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教学的几个原则

第一,互动原则

所谓互动原则,就是教学活动的设计必须注重教学双方的互动,真正体现“以学为教,以学为教”的教学理念。

作文教学评价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学中人际关系的正确处理。体现这一原则的关键是把握好“好教”和“乐学”。李镇西老师曾在《花儿的声音》一书中写道:“当我举着全班的作文走向教室时,有同学欢呼:‘啊,评作文?太好了!我最喜欢作文!' ...........奖项的构成是“礼物”。照例有“优秀作品亮相”“片段欣赏”等栏目。同学们上台一篇一篇的读作文,我不时的做画龙点睛的点评。我诙谐的语言不时引起学生们开心的大笑。像往常任何一堂语文课一样,教室里洋溢着和谐轻松的气氛。从这个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李镇西先生以其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热爱学习,享受学习,以“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思考,有所收获,最终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他从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自觉性、主动性等主观因素。他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文本的魅力和自己的教学魅力,达到了师生最佳合作、善教与乐学的和谐统一、学生主体作用的最大发挥。因此,我们认为作文教学过程中有三个最重要、最基本的要素:教师、学生和客观世界。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完成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整个教学过程是通过这三个基本因素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第二,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原则不仅体现在评价方法上,还体现在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上。《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实施评价应当注重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相结合。”“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陈述,可根据实际需要采用书面或口头方式;可以用成绩或者评语来表达;因此,我尽量通过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和教师评价,在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中,为学生提供口头或书面评价的机会,提高写作能力。

1.鼓励学生自我评价,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众所周知,作文不仅是写作技巧的练习,更是个人心路历程的自我展示。学生在作文中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观察、理解和感悟。当学生能够跳出自己的作业,对自己的作业做出客观的评价,作业的水平就会提高。比如在评价《春天的发现》这一习题时,我让学生先谈谈自己习题的优缺点,让一部分学生客观评价自己,认识到自己习题的优缺点,让学生体会到自我评价的快乐。

2.利用互评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以往的作文评价只注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而忽略了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利用互评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给学生更多交流学习的机会,每次练习结束后,我都会让学生把作文带回家,认真阅读,并给出评语。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在写作中充满了乐趣。

3.教师评价,让学生获得进步的动力和勇气。

“感动人,先不要担心爱情。”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情绪和情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我用简短的语言给予热情的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一篇好的评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分析作文的得失,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一个写作水平一般的同学写完《春天的发现》这篇文章后,我给出了这样的评价:“文章通过冬春树干的一些变化和燕子的归来,写出了春天的痕迹,春天也在你的眼里!从你的文章里,老师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同学们看完评论,跑过来跟我说“谢谢老师”。

第三,激励原则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应以鼓励、表扬等正面评价为主,并尽可能以鼓励性的评语从正面引导。”刚开始的时候,学生在互相评价的过程中,往往会把重点放在找茬和缺点上,让被评价的学生感到很尴尬。面对这种情况,我注意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比如《春天的发现》一文的互评,有个学生在评价中写道:“你写的这篇作文太差了,完全不着边际。前面部分还可以,但是越写越差。哎!”我让学生把我生活中的锻炼亮点读给全班听,引导他们说:“你发现他锻炼的优点了吗?”我们先评价他的优点,再帮他发现缺点,提出希望,好吗?"然后一个同学评价说:"他的作品是关于春天通过植物发现春天的,角度选得很好,对春天天空的描写也很出色。“通过指导,学生们对互评的理解得到了提高。他们知道,在评价作业时,首先要寻找对方的优点,用正面评价鼓励学生创造文字,然后对对方的缺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希望。现在学生不仅学会了写评语,还能根据评语修改自己的习题。

第四,推广原则

所谓促进原则,就是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包括身心发展。

由于学生的内在因素不同,他们占用教育资源的能力也不同,必然导致学习结果的不平等。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面对全体学生,弥补差异,使结果大致相同。因此,教师在教学评价中应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潜力,避免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进行简单、孤立、静态的价值判断。当然,对于一些“潜在学生”,我们不能通过一两次教学评价活动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而应该从优化他们的心态入手,先承认他们的能力差异,再扩大他们的评价范围。

我们认为,教学要围绕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不断让他们获得一种成功的体验,使他们充满自信和自我完善。我曾经模仿李镇西的做法,让那些害怕写作的学生在作文评课上朗读自己喜欢的作文片段,从而使他们克服“作文恐惧症”。正是通过给学生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我们才能挖掘他们的内在潜力,让他们有成就感,获得平时很少得到的成功体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动词 (verb的缩写)指导原则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我不得不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一些语文成绩好、写作水平高的学生,在作文和文笔方面“严格”一些,诱导他们在学生能力范围内深入思考一些作文的技术性或技术性问题,从而寻求正确答案,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重要的是让学生受到评论的启发,从而产生思考的冲动和再创造的欲望;而写作水平差的学生,作业也相应“松散”。根据学习者的具体情况,确定不同的评语,使评语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学生作文的书面评价要具体,要有针对性。当发现学生写作不流畅时,不能只写“句子不流畅”,而要具体指出语言疾病的根源。只有这样,小评论才能发挥大作用。比如学生的《小蚂蚁》中有一句话:“春天来了,小蚂蚁从冬眠中醒来,开始安静地工作。”看完之后,我觉得学生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这是值得肯定的。本文提到的蚂蚁冬眠,只是学生不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我写作文评价的时候,没有用简单的评判肯定或否定的语气,而是用了建设性和审议性的语气。能不能查一下资料,看看蚂蚁是怎么冬眠的?想一想,这句话还能再修改吗?你认为这篇文章的更好的顺序是什么?这些小评论用了征询的语气,既指出了不足之处,也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也指出了他们的缺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而且是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进课程设计和改进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总之,在作文教学评价过程中,只要遵循教学原则的客观规律,不断改进评价方法,就能更有效地评价学生,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坚定学生的学习信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发展。这既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尊重,也体现了中国教育的“人性”。只有让学生在评价中看到自己的进步,真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才能不断获得前进的动力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