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对美术色彩的感知能力

艺术是视觉艺术,艺术的核心在于创造。由线、形、色、画构成的艺术基本要素是艺术教育的核心。色彩是审美信息之一。所以要培养孩子对颜色本质的认识。在艺术教育中,通过艺术活动,发展儿童对颜色的识别能力,揭示基于颜色规律的色度学规律,有助于培养儿童的审美兴趣。就培养孩子的色彩能力而言,我认为在水粉画活动中对孩子对色彩的认知有很大的帮助。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水粉画中培养小学生的色彩能力。首先,教师要有丰富的水粉色彩知识,让学生在水粉活动中对探索色彩产生浓厚的兴趣。对于小学教师来说,了解色彩的规律性是非常重要的。教师本身要对色彩有深刻的理解,有一定的色彩素养。颜色是亮色,这是色盲认知缺陷。色彩包括原色、中间色、复色、明度、色相和饱和度,亮色、色相和饱和度是色彩的三要素。在小学教学中,学生主要学习区分和使用基本颜色的原色和中间色,也可以有几种复合色,如棕色、紫红色和无彩色,然后学习区分颜色的明度和饱和度。对颜色的认识有助于儿童更有意识地使用颜色。当然,在美术活动中,更重要的是利用学生自发的、本能的情感冲动,让他们全心全意地、自由地选择色彩的运用。让他们获得丰富的色彩经验和充分展示自己潜力的机会。兴趣是入门的前提,也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兴趣是学生教育的先导,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没有好奇的心理活动,就不会有兴趣。要正确对待孩子兴趣的转移。孩子兴趣广泛,好奇心强,什么都想去接触和尝试,这是健康孩子的正常表现。尽可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是明智的。如果他本来喜欢画画,突然不喜欢了,一定要分析原因。可能是大人引导不当打击了他的兴趣,可以补救。你也可能遇到更吸引人的东西,心动也不是坏事。大多数孩子都很喜欢色彩,这为色彩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前提。为了引导他们追求色彩,发展色彩能力,培养审美情趣,我从水粉画开始,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他们逐步提高。第一,引导学生追求生活中的认知色彩。比如一些儿童小靠垫,颜色鲜艳,很和谐,非常漂亮。在孩子上课前,我有意识地大声喊让孩子发现:啊!学生坐垫真的很漂亮。黄色和蓝色搭配在一起非常漂亮。你妈妈真有眼光!哇!这个坐垫也不错,红色印黄色的花。看起来棒极了!在我的假意中,孩子们一个个被吸引住了,他们都很体面地享受着。有小朋友不甘示弱,说,黄老师,我的坐垫也好看!你看,有这么好看的颜色,我最喜欢了!因此,孩子们必须找到自己的靠垫,并急于介绍他们漂亮的靠垫。借此机会,我设计了水粉《美丽的小靠垫》,以组画的形式,引导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鲜艳色彩来表达自己。于是,漂亮的裙子、小毛巾、喜庆的装饰品等好的题材就出现了。我随机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寻找丰富多彩的颜色,用心设计活动,让孩子在好奇和兴趣中逐渐对颜色产生兴趣。二、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在水粉活动中追求色彩的魅力。我根据水粉的特点,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在涂鸦中发现水粉颜料的魔力,主动探索色彩。首先,我让孩子认识了各种水粉颜色。看到这些,他们跃跃欲试。我也鼓励他们说:如果你和他们在白纸上做游戏,你会发现新的东西。结果,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在画纸上画出这些颜色,玩起来。他们惊讶地发现,原来的颜色不见了,却变成了许多他们见过的、没见过的颜色,而且有些灰暗。这样孩子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喜欢水粉活动。其次,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水粉活动中掌握一些色彩技巧,提高学生的色彩能力,增强学生的审美感受。美感是个人主观体验,个体差异很大。为了提高他们各方面的色彩能力,让他们有强烈的美感,我从水粉画的色彩规律入手,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他们,逐步提高他们的色彩能力。引导学生从水粉游戏中学习色彩知识。小学生处于无方向感和无规律的状态。虽然他们对颜色的偏好与性格、气质、兴趣有关,尤其与年龄有关,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这是一种下意识的选择。我们不能要求学生用成人画的标准。教师应从幼儿的绘画心理入手,设计有趣的话题,渗透理性的引导,让幼儿在玩耍和绘画中学习色彩的知识。1.原色练习。