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江街三巷:官盐卖红盐市场

说起看电影逛街的好地方,老成都人都会想到盐市口。这个位于闹市的黄金口岸,是从清朝的官盐店起家的。以及它的名字,因此。盐市口曾经是成都最“洋菜”(时尚)的地方,几乎每个年代都有它的洋菜故事。

盐市口在清代不是区名,而是实实在在的街道。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因在此设立官盐店而有街名。街道虽然不长,但起于染坊街锦江河上的锦江大桥北侧,止于东宇街东口,穿越原董熙街,不过100米左右。但盐市口地处市中心,是夏溪顺城街、东街、九龙巷(现青年路)、东鱼街、青石桥等闹市的咽喉。也是东西南北交通的枢纽,商业价值巨大。堪称成都“第一黄金口岸”。盐市口逐渐成为区名,原来的街道也被划为夏溪顺城街,但名称一直保留至今。1966年8月,盐市口改名为“英雄口”,1981年恢复原名。

可能是官盐店的灯吧。盐市口地区卖米粉油的品牌很多。锦江大桥(现已停业)附近的长豪、发森茶业、蜀山酿造社、福临阁、天星茶业等十几家店铺都经营柴米油盐杂货。

此外,盐市口的餐厅也各有特色。赖汤圆和夫妻肺片在这里都有分店,著名的“金雨轩”土豆泥店也有门面。“三友凉粉”正对东鱼街,食客天天聚集。黄白凉粉红油辣椒醉人,“谭豆花”一天到晚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竹林小吃”最初位于复兴街,20世纪50年代迁至盐市口。它以其独特的白肉汤和蒜泥风味而闻名。

公厕旁最著名的“红蜗牛饭厅”(后改为“干净饭厅”),大概是成都为数不多的以红山药为主要原料做菜肴的餐厅。在那个温饱都不够的年代,红薯往往是供给居民的。怎么换花样让红薯好吃?“红磡食堂”里的师傅使出浑身解数,做出各种让人大开眼界的红磡美食。在这里,甜甜的糯米粉,甜甜的冰糖,香喷喷的蒜苗丝,香辣可口的烤豆腐脑,软脆的炸萝卜,让处于半饥饿状态的人们心满意足。我妈在“红蜗牛饭堂”吃过之后,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她回家后给我们做了红蛇瓜和蒜丝面,让我们大呼“好舒服”(舒服又满足)。因为与东大街、青年路夜市相连,盐市口夜市也很热闹。“棒棒糕”的卖家敲竹签敲得清清楚楚,吸引了路人的目光。“豌豆饼”的卖家会唱:“豌豆油饼,油油饼。大人有力气吃,孩子有学问吃。”他还能把成都的街名说得有趣:“童子取状元街,提督杀牛梨花街,将军升春熙路,染坊学卧龙道士街……”在安乐寺的北边,住着一家民居店铺,名叫刘的道士,专做三道泥,终日生意极好。回大厅的买家回望一眼,三思而后行。“李森记酒家”有独特风味的兔肉青果枣酒。它的花椒麻豆腐干回味悠长,有嚼劲,爽口。店主还会唱着卖:“花椒麻辣豆腐干,加了花椒和盐,吃起来很方便。”从街上到街尾,到处都能闻到美食的味道。

慢慢的,盐市口不仅仅只有美食了。1965 65438+2月31我在成都郊区的社会教育工作小组青龙公社工作队工作。为了让我们工人过元旦,集团给每个人发了一张人民电影院的电影票。这部电影是“伟大的音乐和舞蹈史诗”。这可让我兴奋了,看电影,这在当时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但没想到电影院居然放映了宽彩屏!壮丽的场面,壮观的景色,精彩的表演,让每一个观众都无比的舒服。

当时成都其他影院放映的《东方红》都是普通银幕,只有人民电影院率先放映宽银幕。此后,人民电影院连续上映《东方红》一个半月,场场爆满。一直发布到次年2月12。

盐市口的人民电影院在1950之前叫荣光大剧院。是在6月11,1943日日军飞机轰炸盐市口时留下的废墟上修建的。1943春节期间建成开业。它不仅放映电影,还上演京剧和杂技。1953 4月15更名为“成都第一人民电影院”(现为“西南电影之都”)。因为地处第一黄金口岸的十字路口,所以生意情况一直很好。

?1972年9月,人民电影院率先上映韩国彩色宽屏电影《卖花女》。电影内容很煽情,看的人都痛哭流涕。当时成都是唯一标准的宽银幕电影院。为了满足成都数百万人看电影的需求,电影院24小时营业,但还是让很多想先看的人失望了。

看到这种情况,其他影院也按捺不住,纷纷换成宽银幕。虽然不是标准的宽屏,但最终还是稍微满足了观众的需求。《卖花女》的上映,推动了成都电影业宽银幕的普及,人民电影院功不可没。

