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因为小学生心智逐渐成熟,但承受能力还比较差,需要我们密切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下面我和大家一起看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相关资料。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知识1 1。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成因:
1,社会环境的影响。
如恶劣天气、各种事故等不可预知的外界条件,都是不健康的自然环境因素。但是,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对小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西方一些不健康的色情暴力影视剧的流入,对孩子造成了不良的刺激。由于缺乏辨别能力,盲目模仿也是造成小学生心理异常的一大因素。
2.忽视学校教育。
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上,学校教育有相当多的缺点。比如:片面追求升学率;比课外教育更重视课内教学;多关注优等生,少关注后进生。另外,很多学校口口声声说是素质教育,其实是应试教育,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从而让很多学生感到厌烦,心理恐慌,缺乏自信等等。还有一些教师缺乏当前教育教学工作急需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不善于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习惯于不自觉地把很多原本属于心理问题的东西当成思想问题。比如把心理障碍导致的学生情绪不稳定当成故意违反课堂纪律,把学生的心理当成思想问题,必然会伤害学生的心理健康。
3.家庭教育的误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道德修养、教育水平和教育方法对学生的道德和心理成长有着直接而重大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家长渴望孩子成功,对孩子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他们用孩子的学习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好坏,给孩子施加压力,让孩子感到紧张、压抑,甚至害怕。有些家长道德品质差,作风不正,言行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二、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从多方面入手:
(一)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1.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着学校的教育和影响。因此,一个优雅、整洁、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一种“静下心来”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里的书画长廊、名言警句、校风、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校园里繁花似锦,绿草如茵,让学生时刻受到美的熏陶,在愉悦中受教育,自觉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
2.创设教育情境,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优化。
当前,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日益增多,人的心理与行为密不可分。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以良好的心理素质为主导的,同时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内化沉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口头说教,还要创设各种情境,促使学生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比如现在有些学生自制力差,随意采摘践踏花草,或者随意乱扔纸屑。根据这些情况,我们可以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放置环保垃圾桶,在草地上竖起木板,写上“请爱护我们”等恳求的话语,让学生不忍心破坏,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见,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2)不断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他们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比如对教师进行广泛的心理学知识培训,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让每一位教师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正确引导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出差错。同时,我认为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老师应该尊重学生。
“学生是否尊重老师”是班主任评价一个学生品德的首要条件,班主任有没有问过自己“我尊重学生吗?”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
2.老师不应该自私。
这个“自私”就是班主任要对学生公平公正,不能感情用事。成绩好的学生受到老师的青睐,但我们老师不能因为某个学生成绩好就偏袒他,甚至做出不公平的决定。
3.老师应该诚实。
“诚”字不仅适用于商品社会,也是教师应该做的。有些老师在向家长汇报学生的情况时,会不经意地夸大或缩小情况;答应学生一些事情,然后不承认;有时候老师当着学生的面跟同事肆无忌惮的说6767,会让学生觉得老师可以撒谎,我们为什么不可以?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知识2 1。消除逆反心理——沟通交流。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要求他们磨练思想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其次,要求他们从积极的意义上理解成年人,让学生明白父母和老师都是善意的批评。父母和老师也会让人,还有正常人,觉得开心不开心,犯错。只要我们以宽容的心态去理解这些事情,就不会叛逆;第三,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努力提升自己。平时经常提醒自己尽量克制,多沟通,增加信任,多了解。最后,要求家长和老师多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及时了解孩子的所思所行,倾听孩子的心声,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放下长辈的架子,与孩子建立平等的关系。
2.消除自卑和孤独——增强自信。
自卑和孤独的原因有很多。总的来说,主要是生理原因、挫折和心理创伤、性格因素、家庭教育问题、需求得不到满足。消除自卑和孤独的关键是满足于自己现有的实力!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优势,做出正确的评价,发挥自己的长处;其次,千方百计提高自己的自信心。我们和各科老师联手,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不让他们觉得什么都做不好。最后,是引导学生通过刻苦补短板、扬长避短来克服自卑。老师要帮助这些学生找到自己的突破口,通过努力在某一方面做出成绩。
3.消除敏感脆弱的心理——培养意志。
