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评价草案:小学数学课堂评价草案

小学数学评卷稿在同一个班级异构是一种新的教研方式,充分发挥了我们教师的创新才能,使课堂教学独具特色。三位老师同为“分数的初步认识”。他们不同的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学理念,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我们的听众真切地感受到了数学教学艺术的魅力。

我认为三位老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是深刻的,教学方法把握得当,营造了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尊重学生的知识经验,确定学生新学到的“最近发展区”。

分数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种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找出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很重要。它是促进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走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学生的思维自然从已知世界滑向未知世界。数学学习是学生基于已有知识和经验的自主建构过程。在教学中,三位老师都注重学生的数学实际,从学生熟悉的“半”入手,阐明半是如何划分的,从而引入一个新的数来代表万物的“半”。创设具体情境,激发学生的知识体验,促进学生有效开展建构活动。

4.挖掘生活素材,巧妙整合课程资源。

新课程实施的一个突出变化是,教材不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不再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而是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追求和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组合和再创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了对教材的使用而不是拘泥于教材。比如,三位老师都把生活中的汽车标志、国旗、巧克力和一些图片搬到了认知分数的课堂上。可以说,这些都是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场景中根本不值一提,但我们惊喜地发现,正是这些生活中的琐事,成为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实现数学价值的有效载体。从这些生活画面中,学生不仅联想到“”等分数,更重要的是结合具体表象辩证地理解数学推理。这样的设计更贴近生活,把知识从静态变成了动态,让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只有“生活”和“数学”一拍即合,才能产生这样的经典课堂。

3.注重自主学习,提供足够的探索空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当在观察、操作、思辨、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验数学知识的生成、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三位老师摒弃了传统的“师生问答”的教学模式,组织、引导并让学生操作,让学生折叠,画一幅图,说一说,让学生上台展示。它尊重学生的意见,发展学生的个性,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通过操作和观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活跃思维,实现从被动接受学习到自主探究学习的转变,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当然,每节课都很难做到“踏雪无痕”,或多或少都会留下一些遗憾。我有几点看法,纯属“一家之言”,愿与大家探讨。

1.张老师的设计可谓大胆开放,给我们一种全新的分数教学法的感受。真的很震撼。但是,我认为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理解一个分数的意义”。张老师在讲授这个内容时过于草率,没有让学生充分理解和表达一个分数的含义,重难点也没有突破。

周老师的个人素质各方面都很好,无论是语言表达还是板书都是那么的干脆漂亮,很让人羡慕!但这毕竟是借来的课,学生跟不上你的语速和思维。这种情况下,可以稍微慢一点,不要急着让学生问完问题再回答。等待也许会有更好的结果。

3.李老师对数学语言表达的重视在她的课堂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整堂课下来,基本上学生能准确表达一部分意思,知识目标落实到位。但是李老师自己的语言不够准确精炼,上课也有一些错误。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粗浅看法,请批评指正。

小学数学评价第二稿

教学内容:统计学,人教版二年级实验教材第一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引入

(课前热身)

老师:孩子们,你们会玩“石头剪刀布”这个游戏吗?老师想请一个小朋友和老师玩这个游戏,然后请一个小朋友做记分员在黑板上画“正”字计分。谁赢一次就在身后画一笔。(老师和一个学生比赛,另一个学生得分,其余学生喊“石头、剪刀、布”)

(课程开始时的介绍)

老师:孩子们,你们知道今天为什么有这么多老师和我们一起上课吗?

生:不知道。

老师:老师们被黄山美丽的景色和聪明可爱的孩子们所吸引。让我们聚一聚欢迎老师,好吗?我们可以戴头饰表演吗?

(在黑板上展示小狗、乌龟、兔子、老虎等头饰,问学生喜欢什么样的头饰。学生给出自己的看法。)

老师:孩子们喜欢不同的头饰,那么应该准备多少个呢?

健康1:统计方法计算。

老师:想想吧。我们学过哪些统计方法?

生2:写“正”,打“√”等。

老师:哪种方法最简单?

生三:写“正”字。

请拿出题卡1,在自己喜欢的头饰上打“√”。

第二,引发认知冲突,注重解决问题

老师:好,请两位同学上台唱歌,计票,老师监督。

其余同学在题卡2(统计表)上进行统计,所有同学都参与了统计过程。统计结果为:小狗4票,乌龟5票,兔子14票,老虎14票。

课件展示统计表和图表(1表示1人)。

老师:你能在统计图上显示这个统计结果吗?先来看看吧。在统计图上,1代表几个人。

健康1: 1表示1人。

学生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给问题卡3(1代表1人的统计表)上色。很快,有同学开口了。

生2:李小姐,统计图网格不够。

老师:方格不够怎么办?

