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服装

晚清以前壮族服饰的特点

清末(1911)以前,壮族人穿的衣服都是自纺、自织、自缝。那时候,女人的衣服比男人的更鲜艳。她们穿着大胸蓝干衣,裙子和袖子从领子到右腋下都绣着大花边,领子很短,露出脖子。我穿了一条长及脚踝的折叠长裙,或者一条有花边的宽裤子。裙子外面,在我腿的中央,我绣了一个大的垂直对称的蕾丝,在臀部做了几个褶皱。我臀部下面的裙脚被卷起来一寸左右,两边缝了几针,形成一个拱形的后裙。从前面看是筒裙,从后面看是折叠裙。上下礼服紧贴我的身体,线条特别清晰,非常优雅。圆脚绣花鞋。壮士穿的上衣是黑色的布双排扣服装,圆领宽袖,前面有7-9粒钮扣。扣子用黑布织成,穿的时候前面的扣子扣上。男士内裤,也就是裤子,也是黑布的,裤子比较宽,一般是1-1.2。成年人,尤其是老年人,头上戴一条长约4-5英尺的黑色围巾,或用黑色长方形布缝上,上端有折缝,顶部有圆孔。平时人们一般都是光着脚走,只有过年过节走亲访友的时候才会穿上土布鞋或者龙凤鞋。

清末民国以后的服装

这一时期妇女改穿宽大的唐装衣服和裤子,腰前系脚踝半围裙。围裙顶部用两条印花缎带系在背后,两端各有两脚作为飘带。壮男改穿双排扣唐装和宽裤。穿土布鞋。男人读书时穿中山装,剪西式头。老人头上戴着黑布巾。

1949以后,壮族地区的城镇居民、* * *机关工作人员、学生的衣着紧跟全国的变化,普遍穿中山装、干部服,和当地汉族一样。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甚至可以在偏远的山区看到壮族同胞的西装领带,更不用说花裙子和连衣裙了。传统的壮族服饰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发型

壮族男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发型。从广西华山的岩画可以看出,早期的壮汉都是剪短发的。岩画里有几个头上插着两根羽毛的男人在风中舞蹈。画中有几个留着长辫子的女孩,一个女孩的发梢上有一朵山花。据古籍记载,壮族先民的发式还有披肩发和倒螺旋形椎髻。到了唐代,男人还在“露发”(碎发),女人把头发挽成发髻,用三四寸的竹签斜插。宋代壮族地区流行椎髻。在清朝,小城镇和读书做官的人都被强制留长辫子。但是农村男人还是剪了头发,不理会清廷的禁令。1949之后,全国各地的女性发饰依然保持着一定的特色。如广西龙胜的老年妇女,将长发翻过头顶,旋转起来,再用四尺黑布包裹。年轻女子头顶长发,剪成披肩围在身边,将头顶长发翻至额头,用白布扎好,插上银梳。女孩的头发先剃光,戴上奶奶给的银帽子。当她长大后,她会保留她的头发。这些发型显然是古代头发的遗产。天鹅女也是长发不编结,扎成嫁髻,或梳好后从左往右缠,用头巾扎好;未婚者从右往左翻,用白色印花或提花毛巾包裹。桂南就不一样了。有些地方,女孩子留长辫子,留刘海。* * *然后梳双辫;中老年人头上挂个发髻。过去广东连山壮族妇女的发式像一条盘龙,大发卡,蓝丝条。壮族地区的姑娘大多喜欢留刘海,习惯用两根麻花辫把头发拔掉,尤其是临近婚期的时候,总是把脖子后面的头发拔掉,露出嫩白的脖颈。

