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区工科小学三位名师展演活动综述
第一,名师工程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高,推动了学校的发展。
经过十多天的活动,我们深切感受到名师培养的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经过近三年的教师培训,教师在教学实践能力和教育理论素养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这一点在课堂教学的效果、课堂反思的深度、专题讲座的论证中都得到了很好的证明。第二实验小学的、水岗小学的闫亚军、海屯小学的尚、荆各庄小学的、开平小学的巴燕燕、俞雪媛等老师的发言,更是突出了这种进步和变化。
每一个名师培养对象背后都有一个强大的研究团队,教师的进步是学校教师整体提升的集中展示。学校也非常重视这项工作。为了让名师展示学校教师团队的整体实力,各学校在活动前制定了详细可行的方案,并对展示的课堂教学和讲座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反复的实践。校际联盟展示的时候,很多校长都来现场坐阵,为选手加油。名师展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校教学与教育研究的现状。如荆各庄小学两位名师马、郭艳梅在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尝试,展现了荆各庄小学“一对一”教学模式的现状:利用小本实现师生协同学习,充分共享资源,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效整合的大胆尝试;开平小学语文教育课题组探讨的语文课“如何做到言意兼备”,在徐丽娟、于学元两位老师的展览中得到了凸显: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编者对话、与作者对话,实现语文教学的言、傲、成,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水岗小学根据学生写作的现状,开发了校本课程《写作》。在闫亚军的一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学校在低年级写作教学方面的探索成果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闫老师不仅教孩子们如何漂亮地读书写字,还在课堂上花大量时间让孩子们练习写作。老师在检查时,关注了孩子的书写质量,也关注了学生的书写姿势,纠正了学生的握笔方法。这些做法都符合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的关注和重视,水岗小学在这方面的实践由来已久。
第二,深刻的讲座凸显名师教育理论水平的提升。
名师展安排了专题讲座的内容。“三人计划”从教育心理学、教师发展、教学科研、教育实践等多方面、多角度为名师培养对象提供了理论培训。教师历来重视理论和实践,教育教学理论是教师不断前进的不竭动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老师才能越走越远。本次名师展向我们展示了老师们日益扎实的理论积累和个人深厚的思想结晶。高等老师回顾了个人成长的历程,简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因和外因;崔、艾晓辉、蔡雨桐等老师介绍了自己的打磨过程,从小切口探讨课堂教学规律。经过几天的活动,评委们深感讲座内容能够展现老师们深入的思考。张伟老师讲授希腊神话普罗米修斯。针对河北教育版语文教材缺乏神话实例的现状,在讲座中对神话和神话的特点、目标定位、课堂处理进行了深入探讨。刘伟,一位来自庄小学的老师,尝试在课堂上略读。讲座中,她谈到了自己对略读课文教学的理解。应该说,这些老师讲课的内容带有很强的“个人色彩”,甚至有些观点还需要进一步探讨。但是,从他们的讲课中,我们可以看到老师们对教学的思考很深刻,不再是摸着石头过河,也不是人云亦云。学而不思是浪费时间。经过学习和训练,我们沉下心来思考,把自己的思想成果内化,然后在个人课堂上实践。这样,我们的名师真正做到了“厚积薄发”。
第三,名师个人风格的逐渐形成
经过近三年的学习和实践,很多名师已经初具规模。很多老师都破茧成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马相奎老师和崔老师热情可亲,让枯燥的数学、英语知识如涓涓细流渗入孩子们的内心;郭蓉老师和杨惠敏老师别出心裁,从孩子的角度把“难”的知识变成了“柔软的手指”。蔡雨桐老师的课堂妙语连珠,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向老师学习。而徐丽娟老师则带领孩子们潜移默化地走进文本,感受语文课堂中浓浓的人文关怀。
四、几个菜鸟,为名师团队吹来新鲜空气。
50多位名师的培养对象水平差距还是蛮大的。许多老师在十多年前就已经在教学中崭露头角(如艾晓慧、杨惠敏等。),而有的老师只起到了校级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然而,在这次名师展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了generate这位一直隐藏在众多骨干教师背后的“后起之秀”的鲜活生命力。河东小学教师唐海燕教六年级“表示位置的数对”。她将数对的知识与乘法的知识融为一体,让孩子深刻理解数对描述位置的规律,感受数学中“一一对应”的思想。荆各庄小学的郭艳梅利用小本尝试一对一数学教学,师生智慧在课堂上闪现。贾小学戴老师在语文教学中,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巧妙设计教学环节,实现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新兴力量的出现,是开平区三项工程扎实有效开展的有力证明,是三项工程成效的集中展示。这种后备力量的出现,也是开平区名师工程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给予教师足够的发展空间和大力支持,我们的教师队伍中一定会诞生更多的新绿,开平区多彩教育的爱心一定会绽放。
一些想法:
经过半个多月的展览活动,一些隐忧已经浮现:
一是教师的教育能力有待提高。
应该说我们教师培养对象的整体水平是很高的,但是这个团队中的个体差异很大。许多教师的教学能力、反思水平和教育研究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另外,我们离全国名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反复的实践。我们的“三人计划”应该继续前进。
第二,教师的新课程理念需要进一步强化。
201x年初,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陆续颁布。与之前的实验稿相比,新课标进行了很多调整,这也是新课改实施以来对很多教学偏差现象的纠正。比如在语文新课标中,加强了写作教学的规范,强调第一至第三节每天在语文课上安排十分钟的写作教学。课程标准强调写作教学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原因是前段时间老师(尤其是小学老师)不重视孩子的写作,导致学生写作质量普遍下降。然而,课堂教学显示,除了水岗小学的闫亚军老师,其他语文老师都没有参与写作的教学。就连少数初级教师(识字和写字是教学重点)也没有这方面的意识。数学课程标准从“双基”增加到“四基”(增加“数学活动的基本经验和数学基本思想”),但我们的教师普遍缺乏数学思想,片面强调数学基本知识和技能,导致我们的数学课缺乏深度。
第三,离开教学一线的名师的发展思路需要进一步探讨。
离开了课堂和学生,教师的发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尤其是骨干教师的发展。师资队伍一直有“教得好,当官”的传统。在三年的培训期内,一些名师已经走下讲台,走上教学管理岗位。应该肯定的是,我们的名师培养目标的发展意识很强。虽然走上了领导岗位,但我们仍然不放弃教学实践,坚持做公开课和研究课。而太多的常规工作让我们的老师抬不起头,学习课堂的时间少了,接触孩子的机会少了,老师发展的空间和时间也少了。虽然我们看到过在商政上正确的名师,也看到过很多以前在讲台上游刃有余,现在站在学生面前的老师。以前的洒脱,深思熟虑已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的教学设计,人为的,不附属的教学态度,死板的没有张力的课堂。
可以肯定的是,未来会有更多的名师走上教务(学习)管理岗位。如何保持这个群体的发展势头,如何充分发挥这个团队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国家特级教师窦桂梅、华应龙都是学校的校长(副校长),他们的发展轨迹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