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润的1+2是什么?

一个

设px(1,2)是适合下列条件的素数P的个数:

X-p=p1或x-p=p2p3。

其中P1、P2和P3都是质数。

【这个不太好理解;听不懂的时候可以跳过这几行。〕

用x表示一个足够大的偶数。

p-1 1

生活CX = II-II1 -

p \ x p-2p & lt;2 (p-1)2

p & gt2

对于任意给定的偶数H和足够大的X,用xh(1,2)来表示满足以下条件的素数P的个数:

P ≤ x,p+h = p1或h+p = p2p3,

其中P1、P2和P3都是质数。

本文的目的是证明和改进作者在文献[10]中提到的所有结果,具体如下。

以上引自一篇关于解析数论的论文。这段话引自它的“引言”,提出了这个问题。后面是“(2)几个引理”,里面全是各种公式和计算。最后,“(3)结果”证明了一个定理。这篇论文极难理解。即使是著名的数学家,也不一定能理解数学的这个分支,除非他专门研究这个分支。但这篇论文得到了国际数学界的认可,在全世界享有很好的声誉。它所证明的定理,现在被世界各国称为“陈定理”,因为它的作者姓陈,名景润。现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

陈景润,1933年生于福建。当他出生在这个现实世界时,他的家庭和社会生活并没有向他展示玫瑰的绚丽色彩。他的父亲是邮局职员,总是东奔西跑。如果当年他加入国民党,早就发迹了,但他父亲不肯加入。有同事说他真的跟时代脱节了。他的母亲是一个善良而操劳过度的女人,她生了十二个孩子。只有六个幸存下来,其中陈景润是第三个。世上有兄弟姐妹;还有弟弟妹妹。孩子多了,就不会得到父母的疼爱。他们越来越成为父母的负担——多余的孩子,多余的人。从他出生的那天起,他就像一个被宣布为不受欢迎的人一样来到这个世界。

他甚至没有享受到多少童年的快乐。妈妈为了爱他,一整天都在努力工作。在他能记得的时候,一场激烈的战争爆发了。日本侵略了福建省。他太年轻了,所以生活提心吊胆。父亲去三原县三明市一家邮局当局长。一个小邮局坐落在山区的一座古庙里。这个地方曾经是革命根据地。但那时候,茅于轼山林已经变成了一个悲惨的世界。男人都被国民党匪军屠杀了,无一幸免。甚至没有老人了。只剩下女人了。

他们的生活特别凄凉。花纱又太贵;我穿不起衣服,大姑娘们还光着身子。福州被敌人占领后,更多的人逃到了山里。这里飞机不轰炸了,山也有点繁华了。但是被转移到了集中营。半夜里,鞭子常常痛苦地回响;不时有枪杀烈士的枪声。第二天,那些戴着镣铐出来工作的人看起来更加阴郁。

陈景润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创伤。他经常被恐慌和困惑所征服。他在家里没得玩,小学的时候也总是被欺负。他认为自己是一只丑小鸭。不,是人类。他仍然觉得自己很孤独。只是他又瘦又弱。光这么胆小是不可能讨人喜欢的。习惯了挨打,他从不请求原谅。这让对方狠揍了他一顿,他更坚韧,更有耐力。他太敏感了,过早感受到旧社会那些人的吃人。他被塑造成一个内向的人,性格内向。他爱上了数学。不是因为他被压迫,而是因为他热爱数学,计算数学习题占据了他大部分的时间。

升初中时,江苏大学从远处的敌占区搬到了这片山区。那个学院的教授和讲师也来当地初中兼职上课,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他们异地流亡的生活。这些老师非常博学。有一个语文老师水平最高。每个人都崇拜他。但是陈景润不喜欢语文。他喜欢两个外地的数学和科学老师。外教也喜欢他。这些老师经常吹嘘科学救国。他不相信科学能拯救国家。但是救国不能没有科学,尤其不能没有数学。而且,数学是任何事情都不可或缺的。人们对他的歧视,拳打脚踢,只能让他更加爱上数学。枯燥的代数方程让他充满了快乐,成为唯一的乐趣。