银饰品

壮族的银饰曾经很流行。据民国二十二年(1934)编纂的《广西各县概况》记载,百色“女子饰品有发带、发夹、指环、手镯等。”格蕾丝:“女人装修,城里金玉满堂,乡下玉银器满天下。”西林“只有女人喜欢戴发夹、耳环、手镯和盾牌。”富人用金,穷人用银。“桂东南的壮族姑娘也“戴银簪环”。壮族银饰的种类主要有银梳、银别针、耳环、项圈、项链、胸排、戒指、银手镯、脚镯等。在地方官时代,安平的女人最多戴四个银项圈,十几个戒指(有的还指着几个),加起来有一斤多。桂北壮族妇女的项链、项圈多达九件,长方形胸排,雕花,下缘有小链钉,颈上挂银链。壮汉的银手镯...> & gt

壮族的服饰是什么样的?壮族先民的服饰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经济的发展,服装增添了时代的色彩,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的服装。

在壮族聚居的农村,妇女的衣着端庄得体,朴素大方。蓝色和黑色是相同的爱好。我喜欢穿长裙和短外套,头上戴着蓝色绣花手帕,腰肢纤细。外套有双翻领和偏驳领两种,其中有有领和无领。在蓝黑色的背景上,上衣的下摆、袖口等部位喜欢镶嵌一条一寸左右宽的彩色花边,显示出自己独特的技艺和审美情趣。裙子喜欢用黑色,有的穿长裤。女裤脚处有两条花纹各异的花带,一条底部宽5寸,一条宽3寸,多为菱形连续花纹。这件稳重中散发着青春热力的连衣裙,展现了一个坚强女孩的单纯之美。

壮族妇女有佩戴金银的习俗。女性主要配饰有银梳、银别针、耳环、项圈、项链、胸排、戒指、银手镯等。银手镯款式丰富,有的做成一指多宽的薄片,上面有藤蔓或花朵作装饰;有的做成藤条,用细枝缠绕,新叶支撑;有的藤蔓缠绕,有的嵌着绿珠。手串的款式很多,特点是精致、细腻。它们的造型和图案多取自壮乡的自然风光,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女孩们的手镯不仅是装饰品,也是爱情的象征。在蓝黑色镶边的衣服上,搭配着各种形态的银色饰品,在黑色的映衬下,银色闪闪发光,特别明亮。人体的魅力和自然风光的美融为一体,美中有艺术的光彩。类似的装饰在交通不便的偏远壮族村落依然可见,而生活在城镇周边或交通沿线的壮族,无论男女,服装风格都完全中国化,追求现代时尚。

我对壮族的居住特点、服饰、风俗、节日等虚张声势,但我家真的没什么特别的,基本上已经汉化了。如果按照惯例,过年几乎家家都会杀猪包粽子,比较重要的节日是三月三、七月十四、九月九,都和鬼神论有关。

道县玉蟾岩(古壮族苍梧部活动区)壮族服饰在古贵州中部,发现了15000年前人类用来制作陶器“床上用品布”的植物纤维编织图案,这是迄今为止人类自己创造的第一件手工纺织物。壮族服饰主要有三种颜色:蓝色、黑色和棕色。壮族妇女有植棉纺纱的习惯。纺纱、织布和染布是家庭手工业。用自生自纺的棉纱织成的布称为“家机”,质地细密、厚实、结实、耐磨,再染成蓝色、黑色或棕色。用靛蓝可染成蓝色或青色,用鱼塘可染成黑色,用薯莨可染成棕色。壮族服饰就不一样了。男女服饰和男、女、未婚女头饰各有特色。壮族的银饰曾经很流行。据民国二十二年(1934)编纂的《广西各县概况》记载,百色“女子饰品有发带、发夹、指环、手镯等。”格蕾丝:“女人装修,城里金玉满堂,乡下玉银器满天下。”西林“只有女人喜欢戴发夹、耳环、手镯和盾牌。”富人用金,穷人用银。“未婚女性喜欢留长发,留刘海(以区分是否已婚)。通常,他们将左边的头发向右梳一圈(约37分钟)并用发夹固定,或者在辫子末端系一条长辫子和一条彩色毛巾,工作时固定在头顶。已婚妇女将头发梳成龙凤髻,从后向前聚拢成鸡(凤)臀状,插银或骨横钗。很少戴绿纱包裹的白手帕,大多用黑手帕或花手帕头巾。大多是中年女性,喜欢穿刺绣剪额头。冬天女性戴黑色羊毛帽,帽沿的花式随年龄变化。男女都穿布鞋。中年妇女爱穿自己的猫耳布鞋,俗称鞋猫,形似凉鞋、耳朵、鞋跟。它们用一根扁平的纱布带串在一起,随意打结以调节松紧。儿童头饰:儿童帽是用两三寸宽的绣花布条缝制而成的无盖帽子。古籍中记载的“露头踩脚”、“额上布”等壮族习俗,在儿童的帽子上再现,既能保护头部,又能起到装饰的作用。婴儿的背带比普通汉族的背带大得多,呈蝴蝶状。“蝴蝶身体”有三英尺长,两英尺四英寸宽。上面绣有图案或八卦干坤图,很少绣有文字。两边的“蝴蝶翅膀”长九英尺,宽一英尺两英寸。这种吊带被称为“Lalap”。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种背带的尺寸逐渐变小,有的背带上还绣有“出入平安”、“幸福美满”等字样,以代替原来的图案。

