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
1如何培养学生的数理逻辑思维
(1)思维灵活。思维的灵活性表现为思维主体能够根据思维对象的变化,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灵活调整原有的思维方式,使新的思维更高效地解决问题。对于小学数学来说,思维的灵活性很重要,数学的解题方法不重要。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可以根据题型的不同改变解题方法和思路,从而找到更适合自己的解题方法,主要表现在一题多解、变练习、同解变形等解题方法。比如200公斤海水可以制2.5公斤盐,那么5万公斤海水可以制多少公斤盐呢?这是一个多解的问题,可以通过2.5÷200×50000;50000÷(200÷2.5);2.5×(50000÷200)几种方法求解。
(2)思维深刻。思维的深刻性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这是思维品质的基础。在小学数学中,主要表现为表面现象能引发深入思考,从而发现问题的内在规律和内在联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开放式练习来训练他们的思维。
(3)思维有独创性。思维的独创性是指思维具有独立创造的水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寻找多种解题方法,找出最简单的解题方法,而不局限于常规的解题模式。比如你把2.5.6三张数字卡分组,按照常规思维模式,数字只会是25.26.256.265.52.56。除了这些数字,学生还可以找到“6”的特征,依次用“6”当“9”,也会形成更多的数字。
(4)思维很关键。批判性思维是指思维主体能够在思维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错误,并通过独立思考有意识地加以纠正,具有敢于质疑的能力和较强的辨别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善于在思考中发现自己的问题,从而独立解决问题。他们应该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检验和推理自己的结论,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也要鼓励学生质疑,提出问题。提问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2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强调参与和创新
新课标提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数学课堂教学内容举一反三。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新的教学观。数学不仅是象牙塔里的知识,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习情境,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典型化,使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参与数学实践,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触动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创造性发展。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如何让学生成为发展的主体。在数学课堂上,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参与的机会,要有良好的民主氛围,多鼓励,少批评,树立学生的信心,利用教材让学生针对情况提出自己的数学问题。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合理化提问,激发学生兴趣,由会操作的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这样,学生的思维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发展,而不是老师强加给他们的。
当然,老师也要注意学生探索中发现的错误,分析错误的原因,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这样,我们以前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就要转化为对学习方法的研究。学生只有学会学习,才能在学习中创新,才能彰显个性。从数学的角度来看,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创新应该从哪里入手?条条大路通罗马,目标只有一个,但可以有多条路通往目标。数学上的答案往往是肯定的,但是有很多方法可以解题,找到答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帮助学生研究不同的解题方法,突出求异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并认真仔细地与学生验证。不要完全追求答案的完美,关键在于学生探索和思考的过程。学生可以在学习情境中积极学习,以尽可能丰富过程,即使他们得到了错误的答案,这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数学学习实践。
重耕谋发展
数学课堂教学应以发展为课堂教学目标。我们教师不能只关注眼前利益,只完成知识目标,而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其他方面素质的提高。在数学教学中,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培养能力,把智力开发和思想教育贯穿教学始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结合,充分体现思想教育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统一。数学教师必须有发展的眼光。
