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所小学和中学

中小学教师“阴盛阳衰”,其中近98%是学前阶段的女教师。

中小学教师“阴盛阳衰”,学前阶段女教师近98%。近年来,中小学男女教师比例失调的问题确实比较突出。教育部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小学男教师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中小学教师“阴盛阳衰”,其中近98%是学前阶段的女教师。

中小学教师“阴盛阳衰”,学前阶段女教师人数接近98% 1近日,一张“厦门市教师招聘资格审核名单”截图引起网友关注。网友质疑进入榜单的男教师和女教师考试成绩差距过大,涉嫌性别歧视。随后,虽然主办方解释了招聘背景和规则,但相关讨论并没有停止。

这种讨论背后的现实是中小学男女教师比例失调。近年来,这一问题日益突出。2019年全国教育统计报告中的数据显示,高中、初中、小学女教师比例分别为54.37%、57.8%、70.02%,学前阶段比例高达98%。

部分地区和学校女教师比例远高于上述整体比例,很多小学只有全部女教师。与20年前相比,男教师数量减少了近20个百分点,而且近年来女教师数量已经超过男教师,而且还在发展和加剧。

中小学教师性别失衡严重。客观上讲,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师教育教学合作以及教育教学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各地采取措施协调教师招聘中男女教师比例严重失衡的问题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而且还与未成年人的性别角色定位和性格发展有关。而且这是一个关系到每个个体乃至整个社会未来的大问题,全社会都要形成关于它的* * *知识。

针对目前中小学男女教师比例失调的问题,近年来,各地都在探索招聘和培养更多男教师的措施,但未能有效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师招聘中,一般会根据实际需要明确规定男女教师的职位数量。

当然,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只局限于招聘环节,还要从源头上完善整体教育评价,激发男性优势潜能。至少在师范院校招生过程中,要根据需要确定合理的男女招生比例,完善培养机制。

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系统性和实质性公平的同时,将学生、家长、申请人、在职教师、男女教师的家庭和社会角色纳入一个公平的体系中,进行平衡考量。现实中,中小学教师的收入普遍不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提高教师待遇,创新岗位设置政策,增强教师岗位对男性的吸引力。

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性别结构失衡是教育评价、社会观念、学校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发展的需求,需要遵循机制,多措并举,从全过程、全系统解决男性愿意当老师、当好老师等一系列问题。

特别是要建立更加人性化、多元化的教师管理和评价机制,让男女教师都能发挥所长,获得成就感和荣誉感,从而激励更多优秀的男性成为教师。

在招聘过程中,为了保证公平,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前确定各量化指标的合理区间,减少人为因素和超越底线的操作。但必须重申的是,仅靠招聘环节的调整是无法解决中小学教师性别结构失衡的。社会的关注和压力不能只集中在这个环节。

即使政府相关部门短期内难以在更大范围内采取有效措施,也需要选取几个关键点,促使男教师比例上升到合理范围。总之,根据需求,综合评价,平衡各方,兼顾公平,应该是教师招聘中处理性别问题的基本原则。

中小学教师“阴盛阳衰”,学前阶段女教师接近98%。2近日,一张“福建厦门教师招聘资格审核名单”截图引起网友关注。在这份名单中,“小学语文教师(男)”岗位第六名的笔试成绩为20.13,而女教师候选岗位第六名的笔试成绩为56,相差35.87分,均在资格审查人员名单中。

对此,厦门市教育局回应称,进入审核名单不代表被录取。一些学校之所以招聘教师设置男女分开的岗位,是为了解决某些学段、学科男女教师比例严重失衡的问题。

近年来,中小学男女教师比例失调的问题确实比较突出。教育部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小学男教师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2020年,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中,男教师比例分别为28.83%、465、438+0.65、438+09%和44.37%,比2065、438+05年分别下降了7.44%、5.3%和4.29%。

基于这种现象,一些学校想提高男老师的比例是可以理解的。但问题是,通过“降低招聘门槛”来吸引男老师,不仅让笔试变得毫无意义,而且似乎带有偏见和性别歧视。

一个最简单的理解就是,考生笔试20分的成绩,从备考态度和专业知识储备来说,是令人担忧的。很多人的担心不无道理:这样的水平能教好孩子吗?会不会误导人?即使当地教育局回应,进入评审不代表被录取,只要有机会,就有被选上的可能。

更何况当地设置男女职位的初衷是为了适度向男性倾斜,所以评委在面试时会不会考虑到这个因素就不得而知了。这样,表面上解决了男女教师比例失调的问题,但更大的教学专业水平明显悬殊的问题也出现了。

择优录取应该是招聘考试的基本原则。如果不为笔试成绩设置一个基本及格线,让明显低分的考生通过考试,无疑是为教育质量“埋雷”,也为别有用心者提供了利益输送的空间。

而且人为的以性别限制招聘,实际上会对女性应聘者造成不公平。我国《劳动法》明确规定,在录用职工时,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从事的工作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有律师分析,教师岗位不属于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女性从事的工作或岗位,按照性别分别录取,无形中造成了就业不平等。

事实上,除了少数职位外,中小学女教师的笔试成绩普遍高于男教师,这也是部分学校选择男女职位分开设置的原因。只是这样机械地设置限制,必然会加剧女性考生的“内卷化”倾向,甚至导致“高分惩罚”的局面。如果仅仅因为是女生,就要面临更激烈的竞争,而男生却可以“低分放松”,这不免让人质疑考试的公平公正。

平衡男女教师的比例是可以做到的,但不应该以不合理的方式来做,更不应该以牺牲教育质量为代价。用“双重标准”选拔男女候选人,显然不是这个问题的最优解。

更合理的思路应该是进一步增强教师职业本身的吸引力。如果吸引力增强,相关竞争会更加充分,自然也就不用担心男老师严重不足的问题了。

要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经济社会地位,既要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规定,又要综合考虑教师的发展空间和工作自由度等问题,减少“男劝”的原因。比如“女的更适合当老师”“男生上师范院校没前途”这种刻板印象,也是社会需要纠正和反思的。

简而言之,平衡教师性别比例不是靠盲目降低标准。当教师职业本身有了体面的待遇和光明的发展前景,自然会进入更多人的职业视野,优秀的男教师也会随之而来。

中小学教师是“阴盛阳衰”,学前阶段女教师接近98%。3近日,一份厦门市教育局直属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聘进入资格复审人员名单在网上流传,不少人质疑进入名单的男教师与女教师差距过大,涉嫌性别歧视。

比如男老师最低分只有20.13,女老师最低分56。

虽然有关方面很快澄清了招聘背景和规则,但仍然无法平息质疑。

《光明日报》文章指出,这其实反映了中小学男女教师比例失调,而且越来越突出。

2019年全国教育统计报告中的数据显示,高中、初中、小学女教师比例分别为54.37%、57.8%、70.02%,学前阶段女教师比例接近98%。

与20年前相比,各阶段男教师比例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

再者,以上数字只是全国平均水平,部分地区和学校的女教师比例更高,有的小学甚至全是女教师!

有教育工作者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教师性别结构失衡是教育评价、社会观念、学校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客观地说,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不利于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教师教育教学合作和教育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