广西隆林县云南丘北县广西大新县云南西畴县广西靖西县广西那坡县广西凌云县广西武鸣县贵州从江县云南师宗县云南金平县云南丘北县广西龙胜县云南砚山县广西大新县广东连山县广西武鸣县广西大新县广西东兰广西靖西县云南富宁县广西龙州县广西隆林县壮族服饰。西林县、广西田阳县、广西平果县、云南广南县、云南丘北县、云南河口县、云南文山泸西县、贵州从江县、贵州从江县、贵州从江县、云南文山、云南文山、云南西畴县、广西那坡县、云南西畴县、云南广南县、广西上林县、云南广南县。

壮族服饰的服饰史这一时期的妇女改穿宽大的唐装唐裤,腰前系一条半踝的围裙。围裙顶部用两条印花缎带系在背后,两端各有两脚作为飘带。壮男改穿双排扣唐装和宽裤。穿土布鞋。男人读书时穿中山装,剪西式头。老人头上戴着黑布巾。1949以后,壮族地区的城镇居民、* * *机关工作人员、学生的衣着紧跟全国的变化,普遍穿中山装、干部服,和当地汉族一样。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甚至可以在偏远山区看到壮族同胞的西装领带,更不用说花裙子和连衣裙了。传统的壮族服饰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壮族服饰生活习惯服饰

服装是人类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复合表征,即外貌特征和心理审美的结合。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是各民族创造智慧的结晶,展示了各民族的精神面貌。

壮族服饰包括两部分:一是指衣服,包括衣服、裤子、裙子、帽子、围巾、手套、腰带、鞋子、袜子、绑腿等;一是指装饰(修饰),包括发型、首饰、眼镜、背包(背包),甚至纹身、纹身。两者结合成壮族服饰,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服饰是一个民族最鲜明的外在形象,它既属于物质硬件文化,也属于精神软文化。它反映了壮族的经济发展水平,生动地展示了壮族的思想观念,即精神内涵,如人们的风俗习惯、哲学思想、审美观念、道德伦理、社会礼仪、宗教信仰等。壮族服饰的文化形态既包含经济因素,也包含精神风格特征。

壮族服饰与古越人、瓯人、洛越人、今人有关。如今,民族学家只能从一些文字史料中来回顾壮族先民服饰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据资料记载,在桂林竹皮岩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遗物中,有几个骨锥。专家推断,它们是岭南壮族先民用来缝制兽皮或绘制原始纤维覆盖物的工具,说明古代壮族有用于覆盖的原生态服装。后来从汉、三国、隋唐、两宋、明清到近代,壮族服饰随着经济发展而演变。

