过程,必然是师生之间积极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我们的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有效的互动策略来促进数学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在数学教学实践过程中,师生围绕教学内容进行互动,相互启发、相互感染、相互促进,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打开情感的闸门,点燃思维的火花。这时,师生之间的互动对话可以提示和产生许多教学机会。教师要善于把握和运用,使课堂充满活力。比如老师在教一节三角形面积计算的课时,老师问:“你想知道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吗?”突然,一个学生站起来:“我知道,三角形面积=底×高÷2”老师:“你怎么知道的?”生:“我在一本书上看到的。”老师:“那么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生:“我知道,我沿着对角线剪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底边和高相同的三角形,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一半。”老师:“那你知道为什么要沿着对角线切,而不是沿着对角线切吗?”学生摇摇头。老师:“没关系,我们一起来试试。”这时,课堂又活跃起来,学生们在进行新的探索。这样,原本让学生探究结论的教学,变成了让学生验证结论的教学。因此,教师需要捕捉和放大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资源。否则,机会稍纵即逝。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应及时纳入课堂现场设计的范畴,及时调控,充分利用,激活课堂教学,促进课堂的有效动态生成。综上所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师生互动不是一种形式上的忙碌。有效的师生互动可以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积极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实现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归根结底还是要改变“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因此,只有把教师的“独角戏”变成师生之间的“交响乐”,让互动成为主旋律,师生才能在和谐合作的过程中更好地教与学。

第一,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权威型师生关系将社会或教育影响力的代表(教师)视为教学过程的绝对支配者。学生就像被监管的羔羊。他们没有独立的人格,看不到学生的内心需求。他们强调教师的尊严,要求学生服从和服从。学生往往对老师有防备感,甚至有恐惧感。课堂教学变成了教师单向输出信息,学生被动参与的过程。师生关系疏离甚至对立,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差。这种活动往往是被动的、僵化的,学生的反应是消极的,甚至是抵触的。

有效的师生互动需要教师转变角色。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应该是师生良好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流机会的提供者,师生积极互动的组织者,学生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因为教师对学生的作用和影响只有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响应才能产生积极的作用。教师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尊重学生,全方位服务于学生的发展,通过教师的“教”激发学生的“学”,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拓宽学生的空间;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必须从课堂空间的支配者转变为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建立平等的、理解的、双向的、价值对等的师生关系,不分贵贱、强弱。它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互惠交流,即对话、参与和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更是一种渗透在师生之间的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于学生来说,交往意味着心灵的开放,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展示,创造力的解放。对于老师来说,交流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意义的牺牲和时间消耗,而是一个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当教师将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理解、宽容、关爱等人际因素注入课堂时,他们会不断体验到全新的体验:学生在“动”,生活充满活力,良好的课堂氛围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全新的变化。教师从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从教师转变为促进者;学生由接受者转变为主体,角色的转变使课堂双边活动活跃起来,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二,制定师生互动的教学策略,促进教学互动的形成。

1,创设问题情境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被视为容器,乱讲、一讲到底的现象客观存在,没有对教材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教学前的预测。一些基础差的学生跟不上,一些高级生的发展受到抑制,从而造成学生上课不愿意动。另一方面,教学环境封闭。学生被局限在课堂上,而参考书的标准答案是尊重,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封闭,视野狭窄,导致师生无法互动。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实现教学互动,在问题设计上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要“精”,要典型;提问要“巧妙”,深化主题;问题要“新”,能启发学生从新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提问要“生动”,答案的适当开放性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发散。比如在讲授三角形分类的理解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我们已知三角形,三角形按角度不同可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现在你能猜出老师拿的是什么三角形吗?”这时候老师呈现的是一个大部分被遮挡,只露出一个角的三角形。有同学说:“我猜是锐角三角形,因为我看到的是锐角,我猜另一个也是锐角。”有同学说:“我猜是钝角三角形。我看到的是,虽然是锐角,但另外两个可能是锐角和钝角。”有同学说:“我猜是直角三角形。两个看不见的角,一个可能是锐角,一个可能是直角。”.....学生争论不休,各有各的道理。学生对这个环节非常感兴趣,参与热情也相当高。通过“猜”的活动,不仅活跃了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加深了学生对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特征的理解。这种师生互动真的很有效。

2、实施科学提问,努力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问题和组织教学。在内容上,它是新旧知识的融合,学生必须仔细思考才能获得。在难度上,应定位于学生的“最近开发区”,在方法上,应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对象要面向全体,调动大多数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同时也因人而异。要熟悉和了解学生的长处,尽量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帮助各种类型、各种水平的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对于善于形象思维的同学来说,比比喻聪明;对于擅长逻辑思维的同学,分板块;好奇而活跃的学生,激发兴趣;善于观察的学生,通过直观教学和实验题引入。比如“9加几的加法”的教学,不难得出计算结果。很多同学会计算,但是理解计算会有一些困难。学生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显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9加几的算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本节课的重点,我设计了以下互动过程:老师和学生* * *列在同一个公式中:9+8。然后老师问:那结果呢?”很多同学说是17。老师继续问,“那么为什么9+8等于17呢?你怎么看?”?能告诉不知道的同学吗?“学生们开始寻找方法和手段来证明他们的答案。这时候老师通过互动引导学生展现不同的思维方式,可以是口头表达,也可以是棒子操作。棍运算的过程是学生直观理解算术的重要过程,可以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自然地画出来。在这里,教师利用学生对知识的“一知半解”,设置挑战性问题,与学生有效互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3.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去操作和体验。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体验新旧知识的联系,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充分提供师生互动的线索,帮助学生探究。比如在“认识分米、厘米、毫米”的教学中。我让学生们先把收集的物品放在桌子上,包括粉笔、校牌、磁带盒等等。然后让学生测量他们感兴趣的物品的长度。学生开始独立操作,完成后反馈给老师:“你测的物品长度是多少?”同学们纷纷发表意见,有的说:“我量了粉笔的长度,超过7厘米,2毫米”“我量了一下,磁带盒的长度是11厘米。”我笑着问:“你是怎么测出来的?”小孩回答:“我把粉笔的一头对准0,看另一头在哪里。”我继续问:“你觉得呢?”学生说:“大格子代表1厘米,小格子代表1毫米..这里有七个大方块和两个小方块。”90%的学生鼓掌表示同意。然后第二个学生展示他测量了卷尺盒的长度。我也引导他解释量的过程。在许多学生陈述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找到它们之间的关系。经过讨论,有同学说:“都是长度单位。”有的说:“一厘米有10毫米。”“你在哪里看到的?”学生借助投影演示介绍:“一个大格子是L厘米,一个小格子是L毫米”。一个大细胞有10个细胞,所以一厘米有10毫米。“在这个环节中,师生互动的过程,既表现了学生对经验的认知水平,又切入了对厘米和毫米关系的理解,经历了1cm = 10mm的感知和理解过程。

第三,构建互动教学机制,为互动教学保驾护航。

1,竞争机制

学生可以分成几个小组。根据学生参与和回答问题的情况,学生可以选择最佳小组,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2.合作机制

让学生* * *讨论,* * *参与,甚至互相解释。

总之,师生互动是小学数学教学不可或缺的方式。要真正实施,有效的策略是教师不仅要重视概念,还要在实践互动中处理好形式与实质的关系,以平等的师生观引导与学生的交流过程,通过师生平等对话构建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