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城八景介绍

蒙城有八大景点,分别是:晚渡河、寒流泣虹、慈氏萧中、沁园春雨、狼雪、盛京甘泉、稷山和庄楼梦蝶。每一处景点都各具特色,吸引了众多老少游客前来领略蒙城古城的风采。让你大饱眼福。有的留下了再也不传唱的诗句,让后人深思。细嚼慢咽,培养兴趣。“夜渡河”;在涡河分洪闸东边不远处。从前,这里人少,渡口没有桥,霞光映照着红土。这条河开满了金花。岸边的柳树婀娜多姿。鸟归巢,人嗡嗡。一群群的鹅和鸭子在游泳,尖叫着加入到乐趣中。《蒙城县志》十二卷,田本培的诗中说:

夕阳挂独木舟,山桑古渡,

当你在烟波河上时,你什么时候停止漂流?

涡河自古就有。相传夏初,郭氏族曾在此居住,河名“渡江”。过了几年,又改成了“涡河”。

涡河发源于河南省开封市南部,是淮河流域的主要支流。上游为双干河,北部为惠济河,南部为涡河。两河在亳县汇合后,流经扎阳、蒙城至怀远县,进入淮河。全长396公里,蒙城境内55公里。水深8-10米,宽200-250米,是蒙城的主航道。

涡河有很多渡口,县城北边的那个最忙。原涡河渡口位于城市西北角,在今涡河分洪闸东侧。从前,南北方的商人、游客、村民都是从这里过河的。每当夕阳西下,夕阳的余晖洒满江面,金光闪闪。再加上穿梭的舟楫、受惊的野鸭、悠扬的渔歌、归巢的鸟雀喜鹊、岸边的垂柳、炊烟袅袅,就像一幅动人的画面。明代俞大猷来蒙时,留下这样一首诗:马力何琳路,人唤船过岸。兰径向迎浪留前川。慈世寺也被称为大寺庙。位于老城街南端东侧,万佛塔西北头(现城关第三小学旧址)。据史料记载,宋有兴寺位于塔东北。元代以后,该寺废弃。元六年(1346),塔西北建有“慈院”。明洪武十五年(1382)重修,改名“慈世寺”。成为蒙城最大的古刹之一。有一首民谣说:“西祠在东兴,中间有一座大宝塔。”该寺建筑宏伟,正殿三佛、十八罗汉、观音倒坐,前殿四天王。这些雕像种类繁多,栩栩如生。寺内奇花异草,四季芬芳。庙里的大殿上挂着一口金铃,重达几千公斤。每当黎明时分,和尚撞见金钟,声音响彻全城。此时,市民和商家清扫街道,敞开大门迎接四面八方的游客。

明代蒙城诗人李只有一句诗:

古寺静寂,金铃骤响。余音凝结了夜的空气,远处公鸡啼叫。

一觉醒来,做了一个黄高粱的梦,频繁出现警讯。人各有户,日照山城第一天。

清代诗人王廷珍也写过一首诗:

慈世钟随风动,东方夜狮吼。

忽然惊醒邯郸客,穿上芒果鞋,跟着吕翁。蒙城在周、春秋、战国时称为“漆园”,唐天宝元年改为“蒙城”。漆园旧址位于本市东北涡河以北两里的姜楼庄西北、刘寨庄以西。北临良图山,南临涡河。有茂林秀竹,有沃野平川,有肥牛肥羊,有勤劳的农民。每当春回大地,真的是五彩缤纷,芳香四溢,鸟语花香,蝴蝶翩翩起舞,景色宜人。每天清晨,雾茫茫,湿气清新。天气干燥的时候,这里的庄稼不干枯,绿色的,非常茂盛。蒙蒙春雨,如烟如雾,滋润着万千花草,阳光透过雾气照在江边的土地上。尤其是蒙蒙的春雨,郊区耕田的农民,更是给祁源古城增添了几分春意。所以当时在场的诗人雅诗,都称赞他。清代诗人郑时英有诗云。

春耕犁已融,溪水蒙蒙细雨。花园的最深处是好的,新的绿色田野逐渐均匀分布。

诗人于大中也在诗中这样描述:

于是,地址传到了河北,新庙由郭栋修建。雨是新绿的,花是旧红的。

你的诗叫什么名字:

孤城涡水角,千年光环,氙变?在古代,当下雨的时候,就变成了白天。花想开蝶春早,柳嫌无化工。到处都是仙女凤凰,所以我们应该乘云去野夫。狼峰是小尖集北部的狼山,位于县城西部。15公里北。相传很久以前,这里山峦起伏,树木葱郁,杂草丛生,岩石嶙峋,云雾缭绕,居周围九峰之首。因豺狼出没,常致灾祸,故名“狼山”。后来有个白衣少年姓薛,精通武功,十分勇猛,自告奋勇上山押狼杀民。他上山后,连续七天七夜,打死了80多只狼。第八天,剩下的12狼把他包围了。他用棍子从山腰一直打到山顶,最后:

消灭所有的狼。而他被狼咬了10多处,又因为失血过多倒在了峰顶的一块大青石上。为了不忘他的恩情,人们把他葬在山顶,从此“雪(雪)压狼峰”成为一段佳话。

唐代在山南麓建寺,初为昭明寺,宋代改为当阳寺。当时的仇人和好事者,为了吸引香客,扩大影响,多赚香火钱,编造山神出现,可以化解人的危机,化险为夷的谎言,导致好人信女求教的络绎不绝。所以也叫“灵山”。战争结束后,这座寺庙被废弃了。清初,在山顶恢复了它的寺庙,后改名为“九鼎灵山寺”。寺后有僧人叫,武功高强。据说他们可以用手指削山犁田,行走在漩涡水神上,所以寺庙远近闻名。狼山高约90米,面积约一平方公里。因为地处淮北平原,所以显得群峰直入云霄。每天早晚,山腰上的云朵翱翔,如清纱缠绕在山峰上,十分壮观。尤其是严冬,雪后初晴,LLJ峰如雨后春笋般耸立,雪树银花古刹,景色更是迷人。因此,它吸引了许多游客。