十三岁时,母亲去世。死于肺结核;从此儿子梦里想妈妈,爸爸结婚了,继母比妈妈更坏。

抗战胜利后,他们回到了福州。陈景润进入三一中学。毕业后,我去华英学院上高中。有一个数学老师,曾经是国立清华大学航空系主任。

这位老师学识渊博,教学不倦。他在数学课上给同学们讲了很多有趣的数学知识。不爱数学的同学都能被他吸引,更别说爱数学的了。

数学分为两部分:纯数学和应用数学。纯数学处理数的关系和空间形式。在处理数与数之间关系的部分,讨论整数性质的一个重要分支叫做“数论”费马,17世纪法国伟大的数学家,是西方数论的创始人。但是中国在古代对数论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周解》是最古老的古典数学著作。还有更早的一本书《孙子兵法》。其中一个剩余定理是中国首创的。后来传到西方,被称为孙子定理,是数论中著名的定理。直到明朝,中国在数论方面对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祖冲之在5世纪计算的圆周率比德国奥托计算的圆周率早了1000多年。约瑟夫领导的科学家将月球上的一个山谷命名为“祖冲之”。13世纪下半叶是中国古代数学的高潮。南宋大数学家秦,著有《九章数书》。他对线性方程组的求解比伟大的意大利数学家欧拉早了500多年。

元代大数学家朱世杰写了《四元玉剑》。他的多元高次方程的解法比伟大的法国数学家朱碧早了400多年。明清以后,中国落后了。然而,中国人似乎对数学有特殊的天赋。中国应该是一个伟大的数学家。中国是数学的好温床。

有一次,老师给这些高中生讲了一个数论中的著名问题。他说,当初俄罗斯的彼得大帝建造彼得堡,雇佣了一大批伟大的欧洲科学家。其中有伟大的瑞士数学家欧拉(他的著作有800多种);还有一个德国中学老师叫哥德巴赫,也是数学家。

1742年,哥德巴赫发现每个大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之和。他测试过很多偶数,都表明这是真的。但这需要证明。因为没有被证明,所以只能称之为猜想。他自己无法证明,于是写信给著名数学家欧拉,请他帮忙证明。直到死,欧拉也无法证明。从此,它成了一个难题,吸引了成千上万数学家的注意。200多年来,许多数学家试图证明这个猜想,但都失败了。

说到这里,教室已经成了开水。年轻的学生,像第一批花,喋喋不休。

老师补充说,自然科学的女王是数学。数学之冠是数论。

哥德巴赫猜想是皇冠上的宝石。

学生们都惊讶地睁大了眼睛。

老师说你们都知道偶数和奇数。我们都知道质数和合数。

我们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教过这个。这不是最简单的吗?不,这个问题是最难的。这个问题很难。如果有人能做到,那就太神奇了,太神奇了!

年轻人又在吵架了。有什么大不了的?让我们开始吧。我们能做到。他们吹嘘海口。

老师也笑了。他说:“真的,我昨晚做了一个梦。

我梦见你们中间有一个同学。他太棒了。他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

高中生们哄堂大笑。

但是陈景润没有笑。他也被老师的话吓了一跳,却笑不出来。如果他微笑,一些同学会用白色的眼睛盯着他。自从他进入高中以来,他变得越来越孤独。同学们都不理他,因为他古怪、肮脏、有病。他们轻蔑而讽刺地看着他。

他变成了一个孤独、寂寞、自言自语和寂寞的怪人。天空中,一只孤独的鹅。

第二天,又开始上课了。几个很用功的学生兴奋地给老师发了几张答题纸。他们说他们成功了,可以证明德国人的猜想。可以从很多方面证明。没什么大不了的。哈!哈!

“你算了吧!”老师笑着说:“算了吧!算了吧!”

“我们算了,算了。我们想通了!”

“你算了吧!好吧,好吧,我是说,算了吧。你在浪费精力干什么?我不会看你的任何论文。我不需要读它们。

有那么容易吗?你想骑自行车去月球。"

教室里又爆发出一阵笑声。那些没有交论文的学生嘲笑那些交了论文的学生。他们自己也笑了,跺着脚,哄堂大笑。只有陈景润没有笑。他皱起眉头。他被排除在所有这些欢乐之外。

第二年,老师回清华了。现为北京航空航天学院副院长、国家航空学会理事长沈渊。这两节数学课他应该早就忘了。他怎么会知道自己在学生陈景润的记忆中刻得有多深?

