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如何防骗
一、欺诈的主要形式:
1,熟人诈骗
2.以中介的名义诈骗。
3.以特殊身份行骗
4、遇到某种灾难急需帮助。
5、以小利取信,诈骗。
二、上当受骗的原因:
通常以下几种不健康的心理意识很容易被诈骗分子利用:(1)虚荣心;(2)天真、冷漠、怜悯的心理;(3)占小便宜的心理;(4)轻率、轻信、麻痹、缺乏责任感;(5)爱闲恨工,白日做梦;(6)对美的贪婪意识;(7)易受暗示和诱惑等心理素质。
1,思维简单,分辨率差。
很多学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有“十年寒窗”的经历,与社会接触不多,思维简单,对一些人或事缺乏应有的分辨能力,甚至缺乏提问的习惯。对事物的分析往往停留在表面,或者根本不分析,这就给了诈骗分子可乘之机。
2、情绪化,疏于防范
帮助有困难的人是我们国家的优良传统,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但是不加思考地“帮助”一个陌生人或一个短暂的熟人是非常危险的。然而遗憾的是,我们很多大学生,带着这种幼稚的、分析性的同情和怜悯,在遇到那些自称走投无路、急需帮助的“受害者”时,往往被他们的甜言蜜语所欺骗,然后“慷慨解囊”,以为自己做了一件好事,却不知道自己掉进了骗子设下的陷阱。
3、要人,马虎
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向别人求助,但关键是要了解对方的性格和身份。有些同学在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往往不耐烦,完全放松了警惕,对对方的要求总是百依百顺,于是“主动自觉”地满足了对方的要求,犯了大错。
4.贪小便宜急功近利。
贪婪是受害者最大的心理弱点。很多诈骗犯之所以屡屡行骗,很大程度上就是利用了人们的不良心态。受害者往往被诈骗分子提供的“好处”和“好处”深深吸引。他们认为可以用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和利益。当他们看到“好处”时,他们渴望得到这些好处。他们不去深入思考和分析诈骗犯的所作所为,也不去做深入的调查研究。最终都以“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可悲下场收场。
第三,防止欺诈的策略:
1,有防骗意识。
俗话说:“害人不可有心,防人不可有心。”当然,“防人”并不是让人恐慌。关键是要有这种意识。对于任何人,尤其是陌生人,都不要轻信和盲从。遇到一个人,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要因为对方说了好话,答应了好事,就轻信,盲从。要懂得调查和思考,在此基础上做出正确的应对。
2.不要感情用事。
诈骗分子的最终目的是骗钱,在最短的时间内把钱骗走。所以,对于看似“感情”“兄弟”的诈骗分子(尤其是新朋友、老乡、不幸的受害者),如果向你要钱,一定不能被感情的表象蒙蔽,要学会“倾听、观察、辨别”。最好能对比一下常识下应该做出的反应。如果认为对方的金钱要求不切实际或超出常识,应及时向老师或保卫处反映,以免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3.要特别注意那些过于积极地吹嘘自己“技能”或“能力”的人,或者那些过于热情地“帮助”你解决困难的人。
为了更快的取得你的信任,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大部分自称是名人、能人的诈骗犯都会主动在你面前炫耀自己的“技能”,说自己是怎么得到的,达到了什么目的,而他是在用自己的“技能”和“能力”来解决你的困难或者满足你的要求。遇到这种人,你要特别注意,因为你面前的这个“能人”很可能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子,他在试图骗取你的信任。这个时候你的反应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之后会不会被骗。
4.不要贪小便宜
对于飞来的“横财”和“好处”,尤其是不太熟悉的人承诺的好处,我们要深入思考和调查。你知道,天上不会掉馅饼。克服了贪小便宜的心理,就不会对突如其来的“好处”欣喜若狂。对于这些“横财”和“好处”,最好的防御就是三思而后行。
总之,诈骗分子行骗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赢得信任,二是骗取对方财物。对于诈骗者和受害者来说,第一阶段是诈骗者行为最重要也是最突出的阶段。虽然欺骗的方式很多,但只要我们有很强的防骗意识,克服自己内心的一些不良心理,保持清醒,做到“三思而后行,三查而后行”,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可以避免被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