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公里的知识”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小三年级数学“公里知识”教案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长度公里的单位,初步建立1公里的概念,知道1公里=1000米。
(2)过程与方法:利用迁移规律,体验探索1 km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学会估计和分析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与同伴的交流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目标分析
“千米”是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学生在生活中经常听到和看到千米的使用信息。因为“千米”是一个很大的长度单位,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建立千米的概念,这是学习的难点。在设计该课程的教学时,通过课前、课中、课后教学的整合,让学生在体验中发现,在发现中建构,在建构中实践,在实践中内化、提高。此外,在搜集教材时,紧紧抓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感受,围绕“公里的知识”这一教学重点,组织学生积极探索、研究和发现,让学生在愉悦的兴趣中感受“公里”,建构“公里”,应用“公里”。
第三,教学重在难点
教学重点:
1,知道长度单位公里,建立1公里的长度概念。
2、掌握1公里与1米的关系..
3、会用分米作为计量单位。
教学难点:建立1 km的长度概念。
四、教学准备:课件,卷尺,课前分组测量学校操场跑道长度。
动词 (verb的缩写)教学过程:
(一)审查进口
1,复习旧知识
(1)我们学了哪些长度单位?(老师板书)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1 m,1分米,1 cm。
(2)在()中填入适当的长度单位。
①一支铅笔的长度是18()。
②一枚1分硬币大约有1()厚。
教室里的桌子有8()高。
④教室地板约8()长。
⑤北京到黄山市的距离是1316()。
2.引入新的课程
话题揭示:从北京到黄山市很远。用米量太麻烦了。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将知道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老师板书题目)
设计意图是从简单的复习引入新课,既复习了旧知识,又为探索新知识做了铺垫,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系统性。提出测量北京到黄山市的距离,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感受到知道千米的必要性。
(二)联系生活,建立表象
1,初步建立1公里的概念。
(1)说:你想了解新朋友“钱米”什么?
(2)想一想:1 km有多长?能具体说说你心目中的1 km的长度吗?(可以结合课前所学的信息来描述。)
2.进一步建立1 km的表示法。
(1)结合课前测量学校操场跑道长度,你觉得1 km有多长?(每个学校的跑道可能不一样。在实际教学中,尽可能使用学生身边的数据。)
课件显示:我们学校运动场的轨道是200米,沿着轨道行走的长度正好是1000米,1000米在更大的单位里就是1公里。老师板书:1km = 1000m。
(2)展示标准化跑道的图片,表示跑道一圈400米。
课件显示,沿跑道走半圈是()米,走的长度()正好是1公里。
3、1 km的实际感受
(1)测量100米到操场的距离,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个环节也可以在课前完成。)
(2)学生以正常行走速度实际行走大约需要1分15秒。
(3)让学生想象10 100米有多远。
4.欣赏生命中的公里
课件展示了指路标志、珠穆朗玛峰主峰高度、速度计等图片,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公里”,在生活中做到兢兢业业。
设计意图该环节的设计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为数学教学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作为活教材,具有时效性,使数学充满真实感和亲切感,学生能感受到其存在的价值。让学生充分建立1 km的长度概念,印象更深刻。
(三)巩固新知识的实际应用
完成课本第28页的练习6,问题1,2,3。
设计意图的综合练习,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在解题中加强对公里的理解,培养对长度的概念。
(四)课堂小结,明确目标
1.你从这一课中得到了什么?
2.你能从你的生活中找到1 km吗?