老师因为同学多,很容易忘记,但学生往往会记得自己年轻时的老师。

福州解放了!那年他是高三。因为交不起学费,1950年上半年他没有上学,在家自学了一个学期。他高中没毕业,却以同样的学历参加了考试。他被厦门大学录取了。那一年,大学里只有数学物理系。高二的时候有个数学小组,但是只有四个学生。到了三年级,有了数学系,这四个人还在系里。因为成绩优异,急需培养人才,4人提前毕业;而且工作马上就分配了,优惠待遇让人羡慕。1953年秋,陈景润被分配到北京!在X中学当数学老师。这该是多么幸福啊!

然而,不然!当他在厦门大学的时候,他的生活很轻松。同组同系只有四个大学生,却有四个教授和一个助教指导学习。

他是多么饥饿和贪婪地在花丛中畅饮,酿造芬芳的数学蜂蜜!学习的效果很高。他在抽象的领域里驰骋得多么自由啊!每个人的数学语言都和dx,dy一样。心连心,紧紧相连。三年时间,没有人歧视他,也没有人骂他,打他。他很少与人交往,过着黄金时代;让自己沉浸在数学的海洋中。我不敢相信他这么快就毕业了。一想到自己要当老师了,站在讲台上,被几十双锐利灵动的眼睛盯着,有时难免会使坏,他就不禁浑身发抖!

他的猜测立刻被证实了。他完全不适合当老师。他又瘦又病,但是他的学生又高又壮。他不善言谈,多说几句嗓子就疼。他多么羡慕那些听话的好老师。下课后回到自己的房间,他称自己为白痴。侮辱自己比侮辱别人要糟糕得多。他从不照顾自己,也不注意营养。我发烧38摄氏度。他被送到医院检查。他患有肺结核和腹膜结核。

在这一年里,他住院六次,做了三次手术。当然,他没能教好。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专业。不久前,中国科学院发表了华的代表作《叠基素数论》。它刚摆上书架,陈景润就买了下来。他一头扎进去。很深刻的作品,很难!但他钻研过。入院时,他还偷偷避开医生护士的耳目,研究起来。他当时也觉得,学校没有理由这样欢迎他。

他认为他可能会丢掉工作?我们能做什么?还好他省吃俭用,没买牙刷。他从不随便花一分钱。他几乎把所有收入都存了起来。当他失业时,他决定回家,并继续他的数学研究。攒下这些钱,就是他从事数学的保障。这就保证了他失业后还能学习数学,这是他的命:他的命就是数学。

至于一旦积蓄用完,以后会怎么样?他不知道。那他该怎么办?

这也是一个难题;这也是一个没有答案的猜测。而这个猜测后来被证明是正确的。他的病不能痊愈,所以他不能在中学得到更新。

厦门大学校长来北京教育部开会。那所中学的一个领导见了他,一谈起来就很不满意,提出了一大堆意见:你怎么培养出这么高的飞人?

厦大校长王亚南是马克思《资本论》的译者。听到这些意见后,他非常惊讶。他一直认为陈景润是他们学校最好的学生。他不同意他所听到的。他认为这是学生作业的布置,布置的不合适。他同意让陈景润回厦大。

据说他可以回厦大数学系。奇怪的是,陈景润的病情有所好转。另一方面,王亚南安排他在厦大图书馆当图书管理员。他没有管理书籍,而是被允许专心学习数学。王亚南不愧为政治经济学的批评家。他懂得价值理论,懂得人的价值。陈景润也辜负了老校长的培养。的确,他对华的《质数堆积论》和大厚本的《数论导论》研究颇深。陈景润都吃了。他的经历并非没有先例。

当初,我国老一辈伟大的数学家、教育家熊庆来是我国近代数学的引进者,在清华大学任教。20世纪30年代初,一个初中毕业就辍学,辍学后完全自学的年轻人,给熊清来寄了一篇代数方程组的解法。熊清来一看到,就看到了这篇文章中的豪气和非凡的光彩。他立即邀请该书作者耿华来到清华校园。他安排华在清华大学数学系做文献,这样他就可以一边自学,一边参加很多讲座。后来,华被派往英国剑桥大学学习。曾在昆明担任过云南大学校长的熊清来介绍他是联大教授。华·后来又出国,在普林斯顿和伊利诺斯州的大学任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华立即回国,主持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的工作。