根据专家专著,贵港萝卜湾汉墓出土的橙红色回文锦残片,说明当时的装饰品是壮锦。还有一种“洞布”,是麻织物和丝绸,说明早在汉代,古代壮族就种植麻、养蚕,为服装提供原料。三国时期的竹疏布,隋唐时期的芭蕉葛藤布、细白麻布、筒中布都是当时的贡品。元代种棉花,织冀北布。明清时期,壮锦饰品的编织达到顶峰,绚丽多彩。从专家专著的回顾中,我们可以看到壮族服饰产品从香蕉纤维、大麻纤维到棉纤维的演变过程。壮族的靛蓝染色以其服装印染技术而闻名。直到现在,一些壮族村落的妇女仍然用靛蓝染黑布来缝制黑衣服。如百色市那坡的壮族,崇左市龙州县金龙自称“布代”的壮族,大新县布农的妇女,身着黑衣,在舞台上展示自己的美丽,成为壮族服饰特色的亮点。布料染色后,涂上牛角胶,折叠展平,有光泽。其他的用米浆打浆,晾干,整平。

壮族人口15万余人,居住在广西,分布在云南文山和广东连山。在如此广阔的地域内,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各个地区的服饰各有特色,即不同地区、不同板块的壮族服饰构成了多元一体的壮族服饰。

壮族学者梁先生在其专著《壮族文化概论》中,将整个壮族聚居分布的广大地区的文化划分为九个文化区:红水河中下游、柳江龙江、桂西北、桂岳、永年、永江右江、左江、桂边、文山。壮族服饰文化的调查、挖掘、收集、研究和展示,也可以用地理学的概念来进行。

另一种方法是通过划分流域来收集、挖掘、整理、展示壮族服饰,如红水河流域、左右河流域、邕江流域、郁江流域等。水文化与服饰文化也密切相关,如红水河流域的东兰、巴马、凤山、南丹等地的蛙女崇拜习俗和文化节,节日中展示的服饰也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经过多年的观察,发现广西西部的隆林、西林、那坡、靖西等县的壮族服饰仍然保留着传统特色。壮族服饰有很强的特色,以蓝色和黑色为主。桂西北巴马县的壮族妇女服饰以青花为主色调,与那坡的黑人壮族服饰形成鲜明对比。在那坡强壮的男人、女人和孩子身上,很难找到白色、黄色或蓝色。桂西南布带、龙州、金龙的男女服饰,以黑色为主。女人穿黑色的连衣裙,裤子和外套,黑色的围巾,黑色的布鞋,从头到脚都是黑色的。此外,人的肤色白皙纯净,形成黑白对比,与统一的服装审美整体相得益彰。桂西南大新县板甲村的布农女装也有自己的特色:短外套,...> & gt

壮族民族服饰的区别壮族崇尚黑色,所以男女都穿黑色。女人们戴着黑色头巾,穿着黑色或青色的右搭上衣,翻领、袖口和下摆都绣着花边。他穿着宽大的黑裤子,裤腿上系着绣花缎带,腰间系着围裙,节假日穿着绣花鞋,肩上挎着华丽的锦袋,喜欢佩戴银项圈、银手镯等饰物。男士穿黑色双排扣布扣夹克,或者铜扣大排扣夹克配腰带。宽大的中式裤子只有及膝,搭配打底裤,草鞋或布鞋,黑色布帽。桂南壮族男子穿无领琵琶甲、长裤、双钩鸭嘴鞋,衣、裤均有镶边。壮族男性有纹身的习俗,壮族女性有染牙的习俗。图案美丽的壮锦非常有名,它的图案是自然的和几何的。自然图案有鸟、兽、虫、鱼、龙、凤、花草、山川等。几何图案包括菱形图案、回文、万字纹、水波纹等。这些图像简单而和谐。壮锦一般用于妇女的头巾、百褶裙、腰上、绣花鞋、被子、包包等日常用品。壮族男子常穿双排扣衬衫,纽扣用布扎紧。在胸前缝一个小口袋,配合腹部的两个大口袋,下摆向内折成宽边;裤子短而宽,有的是打底裤;有刺绣图案的头巾。女性穿海军蓝或深蓝色的短领、右搭式上衣,衣领、袖口、翻领绣有彩色花边;穿着肥大的黑裤子。还有黑色的百褶裙,上面是五颜六色的刺绣,下面是五颜六色的布贴,色彩夺目。扎着布,绣着腰,戴着绣着图案的黑色头巾。节日或赶集时穿绣花鞋、绣花垫肩。女性的发型因地而异。壮族的服饰一般都是用自己编织的土布制成的。