生3: 1表示两个人足够。

老师:请用你自己的方法试试。

老师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统计图(画在角落里)给全班看。问是不是可以,学生来答。

老师:我们学过的柱状图是用柱状图的高度来表示数量的。如果画在旁边能看清楚数量吗?所以这种方法是不科学的。

同学们分组讨论,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快就有同学举手发言。

生4: 1表示2人,2表示4人,3表示6人,4表示8人。一直往上画就够了。

(课件对原统计图进行修改,显示2人1的统计图,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

老师:如果是1人,应该用多少格?

生五:半格。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课件上画出统计数据:4个人画2个正方形,5个人画2.5个正方形。

老师:想想吧。上色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

生6:不要画线,画均匀看数字。

学生独立完成题卡4(1代表两个人的统计图),老师选取几幅学生画的统计图在大屏幕上展示,让学生发表评价意见,强调应该注意的问题。最后,老师展示自己完成的统计图并提问,学生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1.每个网格代表(2)个人。

2.人们最喜欢头饰(兔子和老虎)。

3.喜欢兔子头饰的人比喜欢乌龟头饰的人多9(多)。

老师:你怎么知道还有九个人?

出生于7: 14-5,也可以看统计图。

第三,情境迁移,体验方法的多样性

(展示图片书签:邯郸学步,梦见恶梦,言归于好,把完美还给赵)

老师:我们班的小朋友听说老师要来黄山上课,特意给大家做了精美的书签,让我送给大家。你喜欢哪种书签?(学生喜欢不同的东西)

老师:孩子喜欢的东西不一样,那要准备多少书签呢?我们做什么呢

健康1:统计学。

老师:怎么统计?

生二:画“正”字,打“√”,涂色。

老师:时间不够了!这时候就要用“数”的方法了。

(老师提问,学生举手,请一名学生帮忙点数,老师填写统计表)完成题卡5(统计图),并强调要先看清楚1代表多少人。

老师:看统计图表。从中能知道什么?

生3:我知道喜欢邯郸学步书签的有6人,喜欢梦书签的有9人,喜欢香河书签的有13人,喜欢完全回归赵书签的有8人。

生4:大多数人喜欢照片和书签。

生5:喜欢邯郸学步书签的人最少。

生6:喜欢梦和照片的书签和书签的有半盒。

老师:很好!那么如果要统计全校几千个学生喜欢的书签,用1网格代表两个人,网格够吗?

生7:不够,1可以表示10,20,50人。

老师:以后我们做统计的时候,要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1格所代表的数量。

布置作业,下课。

[分析]

在这节课上,李老师创设了生动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纵观整堂课,效果还是很明显的。如果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自然会将旧知识的复习渗透到课前“石头剪刀布”的热身游戏中,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进一步学习本节课的统计知识做了铺垫。

教师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比如第二部分教学,学生开始根据统计表的数据画统计图时,发现有14人喜欢兔子头饰,画不出来,逼着学生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经过一番讨论和摸索,同学们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用1来代表两个人)。比如第三个教学片段,老师问:“如果要统计所有学生都喜欢的书签,用1代表两个人。格子够不够?”自然引导学生说:“不够,只能用10,20和50人可以用1来表示。”老师们还强调,1格代表的数字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定。所以可以说,这堂课成功的本质是激发认知矛盾,促使学生逐步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学数学评价草案三

今天,我在这里对黄老师的课做一个简单的评论,并表达我的拙见。如有不足之处,请多指教。

1,例题和习题搭配合理,能联系学生生活,尊重学生原有的基础知识。

黄老师借助学生熟悉的交通工具,让学生自主查找资料,介绍交通工具的速度,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认识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来源于生活,可以应用于生活。

2.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

在各种交通工具的速度上,黄老师的课首先让学生发现图中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引出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口算,然后让学生自己探索口算方法。然后在各种算法中,让学生分组讨论,比较“怎么计算更简单?”算法优化了,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探究口算时,可以深入浅出地讲解,让学生轻松掌握口算方法。这一点从学生的反馈中可以得到很好的体现。

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积极主动、个性化的过程。“在这节课的教学中,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从事数学活动,让学生摆脱困惑,更清晰地界定自己的思想,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思想,通过亲身体验和探索,理解数学,解决问题,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

3.口算练习呈现方式多样,能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如黄老师依次提出三种口算方法,即直接写、看、听,让枯燥的口算活起来,充分激发学生对口算的兴趣,同时逐步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