陈景润也很快在厦门大学图书馆写了一篇数论的专题文章,寄到了中科院数学所。华一读文章,就看到了文章中的豪气和非凡的才华,还建议把陈景润调到数学研究所当实习研究员。一点不错:熊清来对很有眼光,华对景润很有眼光。

1956年底,陈景润再次从南方海滨来到北京。

1957年夏,数学家大师熊庆来也从国外回到祖国首都。

此时有长咸集,一群人才齐全。当时著名的数学家有熊庆来、华、张宗穗、闵四合、吴文俊等一大批明星。还有新一代的俊彦、陆启铿、万哲贤、王元、岳敏仪、吴芳等。,如朝霞;还有后起之秀,如卢如谦、杨乐、张广厚等,他们都去了北大读书。在解析数论、代数数论、包含数论、包含分析、几何拓扑等学科中,已经有很多人才了,又增加了一个陈景润。人各持蛇珠,家家持荆山玉。风靡一时,阵容齐整。条件具备后,华作了安排。专注应用数学,也要皇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是什么?把我小学三年级早些时候学的数学再温习一下就行了。那些1 2 3 4 5,一千万的数,叫做正整数。那些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偶数。剩下的数叫做奇数。还有一个数字,比如2,3,5,7,11,13等。,只能被1等整数整除,称为素数。除了1和它的本原数之外,还可以被其他整数整除,比如4、6、8、9、10、12等等,这些都叫做合数。如果一个整数能被一个质数整除,这个质数叫做这个整数的质因数。如果是6,有两个质因数,2和3。如果是30,有三个质因数:2,3,5。好了,暂时够了。

1742年,哥德巴赫给欧拉写信时提出,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比如6 = 3+3。再比如24 = 11+13等等。有人对偶数逐一做了这样的核对,核对到了3.3亿,说明这是对的。但是一个更大的数字,一个更大的数字?我猜应该是对的。这个猜想应该得到证明。很难证明。

整个十八世纪都没人能证明。

整个十九世纪都没能证明这一点。

这个问题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有所进展。

很久以前,人们想证明每个大偶数都是两个没有太多质因数的数之和。他们想通过这种方式来设置包围圈,他们想通过增加一个素数和一个素数(1+1)来逐步逐步证明哥德巴赫的命题是正确的。

1920年,挪威数学家布朗用一种古老的筛选方法(这是一种研究数论的方法)证明了每一个大偶数都是两个质因数不超过9的数之和。布朗证明了九个质因数的乘积加上九个质因数的乘积,(9+9)是正确的。这是通过筛分得到的结果。但是这个包围圈还是很大的,要逐步缩小。果然,包围圈逐渐缩小。

1924年,数学家拉德·马哈尔证明了(7+7);1932年,数学家艾斯曼证明了(6+6);1938年,数学家Buchstaber证明了(5+5);1940年,他又证明了(4+4)。1956年,数学家维诺格拉多夫证明了(3+3)。1958年,中国数学家王元再次证明了(2+3)。包围圈越来越小,越来越接近(1+1)。但是以上所有的证明都有一个弱点,就是两个数都不能确定是质数。

早在1948年,匈牙利数学家兰·伊恩就建立了另一个包围圈。它开辟了另一个战场,我想证明每一个大偶数都是一个素数和一个不超过六个素数因子的数之和。他证明了(1+6)。

然而,又一个十年没有任何进展。

1962年,数学家、山东大学讲师潘承东证明了(1+5),这是一个进步。同年,王元和潘承东又证明了(1+4)。1965年,布赫斯塔伯、维诺格拉多夫和数学家庞贝·艾黎都证明了(1+3)。

