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出国留学能“学到”什么?

通知一出,家长们分成了两个“阵营”:一方认为出国留学对大三的孩子来说是“游而不学”;另一方面,他们认为这可以开阔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沟通技巧。张立美(小学老师):学校应该对自己在小学生留学行为中的角色进行定位,不应该错位,不应该被卷入学生的留学浪潮中。学生的留学问题应该留给父母自己决定,由旅行社和很多留学中介机构办理。众所周知,无论是贵族私立学校还是普通公立学校,每个学生的家庭经济都不一样,有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好,有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一般。学生家庭的贫富差距,实际上决定了不是所有学生家庭都能负担得起小学生高昂的留学费用。在这种现实情况下,统一组织小学生出国留学,本质上是变相强迫小学生出国留学,而不是让小学生自愿出国留学。原因很简单。一些小学生出国留学,会给没有出国留学的小学生造成心理压力和负担,使他们产生挫败感和失落感,助长小学生之间的攀比心理,不利于没有出国留学的小学生健康成长。可惜小学生出国只是为了“游”贾志勇(公务员):我只觉得这种留学只是为了好玩。甚至怀疑它能开阔孩子的眼界,提高孩子的交际能力。因为七天或者半个月的留学只会给孩子增加一些感官上的印象,而这些印象过不了多久就会被遗忘。毕竟这和一个小时候出国,坚持在国外生活几年甚至更久的孩子是很不一样的。头脑像“一张白纸”的孩子的游学,不是有一定知识储备的成年人或学者的游学。留学是另一种“战斗爸爸”张雨生(工作人员):对于涉世未深的大三孩子来说,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新鲜而陌生的。从开阔眼界、拓宽知识面、快乐轻松的角度来说,“游”和“学”是孩子假期必不可少的,谁多谁少无所谓。希望持续一两个星期的体验就彻底转变是不现实的。按理说,出国留学是出于组织者和参与者的共同意愿,不花钱也要付钱的交易,是自然的游戏规则。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负面效应是“游学热”可能带来的攀比之风。基于对自己面子的考虑和对孩子羡慕哭闹的怜悯,家长难免会陷入不计成本盲目跟风的非理性循环。在“拼爹”盛行的当下,家庭背景的阴影永远是孩子成长不可回避的因素。透过“择校热”和“游学热”的流行,背后“拼爹”的游戏比比皆是。而导致无休止斗争的变态认知,根源就在于“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小学生出国留学鼓励刘(某大学生):即使是高年级的小学生,也不过十二三岁,行为能力和心智发育都还在发育阶段。那么,出国留学后,除了“旅行”,我们所谓的“开阔眼界”和“学习”真的能完全达到我们的预期吗?看到日本相扑,有没有意识到它是“日本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体现?身处斯坦福大学,真的能体会到独特的“科学人文精神”吗?相信很多家长都有同感。不过之所以还是留学打气筒,就像报道中冯女士说的“睁大眼睛总是好的。”先不说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这样一个“聊胜于无”的姿态似乎我们再熟悉不过了:为了“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幼儿教育小学化,孩子课余时间报奥数班、超长班、兴趣班...到底是什么扼杀了孩子的天性。所以,不符合小学生阶段特征的出国旅游,无非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