消除脆弱心理,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提高认知水平;其次,提高学生的自控水平,培养挫折承受力;三是克服悲观消极心态,树立自信和上进心;最后是教学生如何释放负面情绪,摆脱悲观失望,即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各种兴趣转移注意力,结交更多的知心朋友,寻求社会力量的帮助(如看心理医生等)来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1,学习焦虑
据调查,在我国部分大中城市,超过10%的小学生存在学习焦虑。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沉重,学校、老师、家长过分强调成绩,给小学生造成了沉重的心理压力。
2、人际焦虑
人际交往焦虑主要是指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感到焦虑,不知所措。这种倾向在现在的小学生中越来越严重,影响了孩子正常的人际交往和心理需求。
一方面,人际焦虑是小学生不利的家庭交往环境造成的。另一方面是教学方法不当,忽视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结果。
3.自责倾向
自责倾向是指当不愉快的事情发生时,往往会认为自己不好,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产生恐惧。自责倾向的根源是对失去他人的爱和认可的焦虑。当学生觉得父母、老师、朋友不认可时,往往会形成自责的倾向。
4.挫折
小学生的挫折来源于很多方面,包括学习、人际交往、兴趣欲望、自尊心等。究其原因,有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个人主观因素。
小学生跳楼自杀,厌学,性格孤僻...许多极端的例子表明,现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今年六一儿童节来临前,南京团市委、南京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监测中心联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专家,组织开展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抽样调查,涉及南京市10所小学。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有65,438+07.92%的学生存在心理健康偏差,4,065,438+0%的学生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
82.08%的学生心理健康
本次调查对拉萨路小学、太阳城小学、高淳阳江中心小学、六合区实验小学等1 ~ 6年级的302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由班主任和家长填写。
从结果看,小学生整体心理状况良好,82.08%的人心理健康。有17.92%的小学生存在心理健康偏差,其中有4.01%的小学生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说明有心理问题的小学生多为轻度精神障碍,只要及时发现并纠正,是可以恢复的。
“学习障碍”排名第一。
调查显示,虽然很多小学生整体上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心理问题,但其中30.8%的人至少在一个分量表上存在问题,即在某些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或适应不良。根据问题的集中程度,排序为:学习障碍、情感障碍、人格缺陷、行为障碍、社会适应障碍、不良习惯、道德缺陷、特殊障碍。
心理健康女生比男生好。
进一步,根据不同群体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将小学生按照男生女生、不同年龄、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班队干部与非班队干部、身体健康与疾病、不同年级进行分类。调查对每个群体存在的心理问题都有详细的分析。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小学生心理缺陷的主要表现
1,敏感:
青少年自我意识强,自尊心要求迫切,心理承受能力低。因此,当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自尊受到威胁时,就会产生强烈的焦虑、不安和恐惧。当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时,他们会生气,愤怒,经常紧张和多疑。
2.叛乱:
因为小学生正处于成长的过渡期,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他们渴望摆脱父母和老师的监督,反对大人把自己当孩子。同时,为了显示自己的独特性,他们很容易对任何事情都抱着批判的态度。
3.嫉妒:
这是一种内心深处对他人主导地位的不愉快的感觉。当别人比自己优秀的时候(比如学习,长相,人缘等。),他们表现出不快乐、自残、怨恨、愤怒甚至破坏性的负面情绪。
4.丢失:
小学生有很多幻想,希望把幻想变成现实。他们会做出各种努力,甚至刻意追求。当这种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或部分满足时,就会出现挫折,大多是在学习、吃穿、玩高档玩具等方面。这容易给中小学生带来紧张、恐惧、沮丧、失望。
5.自卑:
是一种因印太多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对自己缺乏信心,各方面都不如别人,自卑。在人际交往中,我低估了自己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脆弱。谨慎、退缩行为、瞻前顾后等。
6.孤独:
通过调查发现,有些学生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中的孤舟,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交往,却抱怨别人不理解和接纳自己。心理学把这种心理状态称为锁定心理,由此产生的感到孤立、孤独的情绪体验称为孤独感。
二,小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
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既有自身成长因素的影响,也有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是“内因”和“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可以概括为:
1,身心成长的不平衡。
小学生的身体发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没有经验,知识和经验不足,认知能力、理解力、思维能力、感情都远远落后于成年人。这种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在小学生中造成许多困惑、烦恼和不安,产生心理问题。
2.家庭教育的误区。
过分的溺爱和过高的期望使得家庭教育普遍倾向于忽视道德发展、人格教育、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等社会教育。父母只关注孩子的考试和升学,却不关注孩子的道德发展、沟通能力、人格培养和社会行为规范。当父母的过高期望与孩子自身的需求不一致时,总是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在孩子一厢情愿的想法上,会让青少年感到压抑和不满,给孩子造成怀疑、抑郁等心理疾病,导致高分低能,心理不健康。
3.学校教育的误区。
迫于压力,一些学校和老师不得不想尽办法追求升学率,制造名牌效应。成绩成了评价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如果学生的情绪困扰不能及时告诉老师和家长,就会造成心理压力,形成心理障碍。不同地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还存在着学科化、医学化、片面性、形式化、孤立化等不良倾向。
4.社会环境的影响。
学校教育向学生展示正面教育;现在各种思潮冲击着我们的社会,单纯的教育内容和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导致学生陷入了一种无所指,无所依附的境地。学生思想的混乱和情绪的波动也是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