让孩子们在深色背景的纸上画出各种颜色的花朵和烟花。他们发现亮色放在黑色上,画面效果很棒。2.选择与对象相似的颜色。随着小学生对颜色感知能力的逐渐提高,他们对颜色的分辨能力也由粗变细。在引导小学生选择颜色的初期,可以启发他们选择最突出、最简单的颜色。教师在选择颜色时,要注意不要把颜色说得绝对,要激发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论并展示出来。比如“树”,我组织他们在操场上观察树干的颜色和树叶的颜色,让他们展示自己在绘画过程中发现的颜色。所以有些学生在画树干时,除了棕色以外,还用绿色、黑色甚至白色。有的同学在画叶子的时候,有绿色的,有黄色的,有蓝色的,甚至有黑色的来混合不同的绿色来画嫩的,老的,绿的,脏的叶子。3.配色。色彩搭配更多的是基于学生对色彩的感知,依靠直观感受来进行创作,从学生对色彩的审美观的角度来表现个人对色彩的兴趣。小学生基本上都是利用色调间明显对比的方法,来探索原色之间、原色与中间色之间、同色的色调之间的对比,从而使画面色彩丰富。比如在指导他们画《花瓶》的时候,很多小学生喜欢用红色配黄色,黄色配紫色,于是我对他们说:其实蓝色、黑色、棕色都是想装点你的花瓶,让他们搭配其他颜色,也会好看!孩子们创造性地将这些颜色与其他颜色进行搭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逐渐提高了他们的色彩感和配色意识。禁止教给学生一种固有的配色方法,阻碍他们的创作。4.语气。从局部配色到整体配色,体现了色彩与内容的联系。比如引导学生用暖色表达节日气氛,用冷色表达夜晚和冬天。在色彩搭配上,不受色彩搭配规律的限制,而是凭直觉,所以色彩的运用会非常大胆。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运用自己的直觉选择多种配色方案,并对他们的色彩感受给予同等重视。比如,引导孩子画“下雨了”,组织学生观察雨天天空的颜色,行人衣服的颜色,雨中雨伞的颜色。所以小朋友用灰色调来表现天空的颜色,里面搭配五颜六色的雨伞和雨衣,画面效果会好很多。2.尊重学生的个人色彩风格有些学生更喜欢一些较暗和灰色的颜色。这个时候,老师不能强迫孩子用鲜艳的颜色,更不能用文字攻击孩子的颜色意识:为什么这么丑?天很黑。老师要了解孩子的心理:为什么要用这些颜色?并进行适当的引导,在黑暗中寻求光明,让孩子的作品明亮欢快。例如,在画“地球”时,张世玉的一个孩子把地球上的建筑物画得很脏,地面被涂成黑色。问了她才知道地球被污染了,人类生病了。于是,我马上引导张世玉的孩子们说:你们的作品很有表现力,但是人类有病,好可悲啊。我们都想穿着漂亮的衣服在绿色的地球上快乐地生活。你看,柳河县的统一河,这几年多方面保护,改造,加固。水是多么蓝,多么清澈,那些鱼是多么快乐啊!后来,我用白色,蓝色和其他明亮的颜色与她保存工作。现在,学生对颜色的明度和饱和度的分辨能力在逐渐提高。在用颜色表达情感能力的同时,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儿童可以根据物体固有的颜色进行着色。画面中的色彩种类繁多,色彩鲜艳丰富,有时还能配合主题表达画面。引导小学生在美术欣赏中提高色彩能力是小学生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审美体验来自于个人与作品的互动。对视觉艺术的感知不仅取决于一般的感知能力,还取决于欣赏艺术形式的技巧。德国教育家Skvaz 1965得出结论:学生的艺术品味和创造力受到周围环境中艺术作品的影响。名画品种丰富,色彩完美。在引导他们欣赏时,我用通俗易懂、简洁的语言引导孩子,结合他们已有的色彩知识,把握作品的色彩方向。同时,引导孩子结合自己的经历充分表达自己对绘画的感受,鼓励孩子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然后用自己的感受和理解为孩子模仿提供素材。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色彩能力,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努力营造感知美的环境,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体验和感知美的机会。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引导他们自觉树立良好的美感,激发他们的艺术情感,形成表现美、创造美的浓厚氛围。综上所述,教师要把握儿童绘画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运用各种手段和形式为儿童提供丰富多彩的环境和条件,尊重儿童的个人审美倾向,及时给予鼓励,不断提高儿童的色彩能力,提升儿童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具有独特的个人色彩风格,创造性地表现美。所以,大胆地让学生用画笔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并给予适当的引导,我们的艺术教育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