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为什么我们要加强中小学道德教育。
牛泉
如何让中小学德育走出迷茫的峡谷,主动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带着这个问题,我在一些学校做了认真的调查。
一,当前中小学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不关心政治。在接受调查的400多名中小学生中,85%的人不愿意听新闻联播、看电视新闻节目和报纸新闻稿、上政治课。58%的中学生不想当班干部。40%的中学生不愿意参加学校活动。90%的学生只在乎学习成绩。72%的中学生想成为企业家,长大后赚很多钱。
2、师德不合格。在被调查的300多名教师中,81%的人对现状感到满意,没有主动性,大部分乡村教师不愿意当班主任。90%以上的学科老师只教不育人;80%的教师希望从事第二职业;60%的老师想“跳得很惨”;80%的老师批评学生粗鲁、简单、没耐心。
3.学生没有远大的理想。有些学生从不考虑自己的未来,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动力,自律能力差。他们痴迷于言情、武侠小说和打扑克、游戏、麻将。
4.学生不愿意参加公益工作。许多学生不想参加学校组织的公益工作。他们怕苦,怕累,怕脏。有的借口请假,有的请父母代劳,有的花钱雇人代劳。
5.缺乏助人为乐的精神。很少有学生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很少有人做好事。有些学校没有建立好人好事登记册。当别人遇到困难时,许多学生袖手旁观和幸灾乐祸。
6.学生消费问题突出。通过调查发现,78%的中学生在家里给零花钱,其中80%用于买零食和找乐子,98%的高年级小学生有零花钱,其中99%用于买零食和找乐子。大部分同学讲究吃穿,想互相攀比。
7.校风不正。有些学校只注重教学,不管育人。学生的考试成绩公布在名单里,评“三好学生”和奖学金以学习成绩为依据。学校缺乏生机和活力,整天死气沉沉。音乐、体育、美容、劳动等课程有名无实,往往被主课取代;娱乐活动很少开展,即使开展也形同虚设,流于形式。
二,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1,缺乏对德育的理解。由于过去指导思想的错误,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对德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历史责任感,缺乏工作热情。他们错误地认为:①德育是一种务虚和表面的说教,在学校的整体工作中起不了多大作用,可有可无。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只要抓经济,就能让我们的生活富足舒适。学校领导和老师认为,只有提高教学质量,多考学生,学校才能得到社会和家长的认可,学校才会办好,老师才会教好。
2.教师道德素质低下。据调查,一些教师教育学生的方法陈旧、简单,对自己要求不高,以身作则,但在工作中却很被动。甚至有的老师向家长索要礼品,利用学生走后门,拉关系或从事其他不良行为,生活作风混乱,没有在学生中树立良好形象。
3.社会利益机制不健全。(1)抓教学工作,能看到实际效果,得到奖励,得到舆论的赞扬;道德教育需要大量的工作,没有明显的效果,没有好处。②领导干部的提拔任用与德育成果相脱离。因此,许多领导干部对道德教育只是嘴上说说,不愿意重视。(3)职称评定、工资晋升、劳模评定、招生、招聘等涉及个人利益的事项与德育表现无关。这样,道德教育的价值就难以体现。
4.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舆论和政策的错误导向导致办学宗旨与德育偏离。①高考、中考录取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依据,导致学校重教轻教,重知识传授轻素质教育。(2)各级中小学普通考试按分数高低公布,奖惩分明,使教师更加注重把握学生的考试成绩。教育主管部门和一些领导没有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把升学人数作为衡量办学质量的标准。有些父母渴望他们的孩子成功。他们的孩子回家后,最关心的就是考试成绩。成绩好就表扬,成绩差就骂,甚至惩罚。
5、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近年来,一些腐败现象和不良做法充斥着社会,如公款吃喝,贿赂等,像污染的浪潮一样蔓延到学校,教职员工不得不接受治疗和讨价还价。而且,中国长期存在的脑体倒挂现象,造成了摆摊发财、唱歌跳舞容易赚钱等畸形现象。教职工想弃教经商,学生想辍学打工。家庭教育更糟糕:教育孩子把注意力放在金钱和权力上,加上粗暴简单的溺爱和批评...这大大削弱了学校教育的有效性。
三,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建议和对策
1,进一步强化对德育重要性的认识。社会、家庭和学校对德育的重要地位重视不够。各级党组织和教育行政部门要狠抓舆论宣传、思想教育和学习讨论,让大家真正认识到,只有把德育放在重要位置,才能保证办学方向,端正办学思想,使下一代健康成长,这是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权力部门从政策导向、制度完善、检查考核、现金奖惩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强化人们的育人意识。此外,还要抓好廉政建设,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优化社会育人环境。