1966年5月,一颗明亮的信号弹升上数学的天空。陈景润在中国科学院刊物《科学通报》第17期上宣布,他已经证明了(1+2)。

自从陈景润调到数学研究所后,他的智力萌芽就开花了。他完善了国内外数学家在圆内积分问题、球内积分问题、韦林问题、三维除数问题等方面的成果。光是这些成就,他的贡献就已经很大了。但当他有了充分的依据后,又以惊人的毅力推进到哥德巴赫猜想。他废寝忘食,彻夜未眠,专心思考,探究本质,进行大量计算。他一心扑在数学上,迷迷糊糊的。有一次,我撞到一棵树上,问谁撞了他。他把全部心思和理智都投入到解决这个难题上,并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他的眼睛深陷。他的脸颊因肺结核而发红。喉炎很严重,他一直咳嗽。腹胀腹痛难忍。有时人们不知道,但他们仍然记得数字和符号。他在崎岖的数学山路上跋涉,艰难地挪动着脚步。在抽象思维的高原上,他登上陡峭的岩石,下降,再上升!一个善意的误解飞进了他的眼睛。无知的嘲笑钻进了他的耳道。他不屑一顾;他没有理会。他没有时间告诉;他宁愿忍受屈辱。吃霜喝雪,上一步就是一步!

他气喘吁吁;汗如雨下。我常常觉得他的支持走不下去了。但他还是爬了上去。用你的四肢,用你的手指和爪子。真的很难!你上去摔了几次?就算是铁鞋也应该早就穿破了。人们嘲笑他穿的鞋子:一双刚刚透气不会得脚气的鞋子。不知道滑了多少次可怕的滑!几乎粉碎。他数不清失败了多少次。他并不气馁。他总结了失败的教训,把失败连接起来,焊接起来,做成尼龙绳和登山用的金属梯子。吃一堑,长一智。失败一次,向前一步。失败是成功之母;工作由失败组成。他越过雪线,到达雪峰和现代冰川,感觉缺氧更加严重。多少次山被冰封闭,多少次雪崩掩埋!他就像那些征服珠穆朗玛峰的英雄登山家,爬,爬,爬!而恶意中伤,恶意中伤就像乌云和九级风。然而,热情的支持为他拨开了乌云;慈爱的阳光再次温暖了他。他朝着目标不屈不挠;继续前进,继续攀登。克服攀登第一级台阶的困难;前面出现了艰难的第二级台阶悬崖。他只知道如何攀登,在深渊之上;他只是攀登,在无限的风景之间。一张张作战稿纸,像漫天大雪一样飞来,铺满大地。数字,符号,引理,公式,逻辑,推理,地板上的产品,三英尺深。突然在我的膝盖下变成了一座山,有成千上万的雪莲。他终于到达了登顶的必经之路,爬上了(1+2)的台阶。

他证明了这个命题,写了一篇长达200多页的论文。

闵四合老师为他认真阅读论文手稿。检查了又检查,检查了又检查。是的,他的证明是正确可靠的。他告诉陈景润,去年证明使用了(1+3)大型高速电子计算机。而你的证明(1+2)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的计算。难怪论文这么长。太长了。我建议他简化一下。

本文第一段最后一句提到的“文件[10]”此时以简报的形式公布在《科学通报》上,但只提到了结果,他的证明还没有发表。他正在修改他的长论文。就在这个节骨眼上,陈景润突然被卷入了政治革命。滚滚波涛冲击着一切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如同精神原子弹、氢弹的成功试验一样,在中华大地上连续爆炸。

无产阶级发起的文化革命也是一场政治革命。奸诈多变的资产阶级不得不进行殊死的斗争。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如此伟大的群众运动。全人类的四分之一,不分性别、年龄,一起动员起来。这场波澜壮阔的革命涉及工人、农民、士兵、劳动人民和知识分子,也涉及圣人和魔鬼。举报与被举报,揭发与被揭发,批评与反批评,批评与自我批评。每个人都触及灵魂;三千年累积的污染应该被洗掉。我们的生活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生活中很多阴暗的东西都是自己暴露出来的。渣滓浮到了表面;赶走他们很容易。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方面,光明面,光芒万丈;黑暗事物的危害越来越明显。

这是进步与倒退、真理与荒谬、光明与黑暗的斗争,是无产阶级巨人与资产阶级怪物的斗争!中国发生了内战。到处都是有组织的兴奋、有领导的战斗和有秩序的混乱。无产阶级革命总是在自我批评。一次又一次胜利;一次又一次。一遍又一遍的做那些看起来已经做过的事情,再一遍又一遍的做这些事情,每一次都有新的提高。它毫不留情地寻找自己的弱点、缺点和错误。正如马克思所说,为了让敌人更强大,他一次又一次地撤退,直到无路可退,然后他在罗托什岛进行了一次跳跃。粉碎敌人,在玫瑰园庆祝。我看到一幕又一幕,一闪一闪,快如闪电,惊天动地。一部接一部的戏,排演过,悲欢离合;悲喜交集,感人至深。一个接一个,他们在舞台上。有的落进了沙子里,死有余辜;四大家族,一场红楼梦;有些是短暂的,消失得很快。

