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如何与小学课堂教学整合
1.利用信息技术为小学数学教学创造理想的教学环境。
近年来,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在教育领域的创新,可以作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有效的认知工具。过去强调“刺激-反应”,将学习者视为对外界刺激的被动反应,即视为知识灌输的对象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已经转向强调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将学习者视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人们通过多种感官感知事物。通过心理学实验发现,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能有效提高记忆效果,形成正迁移。实验心理学家Treicher做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信息的来源,即人类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他通过大量实验证实,人类83%的信息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多媒体技术可以用手看、听、操作。这样通过各种感官的刺激获得的信息量比单纯听老师讲课获得的信息量强很多,可以更好地获取知识。他还做了另一个实验,是关于知识保持,也就是记忆的持久性。结果是这样的:人们一般能记住65,438+00%的所读内容,20%的所听内容,30%的所见内容,50%的所听所见内容,70%的交流内容。也就是说,如果你能听到看到,然后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对知识的维护会比传统教学的效果好很多。比如我在教理解物体和图形的时候,做了物体和图形的课件。通过演示,学生直观地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的特征,清晰地理解和感受生活中物体的不同形状,清晰透彻地找出日常生活中各种形状的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小学生的兴趣更浓,注意力更集中,记忆更深刻,有利于“化归”数学思想的形成和数学知识的学习。这说明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不仅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也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小学数学教学具有许多特点,特别适合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教学环境,能有效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2.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性,在数学教学中发挥目标导向和认知主体的作用。
多媒体技术的视听融合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相结合,产生了全新的丰富多彩的图文并茂的人机交互方式,并能即时反馈。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产生激励,实现教学导向功能。这一特点使得多媒体计算机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也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重要因素。比如在教学中把矩形的对角线拉成平行四边形所引起的周长和面积变化的过程中,我用Flash程序制作了一个课件,设计了相应的练习,让学生在电脑上操作,观察矩形的长(a)和所画平行四边形的底(a)是否发生了变化,矩形的宽(b)和所画平行四边形的高(h)是否发生了变化。以同样的方式,操作获得周长是否已经改变。利用课件的功能,得出平行四边形画成矩形后周长和面积的变化规律。整个过程由学生自己操作,得出相应的结论,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自主获取知识的新课改理念,改变了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一切由教师决定,学生所做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习题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即处于被灌输的状态。多媒体技术提供了这样一个互动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兴趣选择自己想学的内容,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甚至选择教学模式。比如可以采用个别化教学模式或者咨询讨论模式。学生有可能在这样一个互动的学习环境中积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