因为有电影院,每逢节假日,盐市口一带熙熙攘攘,人头攒动。再加上中央菜市场(现红旗商场)和人民商场的购物人群,整个盐市口更是人头攒动,到处都是黑压压的人群。

说起“中央菜市场”,这里还真不少。1950年前,这里叫“安乐寺”,是明朝蜀王为刘备之子刘禅修建的寺庙。取其投降后“我在此乐,不思蜀”一词之意,命名为“安乐寺”。后毁于一场大火,清康熙年间重建,占地20亩。清宣彤元年(公元1909年),华阳县在此建立小学堂。辛亥革命后成为益寿慈善会会址,后成为夏溪顺城街小学。

清末民初,“安乐寺”成为钱业的市场,一直蓬勃发展。小时候和爸爸去过安乐寺。我看到一个金元宝,一个银元宝,一个银铜钱的印章,桌子上或者街上一堆堆的铜钱,非常醒目(醒目)。我在这里学到了很多行话。

正厅是主要的交易场所,大门口挂着无数串“抬盘”和“拍盘”。所谓“抬盘”就是抬价买,“拍盘”就是降价收。

这些人不停地喊:“买卖,大头小头,睁眼闭眼,逆风……”初来乍到,不懂行话,急需用钱的人,往往会被这一串串迷惑,难免吃亏。银元上的袁世凯形象其实大小不一,是“大头和小头”;袁世凯似乎有睁眼不睁眼的区分,即“睁眼闭眼”;银元“风帆”中的帆船风帆不同于右风和左风,是“顺风和逆风”在安乐寺金钱交易最鼎盛的时候,就连“安乐寺”对面的“新商场”都挤满了做金钱生意的人。

人民商场的洋菜

读书的时候经常参加各种游行。游行队伍必须经过盐市口。这是各种集会游行唯一经过的地方。抗战胜利后,盐市口彻夜灯火通明;庆祝成都解放,欢乐的游行队伍络绎不绝地来到这里。早年盐市口有一铜像,铸造于1938,为纪念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川军将领刘翔,表彰其事迹。铜像形似刘翔望着远方,稳稳地跨着马。

因为地处中心,成都的公共交通路线最早就是在这里设置的。1951 7月1日,成都“一路”公交率先开通。路线是从盐市口到火车站。很多人把坐公交车当成一种享受。我当时坐公交车,和父母一起去火车站看火车。1957 5月1日,成都首家汽车租赁站在盐市口成立。车型为奔驰和雪佛兰,票价为每公里0.55元。出租车停在车站等人来租,而不是开在街上接客。

6月6日,1953,盐市口“新商场”转型为“人民商场”,正式开业。据当时的《四川日报》报道,整个面积约为65,438+0,300平方英尺,* *有八个工棚,一个店铺,220个铺面...在人民商场经营的私营企业包括十几个行业的65,438+0,72个租户和250个供应商...商场经营的商品包括日用品、文具、五金交电。

这是当时成都最牛逼的商场。因为商场货源充足,其他商场缺的货,人民商场都有供应。结婚的时候在人民商场买了新的蚊帐和沙发。人民商场还有新荣评剧团、木偶团的演出。南门也有卖花的摊位,北门在龙斌巷。小巷子里的摊位都满了,真是热闹。当我年轻的时候,我喜欢集邮。盐市口邮局有一个邮票柜台,我经常去那里买我喜欢的邮票。邮局门口经常聚集很多交换或买卖邮票的人,邮局是成都第二大集邮市场。

改革开放前,盐市口地区“找饭”(找工作)的人很多。刻钢笔字,割人头,买卖门票,交换纠察队,一应俱全,尤其是从人民电影院到土特产商店,东裕街。这些人要么手里拿着一包“牡丹”“群英”香烟,要么拿着一瓶没有标记的“后续酒”沿街走,要么摆着一个小报摊,卖死去明星的照片和一些翻拍的景区歌曲。

1980开头,摊贩早早就在人民商场门口等着了。商场一开门,商贩们就冲进来抢购供不应求的商品,然后在青年路以更高的价格出售。人民商场卖一双9元的女式高跟鞋,他们加价到20元。这使许多人变得富有。我的一个小学同学在青年路摆摊,生意很红火。每次去都看到他匆匆忙忙的样子。其实“青年路”以前叫“九龙巷”。6月1939,11,27架日军飞机轰炸盐市口,投下111炸弹,炸死226人,炸伤432人,摧毁房屋4709间,“九龙巷”也成了一片废墟。1942这条街的修复,恰逢“抗日青年远征军”宣誓就职。为了纪念这一壮举,这条街被命名为“青年路”。

(第二部:《吃喝玩乐,府尹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