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语感”为中心组织小学语文教学

随着凸显“人文性”作为语文课程基本特征的语文教学改革浪潮的兴起,中国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越来越熟悉语文的人文价值,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语感中心论”将逐渐取代“知识中心论”,成为21世纪语文教育的主导思想。“知识中心论”认为学生的语文能力是由语文知识转化而来的,因此语文教学必须致力于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通过实践促进能力的转化。语感中心理论认为,语文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的语文读、写、听、说能力。语文的核心是语感。叶圣陶先生指出,语言文字的练习,最重要的是练习语感;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王尚文先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语感,并千方百计提高学生的语感素质。在语文教学中,语感教学是关键环节,其他是目的,所以关键环节是开放的,否则不提出关键环节就很难打开关键环节。所以我们在培养学生的语感之前,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语感。它的心理机制是什么?

一、语感的定义及其心理机制

语感是人把握言语的主要途径,是个体与言语世界的直接联系,是思维在感官层面而非无意识层面进行言语活动的能力,简称“半意识言语能力”。由于汉语是一种社会现象,语感必然是社会上的人们对具有熟悉的、感性的内容的词语的各方面的直观感受和判断,所以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知识,而是与人们的思想和情感交织在一起,是一种深刻而丰富的感情,具有社会性。其本质是感性与理性、个体性与社会性、科学性与人文性、连续性与创造性的统一。语感的培养是学生作为言语主体积极参与言语实践,并在语感外化和内化的实践中不断提高品德的过程。良好语感的形成是语文素养的集中体现。

关于语感的心理机制,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语言熟悉是一个同化和适应的过程。同化是指将客体纳入固有的心理图式,顺应是指主体的心理图式发生变化以顺应客体。对语言的感知归根到底是人的认知结构对言语的同化和适应。认知结构是一个巨大的语义场。过去的经验和知识总是以表征和词语的形式保存下来,形成了:表征系统的概念——词语系统,两个系统在其中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配合,形成一个网状的认知结构。在该系统中,抽象思维用表象材料进行想象,语言符号通过同化、顺应进入主体的认知结构,感性材料被审美照亮。这将重复许多次,然后自动化。即不经过理性思考和逻辑判断,就能理解阅读和听力之间的意义、是非、形象、情感趣味以及语言文字具体应用的细微差别。在这个阶段,我们称之为“理解”和“审美”也就是语感。其中,在反复练习自动化的过程中,主要采用朗读、背诵等学习策略。另外,从语言学习的规律来看,小学语文教学应该以累积阅读为主,学生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学习语言。学习语言首先需要积累,在此基础上进行模拟,更高的层次是创造。没有语言材料的积累,就无法深入理解和表达语言。因为小学生词汇量差,句型非常有限,学习语言的方法不是基于理性分析,而是基于对语言的直接感受。朗读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一篇好的文章,应该是小学生通过尽可能多的朗读来理解的。文章中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只有大声朗读才能充分体现出来。文章读得越好,越能说明学生理解得深,被感染了。通过朗读,还可以了解单词和短语的各种结构,把握单词和短语的节奏。

二,阅读教学的特点和要求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见的基本练习。它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练习。朗读是许多感官参与用声音解释意义的活动。其表现形式就是用响亮清晰的有声语言来改造书面语,这是语言教学中最常见的练习形式。在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朗读获得对课文内容的感觉,并在此基础上,以多种形式引导学生阅读文章的重点部分。把握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风格,揣摩其中蕴含的趣味和意图。充分意识到文中准确的措词、生动的句子、巧妙的布局、感人的趣味等。,使文字内容立体化、形象化,进而对文章内容有真实的感受,自然地渗透到学生心中,从而唤起学生的情感* * *声,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语感,培养语感。中国古代的学者非常重视背诵的功德,就是这个道理。宋代朱说“一般来说,读书要熟,这样才能如清代文学家姚鼐所说”一般来说,熟能生巧,熟能养病。”由此可见,朗读不仅可以规范学生的英语口语,还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这就是所谓的。

那么,阅读教学的要求是什么呢?新大纲中明确指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每个学习时期可以重点关注,对学生朗读进行评价,从语音、语调、情感等方面进行全面考察,也要注重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在具体的教学中,正确的普通话要求发音正确,清晰洪亮,不发错音,不漏字,不加字,不重复字,适当停顿。为了正确地阅读,我们必须首先强调“三件事”——心、口、眼,集中力量防止无意的话。同时,教师要做好发音的纠正工作,提前提出容易出错的单词,引起学生的注意,防止错误,朗读要流利,要求连续朗读不断句,连续朗读。关键在于扩大视觉阅读的范围。视觉阅读的广度越大,感知单位越大,理解越完整,断读或断句的情况越少。不仅仅是读一个单词,读这个单词的时候还要看到下一个单词,快速连接几个单词,按意群停下来,增加视觉广度,这些只有在阅读实践中才能实现。另外,情感阅读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好重音和停顿,把握好语调,声调的轻重缓急,控制好速度和节奏,让感情自然流露,不做作,这是对阅读的更高要求。

练习朗读的方法主要有:组织学生听朗读,包括听老师的范文朗读和放磁带。组织学生听标准化阅读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可以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爱好,有助于理解文章,也可以模拟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们可以被组织起来一起阅读,个人阅读,小组阅读,自由阅读,角色阅读和表达阅读。此外,可以鼓励学生课后多看儿童节目,多听儿童内容的广播,通过录音听故事,让学生体会语言艺术的节奏和韵律之美,用强烈的情感色彩感染他们,唤起他们的感情,从而激发强烈的朗读欲望;经常开展一些检查朗读效果的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充分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为阅读的成功感到高兴。根据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可以开展“课文朗读比赛”、“儿歌表演选拔”、“朗读比赛”、“故事大王”等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阅读爱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阅读练习的方法容易多样化。

在朗读的实践中,老师不仅要严格要求他们,还要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引导:第一,要选好阅读的材料,并不是小学语文课文中选的每一篇文章都很适合朗读,都值得一读。另外,小学生还要学习其他科学知识,不可能把每一篇课文都读好。因此,阅读材料一定要选好,教师要根据课文的性质和特点,选择适合学生阅读和背诵的作品,比如在课文结构和造句方面具有示范性的作品。有些文章不适合每段都背,要选择那些重要的段落,优秀的片段,警句。好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越读越有趣。多读多背这样的文章,会让学生选择终身受益。如果学生每周能选择一到两篇阅读材料,并要求他们阅读和背诵,一个学期就能积累几十篇课文,五到六年就能积累几百篇范文。对于学生来说,这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对提高阅读和作文水平有很大的帮助。其次,在阅读技巧上,教师要做到:①正确的示范:小学生擅长模拟,模型阅读对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非常有效,所以教师要经常练习阅读,使其发音准确,富有感情。模读可以是全文,也可以结合课文,模读那些与中心思想紧密相关、语言生动的段落。②感悟:准确、深入地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是读好文章的基础。要启发学生对表象的想象、联想、重视和重构,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3难点提示:读错字容易,读断句容易。第一,帮助学生把握意图,清晰理解长句,并清晰讲解如何断句。4阅读后的复习。阅读指导在阅读前要有明确具体的要求,阅读后要有点评。评价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或对方进行评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提高阅读水平。评价既要充分肯定优点,又要指出缺点。还应该提出改进的方法,实现更有意识的阅读,培养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