比如小学一年级有图片应用题,一个是减法应用题,一个是加法应用题。就减法应用题而言,如果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使用加法进行计算,我们老师不应该否定,因为这样的应用题和高年级的方程一模一样。如果轻易否定,无疑会挫伤孩子探索的积极性。要适当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入手,肯定顺势思维的方法,同时引导他们去做减法的思维。为什么要这么做?从长远目标来看,从数学思维的角度来看,学生只是基础比较好,教师不容易盲目扼杀学生的潜意识方程解,也就是说,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小学的数学体系,对待学生。同时,一年级学生的知识和经验往往来源于生活,是典型的形象思维,应从发展的角度加以保护。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都要有发展的眼光,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只有爬得高,才能看得远。
3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
分析和综合的方法
所谓分析方法,就是把研究对象分解成它的各个组成部分,然后对每个组成部分分别进行研究,从而获得理解研究对象本质的思维方法。综合的方法是从整体上研究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理解其本质。比如学生知道5,老师让学生把5个苹果放在两个盘子里,这样就得到了四个点:1和4;2和3;3和2;4和1。学生由此认识到,5可以被1和4除,也可以被2和3除。这就是分析方法。另一方面,教师在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1和4可以形成5,2和3或5。这是综合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再次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5可以除以5 1,从而知道5中有5 1;反之,五个1可以组成五个。分析与综合广泛应用于整数识别、分数、小数、初等算术、复合应用题、组合图形计算等教学中。
抽象概括的方法
抽象是从许多客观事物中抛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提取* * *相同的、本质的属性的一种思维方式。概括就是把相似事物的* * *和本质属性整合成一个整体。比如10以内,有45道加法题* * *,学生都是在初学的时候通过记忆数字的构成来计算。但如果老师帮助学生逐步抽象总结出以下规律,学生的计算就会灵活很多:1。一个数加上1,结果就是这个数的后继数。2.应用加法的可交换性。3.一个数加2,***13题可以利用定律①推导出来。4.5+5=10。通过掌握这些规律,学生可以减轻记忆负担,大大提高理解水平。再比如,当计算出的数是11的加法时,学生通过甩棒计算出2+9、3+8、7+4、6+5等几个问题后,从中抽象出“补十法”:看大数,除小数,先补十,再加几。这样,当你学会20以内的所有进位加法时,就可以直接用“补十法”计算了。事实表明,一旦学生掌握了抽象概括的学习方法,机械记忆就会被意义理解所取代,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就会有新的飞跃。
比较和分类的方法
比较是确定研究对象和现象异同的方法。只有比较才能分辨,这是人思考的基础。分类是整理加工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比较与分类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比如学生刚开始学数学,会比较长短大小,然后学多少比较多少。然后同样大小的会放在一起,同样形状的会分组在一起。或者合并相同属性(整数、小数、分数)的数学。前者体现了比较法,后者举例说明了分类法。分类往往是通过比较得出的。比较法和分类法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最基本的思维方法。
4 .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分析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分析是将事物或物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或属性;综合就是把事物或物体的各种部分或属性组合成一个整体。分析和综合是两种密切相关的逻辑方法。事物不分析就不可能综合,所以贯穿于人们的整个认知活动中,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分析与综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广泛。
比如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四册,在教授一位数除以二位数的口算时,引导学生把69分成六个十和九个一,六个十等分三份,每份是两个十,九个一等分三份,每份是三个一,两个十和三之和是23,就是要求的商。在此基础上,展示口算的完整步骤。在笔算教学中,我们介绍一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口算。先让学生说说做口算时是怎么想的,得到多少,然后给学生解释除法也可以竖着算,从而列出一个竖着算的除法。这种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口算和笔算的算术,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初步分析和综合能力。
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
抽象是把各种对象或现象中相同的本质属性提出来,把非本质属性分离出来的过程;概括是将抽象事物之间相同的、本质的属性组合起来的过程。在数学中,任何数字、公式、概念、性质等知识都是抽象和概括的结果。抽象概括必须建立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没有感性材料就没有理解的基础。小学生尤其需要最大限度地运用直觉手段形成感性认识,但直觉只是唤起学生积极思维的手段,不是最终目的。
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形成表象后,要及时进行抽象概括,揭示本质或规律,使认知达到理性阶段。比如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四册,教学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当单位积达到65,438+00,需要进位时,先用一位数乘以两位数,让学生搭起木棒,然后展示一个木棒图,表示三个四木棒是65,438+02,其中的65,438+00扎成一捆,放在三排木棒下。然后对照条形图抽象出乘法竖式。试用后出现一位数乘以三位数或四位数的例子,说明十位数和百位数的乘积到10时要进位到百位和千位。最后,在学习三个例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乘数为个位数的乘法法则,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