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彦博500字作文读后感。
做儿子的耳朵和引路人,陶彦博的事迹;
爱情,亲人,聋哑儿子的陪读母亲:陶艳波
在《感动中国》的舞台上,即使是一位母亲天生的爱,也会因为她非凡的坚韧和奇迹而深深震撼观众的心灵。继割肝救子的暴走母亲、姚为孩子留下巨幅十字绣作为未来学费的癌症母亲之后,这一次,陶彦博母子的故事再次成为观众的泪点。
儿子杨乃斌8个月大时因病失聪。从此,这个黑龙江的三口之家,为了儿子的明天,走上了一条极其艰难的路。
陶彦博不敢把未来看得太远。先是去北京学唇语,回来后又不厌其烦地训练儿子。三年了,当儿子嘴里蹦出暧昧的“妈妈——”时,陶艳波和丈夫相拥而泣。儿子7岁时,她毅然辞去工作,带着儿子走进小学校园。她决心用陪读为儿子赢得和健康孩子一样的教育。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陶彦博成为杨乃斌的《同桌的你》16年。
小学课程相对轻松,陶彦博面临的考验是体力。课间休息时,她要和孩子们一起跳。上课时,为了不影响后面的孩子,她坐在一个很短的凳子上,一节课下来,累得腰酸背痛。乃斌看不清老师的嘴,满头大汗。为了让儿子跟上进度,陶艳波必须把课上的内容全部记下来,下课后,慢下来再给儿子讲一遍。
在乃滨小学六年级的时候,陶艳波和丈夫花光了所有的钱为他做了人工耳蜗。到了初三,陶艳波要学的课越来越多,难度也越来越大,还要给儿子进行嗓音训练。2008年,乃彬收到某重点高中录取通知书的那天,陶艳波笑了,班主任却抱着她哭了:“你这三年不容易啊!”
更难的是接下来的高中三年。复杂的方程和定律,让年过40的陶彦博学习起来异常艰难。“我不懂,他也不懂。”为了让儿子考上大学,陶艳波成了班上最努力的学生。“下课后缠着老师提问,有些题目花了一个通宵。”
2011,聋人杨乃斌终于走进了大学大门。“别人家的孩子19岁考上大学,我家的孩子19岁考上大学。”说起儿子,陶艳波满是自豪。
奈宾是个明智的人。为了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他做兼职,为同学提供快递服务。他年轻的脸上充满了自信的微笑。
当路越走越宽,48岁的陶艳波会对自己未来有什么规划吗?在《感动中国》的采访环节,主持人敬一丹提醒陶彦博:“比如旅游,美容……”陶彦博没有接话题,回到儿子身上:“我的希望是他以后能融入社会。我儿子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母子俩一起唱《世界上只有妈妈好》,听力有限的乃彬找不到合适的音调,但依然是最打动人心的唱腔。在舞台上唱歌是乃斌儿时的愿望,也是妈妈帮他实现的另一个梦想。
今天的成功和荣誉,不是母子俩一个人的全力支持就能做到的——乃斌的爸爸,他也是《感动中国》邀请到现场的。“从他出生开始,他就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陶艳波和丈夫坚定的知识支撑着家人走过风雨,走向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