壮族的衣服叫什么?壮族服饰主要有三种颜色:蓝色、黑色和棕色。壮族妇女有植棉纺纱的习惯。纺纱、织布和染布是家庭手工业。用自产自销的棉纱织成的布叫“家机”,厚实耐磨,再染成蓝色、黑色或棕色。用靛蓝可染成蓝色或青色,用鱼塘可染成黑色,用薯莨可染成棕色。壮族服饰就不一样了。男女服饰和男、女、未婚女头饰各有特色。

男装和女装

男装有两种:右翻领和双翻领。右翻领衬衫无领,扣子从右腋下开至腰部转到中央,再开三四寸。翻领上镶嵌一寸多宽的彩布边,用铜扣扣紧,再用长带子系住;一种紧身衬衫,胸部敞开,只有肚脐长度,上班时穿。女装有无领的右翻领,但袖子比男装大,近尺宽及膝,镶有贴边,边宽且薄,一般两三个以上。肩内侧的布与外侧相对立,缝三条线,称为“反衫”。男女衬衫的钮扣都是黄铜钮扣或布纽。男女裤款式基本一致,有下摆,俗称“牛头裤”。已婚妇女有一件蕾丝肚兜,腰裤左侧挂一根尖刺状的管子,与钥匙相连,行走时发出“嘈杂”的声音。男袍习惯穿长袍,外面套一件短外套,俗称“袍加外套”。起初,他们戴着一顶圆帽,后来他们戴着一顶帽子。到了近代,壮族人的服装样式已基本现代化,但老一辈人仍普遍穿着蓝黑两色。

奇怪的头饰

未婚女性喜欢长发,留刘海(区分是否已婚)。通常,他们将左边的头发向右梳一圈(约37分钟)并用发夹固定,或者在辫子末端系一条长辫子和一条彩色毛巾,工作时固定在头顶。已婚妇女将头发梳成龙凤髻,从后向前聚拢成鸡(凤)臀状,插银或骨横钗。现在很少穿绿纱白手绢的,大多用黑手绢或花手绢头巾。大多是中年以上女性,喜欢穿刺绣剪额头。冬天女性戴黑色羊毛帽,帽沿的花式随年龄变化。男女都穿布鞋。中年妇女爱穿自己的猫耳布鞋,俗称鞋猫,形似凉鞋、耳朵、鞋跟。它们用一根扁平的纱布带串在一起,随意打结以调节松紧。儿童头饰:儿童帽是用两三寸宽的绣花布条缝制而成的无盖帽子。古籍中记载的“露头踩脚”、“额上布”等壮族习俗,在儿童的帽子上再现,既能保护头部,又能起到装饰的作用。婴儿的背带比普通汉族的背带大得多,呈蝴蝶状。“蝴蝶身体”有三英尺长,两英尺四英寸宽。上面绣有图案或八卦干坤图,很少绣有文字。两边的“蝴蝶翅膀”长九英尺,宽一英尺两英寸。这种背带叫“拉”。建国后,这种背带的尺寸逐渐变小,有些背带用强烈的话叫“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种背带的尺寸逐渐变小,有的背带上还绣有“出入平安”、“幸福美满”等字样,以代替原来的图案。

男女都穿布鞋。中年妇女爱穿自己的猫耳布鞋,俗称鞋猫,形似凉鞋、耳朵、鞋跟。它们用一根扁平的纱布带串在一起,随意打结以调节松紧。

壮族服饰有什么特点?民族美和古典美,还带着说不出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