清代蒙城诗人李有诗云:

西北有一座狼峰,眼前是阳光和雪景。当野蛮的老人打开门时,他是干净的。

王廷珍也有一首诗:

谁比狼峰和雪更干净?六月的寒光冷如铁。奇峰突出玉笋类,古寺致银宫阙。盛京甘泉:盛京在县城东门,宫鸿的前面。宫鸿是文庙的主要建筑之一。始建于元代,明、清两代逐渐翻新。其中有圣人殿,是孔子的神龛。庙的东边是孝祠,西边是忠祠。庙前有戟门,东有名官庙,西有乡贤庙。寺庙后面是藏经阁。红墙环绕,松柏广植。在宫殿正面的西侧,挖了一口井,名为“圣井”。在距离10米处,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胜兵甘泉”四个大字。这口井里的水是城市里不可多得的淡水。水清澈如蓝,又甜又冷。尤其是在盛夏,许多达官贵人、名人、商人、市民、男女老少都聚集在于松柏下,聊天、品尝这甘甜的泉水,使他们感到清凉。

前诗人俞大中说:

圣井深达千尺,源源不断。轻吸人,不必再羡雨。

明代蒙城诗人李:

圣水源头远仙灵,余甘润漆城。源头在天一,脉在玉川。

消灭农业、农村、农民的希望,繁荣巨龙。欲与汉水同江,则又香又净。县城东北角有一个大池塘,中间有一个土堆,有几尺高的嵇康亭,四面环水,景色秀丽。相传魏晋“竹林七贤”之一嵇康(今濉溪县临涣)曾流散于魏。司马昭篡位后,他不想附和,因为他钦佩庄子,嫉妒司马昭。他隐居在这里,写书,学习和弹钢琴,打铁时灌溉花园。一次,他在一棵树下打铁,司马昭的亲信钟会来拜访,但他拒绝照顾它。后来,钟会在司马昭面前造谣中伤。嵇康的朋友陆安被哥哥鲁迅诬告不孝罪,嵇康主张司马昭应抓住机会将他们同时投入监狱,判处死刑。作者司马昭。为纪念这位刚正不阿的圣人,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将此山命名为“嵇山”,蒙城县为纪念嵇康,轻如止水,故建亭一座,取名“嵇康亭”。嘉庆九年(1804),知县周鹤立重修,但毁于战乱。新中国成立后,1962年,时任县委工信部副部长、郊区区委书记的宋润申重修了冀。1988年,县政府拨款重建,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昔日嵇山四面环水,垂柳杂花,鸟鸣鱼跃,景色宜人。尤其是深秋,明月当空

天空中,凉风习习,荷花芬芳,摇曳的树木,荡漾的池水,鸣叫的秋虫,为嵇山月夜增光添彩。

清代蒙城县令舒高曾写道:

金泡在方塘里,秋日黄昏夜游清凉。

最多是一个能坐能叫的卷,广陵遗风并没有完全消亡。

他还说,曹丕在嵇山读书,月明如昼,特别明亮,所以那天是嵇山夜月。有一首诗:

月满水,月色摇曳水响。

风和日丽没有蛤蟆影的地方,我爱问人家要什么。

清代名人王也在《嵇秋月》中写道:

独在山中,意为辉煌,追君只为狂。

一相思无处不在,七不忍客自传。

浅水露寒蛰,月下狐鹤追天。

什么时候重复广陵散,好像有风吹过你的耳朵。庄子,蒙城县人,曾任漆园官。他是中国杰出的思想家和作家。他的《庄子》一书是道家的代表作,被称为南国真经,对后世和海内外都有深远的影响。宋元丰年间,原朝书记(掌管朝廷文书档案)程,即后来的蒙城县令王敬,对乡村圣贤庄子推崇备至,在涡河北岸的祁园城修建了庄子祠堂。大文豪苏东坡还为其写下了《庄子·祠堂》:凡年龄不超过一千岁而无祠堂者,县令兼书记王乘·史静始。

建神龛,求文献铭记。后来,祁园城和城内的庄子祠堂被黄水淹没。

明朝万历九年(1581),知县吴一鸾捐资买下了县城东门外庄子旧居的土地,用霓虹修建了庄子祠堂。其中有逍遥殿三座、梦蝶楼三座、卷篷三座、大门二门、道观三座、鱼池桥一座、观景台一座。崇祯年重修知县李世防。后半部分破坏了战争。清嘉庆十四年(1809),知县张培重修庄子祠堂,在庙前重修了一座逍遥堂,并在右侧修建了五笑亭和鱼塘。左建庄子站;前门和回廊。寺周围松柏繁花,幽静雅致。庄子从玩世不恭中回到家中,勤奋地写书。在《庄子》中,有许多寓言来说明他的观点。庄子梦见蝴蝶漫天飞舞,在百花间传播花粉。后人为他修建了梦蝶楼。清末民国时期,庄子宗祠屡遭兵劫,多次被毁,残迹至今犹存。

于大中说:

生动的梦景,突兀的身外之物。一个人无处可寻,碎石已成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