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知识
一、名词解释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期(公元前6世纪)约500年间的诗歌305首。《诗经》中的诗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流传于世,当时称为“诗”或“诗三百”。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因孔子与《诗三百》关系密切,故称《诗经》。
二、六艺
《诗经》中的作品根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也称“国风”,包括、、龙凤、龙凤、、、郑风、奇峰、玮峰、唐风、秦风、马丁、奇峰、、边。这是诗歌的精髓。
“雅”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也就是“王绩”的音乐。有***105诗论诗,按音乐不同分为“雅”和“雅”。《儒雅》31篇,用于后朝;《潇雅》有74篇,用于贵族宴会。
《颂》是祠堂的音乐歌曲。“颂”是古代的“荣”字,是表演的意思。颂有周松(31)、松露(4)、商颂(5),都是上层阶级写的,都是歌颂。
“赋”即直接描写、抒情、描写,即对其事件的直接描写和对其对象的简单描写。
“比”是一种比喻,一种比喻,“或声喻,或貌喻,或意喻”(文心雕龙*比兴),使形象更加生动。
兴与比的区别在于,比是用一个事物类比另一个事物来说明这个事物的,两者之间必然有相似之处。邢只是用别的东西作为引子,引出唱的是什么。两者没有本质上的相似,只有若隐若现,若无关联。
第三,类型
《诗经》按内容分为祭祀诗、赞美诗、怨诗、爱情诗、征兵诗。
《国风》中也有不少政治批判和道德批判的诗。这些诗歌有的是针对特定人物事件,有的则具有普遍意义。总的来说,这些诗大多反映了中下层民众对上层统治者的不满。如著名的《剪檀香》:
侃侃砍檀香,河水干涸。河水清澈,碧波荡漾。没有庄稼,没有庄稼,没有庄稼,没有庄稼。不猎不猎,胡战的朝廷是不是要吊死?他是君子,他不是吃素的!
过去很多人把这首诗解读为对剥削者不劳而获的责备,这恐怕是不准确的。需要指出的是,在《诗经》时代,所谓“君子奋发,小人奋发”(《左传》),“奋发者治民,奋发者治民”(孟子),在社会的普遍认识中是有道理的,有道理的。物质上和精神上被严重奴役的奴隶能否明确否定这个当时社会公认的原则,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这样的诗即使有人悟到并表现出来,也不是周朝的王公和乐宫所能容纳的,它成了贵族子弟日常吟诵和学习的对象。《毛诗序》解释此诗,意为“刺贪”。办公室贪一点,白吃一点,应该是正确的。换句话说,诗人还是认为“君子”在其位,应该有所作为,“白吃”就变成了无耻的“素食”——白吃。最后一句“他是君子,但不是吃素的”,是讽刺的笔法。其实“君子”吃素是常有的事。用他们宣称的原则去熨平他们的行为,这首诗已经很深刻了,没必要再去夸大,就脱离初衷了。
“礼仪”是统治者自己制定的行为准则,而统治阶级成员沉溺于放荡的生活,常常破坏这一准则,所以诗人给了他们尖锐的诅咒。但同时也要看到,这首诗之所以如此尖锐激烈,是因为作者首先站在维护“礼仪”的立场上,不管是真是假,这也是社会公认的“正确”的出发点。再比如《说》,也是深刻的政治讽刺。在这首诗中,统治者被比作一只贪得无厌的大老鼠。感觉受不了这些家伙的沉重压力,想逃到一个“天堂”。从诗中“我没东西吃”等句子来看,作者拥有自己的土地财产,身份可能是下层贵族或其他自由民。这种反对过度剥削的意见也愿意被明智的统治者所认同,被认为是值得警惕的。
潇雅的一些诗歌与国风的相似,其中最突出的是关于战争和劳动的。我们将这类诗歌与《国风》>:中的同题材诗歌一并介绍。如的《采薇》、《游杜》、《草为何不黄》、《断斧》、《龟峰东山》、的《击鼓传花》和的《博》等都是这方面的作品。与有关武侠的史诗不同,这些诗歌大多以普通士兵的视角来表达自己的经历和思想,集中表现了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家乡的向往,读来倍感亲切。
诗歌的文学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