2.建立德育机构,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应设立政治学处(室)。学校应当健全党、政、教组织、共青团组织、工会、学生会、少先队等组织。要建立“家长学校”,充分利用少年宫、文化宫、图书馆、展览馆、校史室、烈士纪念馆等阵地,加强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各区(县)和学校要培养选拔一批理论素质高、组织能力强、热爱德育工作、职业道德好的同志担任政教工作,并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3.道德教育需要建立利益机制。①领导干部的考核、任用、晋升,教职工的职称评定、工资晋升、模范奖励评定等。,应把德育表现和德育考核水平作为重要评价条件之一。②政工职称要单独评定。德育工作量应与教学工作量相当,并适当增加政治工作者的津贴,为其工作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对优秀政工人员实行单项表彰和奖励。③学生进入高等教育,特别是高考、中考,不能仅以考试成绩为标准,而要把学生的品德考核结果作为重要内容。(4)各学段的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在升学时应享受不同程度的优惠,如加5-20分。
4.做好德育渗透。一是发挥教学主渠道作用,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各科教师要在满课时的基础上,按照教学大纲和德育教学大纲的要求备课,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并根据实际做到有机有效的渗透。第二,要把德育渗透到校内外的各种活动中。学校通过学习英模、讲课、听报告、参加社会实践等活动,教育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同时,要建立各种兴趣活动小组,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效地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陶冶情操。第三,通过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渗透德育。学校要净化、绿化、硬化、美化校园,处处给学生美的享受。同时,通过修建文化长廊、阅读报纸专栏、办黑板报和墙报、张贴名人名画和标语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5、努力加强师德教育。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和文化素质,还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质。首先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高尚的道德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应该在学习中起模范作用。做正确的事,做正确的事,努力规范自己的言行。各级教育行政单位和学校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有计划地开展教师职业道德培训,并逐项落实培训工作,有考核、有记录、有奖惩。逐步建立班主任和学科教师“教书育人”评价制度,并将评价结果作为其晋升、聘任、评优的重要依据。
6.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不仅要关心孩子的生活和学习,还要关心孩子的思想素质和健康心理。他们要经常观察和掌握自己的活动和表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教师通过家访、座谈会等形式,将每个学生的思想问题告知家长,并定期召集家长召开座谈会,共同研究如何教育学生。学校也可以定期组织家长学习一些中小学教育的知识,提高他们的素质。要引导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支持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和劳动教育场所。特别是要引导学生抓住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帮助他们从小就学会全面观察社会,明辨是非。在农村、街道或服务区,应建立由公安、司法、妇联、工会、团委、街道干部和退休知名人士参加的“社会教育协调小组”或地区教育委员会,承担本地区学生、家长、学校的协调工作和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营造文明、健康、积极的育人氛围。
7.完善德育量化评估体系。要制定《中小学德育百分考核办法》,逐步完善量化考核管理制度,把德育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工作。学校要以《中小学德育大纲》、《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和《日常行为规范》为内容,具体分解德育指标,制定《德育评价手册》等中小学生德育评价细则或方法,实行百分制考核制度。考核结果将载入学生档案,作为毕业和升学道德评价的重要依据。另外,要做好操行评价,评语要客观详细,不要应付拥堵。学生的品德表现和品行评价要与学生的毕业和升学挂钩。连续两次考核不合格者,不发给毕业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