(E)实际应用、延伸和扩展
完成课本第26页的“做”。
第二小学三年级数学“公里知识”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长度单位公里,也叫千米,知道1000m = 1km。
过程和方法:让学生在自己的体验中感知一公里的长度,建立一公里长度的概念。通过观察、推断等方法,明确1000m = 1km,并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并能通过教学内容喜欢运动,培养学生积极锻炼和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长度单位公里,知道1km = 1000m,以及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验1000m的长度,建立1km的空间概念。
备课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首先,复习旧知识,建立联系
1.我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学到了什么长度单位?能不能从小背下来?而每一个小单元都用手来表示。
教师板书:毫米(mm)、厘米(cm)、分米(dm)、米(m)
2.让我们用手来表示1mm,1cm,1dem,1m的长度。
二,实践,引入新课程
1,同学们,你们看过奥运会这种重大体育赛事吗?奥运会有哪些比赛项目?学生思考并回答。
2.那么跑步比赛有哪些项目呢?学生列出了100米、200米、400米、800米、1000米、1500米、3000米等。
3.跑步比赛全部在指定的赛道完成。你试过跑这些长度的锻炼吗?跑步比赛时间最长的运动是什么?-马拉松(ppt演示)
4.老师介绍马拉松。为什么马拉松以公里为单位,公里比米大,大多少?
5.学生推测1 km =1000 m(因为1000g=1kg)可以通过儿童已知的知识框架清晰地推导出这个公式。
第三,亲身经历,感受长度
1,根据现实情况建议我们学校操场200米左右,那么我们要跑1000米需要跑多少圈?
2.估算:1000米是多少米,那么在操场上跑多久?
学生快速思考,有的在草稿本上计算,有的自己默默思考。
3.总结正确的圈数:200+200+200+200+200 = 1000(米)。
4.所以我们一般在操场上跑正好5圈,也就是1000m的真实长度。和大家分享一下感受吧。
第四,分享感受,继续探索
1,全班* * *分享感受。
先让学生在群里交流,然后老师组织班级交流。
2.那么我们再把从小到大学过的长度单位整理一下。
教师板书:毫米厘米分米公里
总结:我们在测量长距离时,通常以千米(公里)为单位。
3.想一想:要跑完3000米,我们要在自己的操场上跑多少圈?同学们思考后得出结论,200米跑完3000米需要15圈。
那么,3000米有多少个1000米呢?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得出结论:3。
4.算算吧
6000m = () km 5km = () m () m = 7km。
9000m = () km 3500m = () km+() m。
5.总结:
整理板书:1km = 1000m,1mm = 10mm,1mm = 10cm,1cm = 10mm。
五、阅读题,巩固练习。
1,看书,想想自己有什么不懂的或者有疑问的,我们一起解决。
对三小三年级数学“公里知识”教学的思考
“公里的理解”是在学生掌握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公里。“公里”是一个更大的长度单位,它不像以前研究的那样看得见、摸得着、打手势。“1 km”的表象也很难成立。往往在课堂上,学生只能从书上学习,让他们知道1000 m =1 km,然后就是一系列的练习。其实正是因为这部分知识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缺乏感性认识,所以在这节课中很难建立1 km的长度概念。在教学中,我通过课前准备、课中练习、课后巩固三个步骤突破了这个难点。
一、课前准备。遇到千米的前一天,我请了一下午的假上自习,带着学生到操场上,和同学一起用测绳测了10米和100米,让学生分别走了10米和100米,数了一下要走多少步,要走多长时间。然后指出10 100米就是100米(最初感知100米是多长),我们的操场大概是100米。绕操场走10圈大约是100米,让学生明确一公里是一。
第二,上课练习。让学生回忆走100米的情景。让学生认为几个100米就是1公里。根据昨天走100米所用的步数和时间,计算走1公里需要多少步,需要多长时间。这一系列活动意在让学生在课前走测的基础上,再通过估算、计算、交谈等丰富的活动,全面深入地了解1 km的长度。然后为了更准确的体验1 km的距离,我带领全班同学拿了一根测量绳,从学校到丁家坑测量了1000 m,和同学一起走完了这1 km。回来后,我和同学数了数步,看了看时间。通过这一实践,学生最终对1 km有了更感性、更准确的认识。
第三,课后巩固,为了让学生了解“公里”在生活中的应用,我收集了一些著名的山峰、河流、公路、桥梁的长度数据和步行、骑自行车、汽车、飞机、宇宙飞船1小时的速度(以公里为单位),通过多媒体投影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感受长度单位“公里”的广泛使用,让他们远离家乡。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最终建立了一个清晰的“公里”概念。突破教学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