但有松柏,重于泰山,虽犹存,英气长存!有的是民族优秀英雄和杰出人物;干将莫邪,千锤百炼;钟声无声,削铁如泥。一页又一页的历史被书写,终于有了无私的舆论。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彩妆不宜久脱;那些被诬告的人最终会被证明是无辜的。如果种子播下,就会有收获的一天。你广播什么,你接收什么。

天文地理要复习;物理化学要复习。生物要复习;数学也要复习。陈景润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了最严峻的考验。老一辈的数学家都被打击了,连中青年都跑不掉。庄严的科学院受到骚扰;炎热的实验室空无一人。没日没夜的辩论;激烈的争吵。行动胜于言语;拳头代替舌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像一个筛子。一切都要通过这个筛子过滤。它也使用筛选方法。该筛掉的,最后也要筛掉;不该筛掉的也筛不掉。

一直强调科学家要安心工作,努力学习,对专业着迷。陈景润也被视为所谓资产阶级科研路线的典型。他整天钻研学问是真的。我不关心政治,是的,但是我也参加过以前的政治运动。* * *产党好,国民党坏。这个简单的道理他很清楚。数学家的逻辑坚如钢铁;他立场坚定。他没有犯任何错误。在政治史上,陈景润是无辜的。他苍白如鹤。在鹤羽毛上,污渍不会粘。鹤顶是鲜红色;他的眼睛也是鲜红色的,这可能是因为他熬夜了。他曾经在工厂工作,用数学为生产服务,虽然他从事的是数论的基础理论科学。但他不关心政治。最后,政治会关心他。此外,我们应该严厉批评他。这一批评很轻,足以触动他。

只有感动他,才能让他以后关注路线,关心政治。批评不怕过分,纠正必须过分。但是,你能一推就把他推过敌我线吗?能不能把他推进“专政队”?努力排除外界干扰,专心科研有什么错?

善意的误解很容易纠正。无知的嘲讽也可以原谅。批评一个数学家,总要知道一些数学特征。否则,我不知道我在说什么。陈景润被批评了。他被帽子厂看中了:一个修正主义者,一个钻石迷,一个典型的道路专家,一个白痴,一个寄生虫,一个剥削者。有这么一句傻话:这个人研究的是(1+2)的问题。他在搞一套让人看不懂的数学。让哥德巴赫猜想见鬼去吧!(1+2)好大的事!1+2不是等于3吗?

这个人混进数学研究所,拿国家的工资,吃人民的小米,研究什么1+2 = 3,什么玩意儿?!伪科学!

说这种话的人看起来像白痴。

不懂数学的人说这样的话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说这些话的人里面,有的明明懂数学,知道哥德巴赫猜想这个世界著名的问题。那么,这就是恶意中伤。权力使人昏迷;派性让人抓狂。

理解一个人很难。理解一个数学家并不容易。至于理解一个恶意中伤的人,容易,不难。只是陈景润病了。他病得很重。钢铁厂也来参观了。陈景润听着那些恶心侮辱他的话,垂涎三尺,听不清楚。他茫然地凝视着。

他的眼睛是黑色的,他什么也看不见。他像发烧一样发抖。一阵强烈的疑虑萦绕在他心头。鲜血染红了他苍白的脸颊。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使他遍体鳞伤。他头晕目眩,休克了,从天上一头栽倒在地上。“资产阶级认为最革命的事件,实际上是最反革命的事件。果实落到资产阶级的脚下,却不是从生命树上掉下来的,而是从善恶树上掉下来的。”

(马克思:《雾月十八日》——二)

台风中心很安静。

过了一段时间,不知道过了多少天多少月。“专政队”的生活很平静。然而,在台风中打转的人们却焦虑不安,忙忙碌碌,诡计多端,大喊大叫,打架斗殴,不吃不睡,狂热地保护自己的派性,疯狂地攻击对方的派性。他们忙于派系斗争,无暇顾及他们的“独裁”目标。这时,一位老红军主动来照顾他们。事实上,他是一个热情的支持者。他保护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