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书桌有多长》的讲稿。
这张桌子有多长?
教科书分析
这张桌子有多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量》的内容。本单元内容为学生在整本教材中建立了初步的空间概念,以他们的观察和运算活动拉近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距离,从另一个不同于数字的角度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而“书桌有多长”则是学生在测量中从厘米开始对测量的理解,包括对为什么测量、测量什么、如何测量、如何记录等的理解。、以及最初的长度单位——厘米的空间概念在头脑中建立起来,让学生自己估算出一定的长度,经历从知识到知识的过程,就像剥豆荚,从皮剥到豆,不断厘清。
学生分析
学生虽然年纪小,但都大致知道尺子(每个学生都见过尺子)。基于他们的经验,他们知道尺子可以用来做什么,怎么用(当然,可能用得不准确,他们掌握的知识也不一定全面)。比如在“连一连”的题目中,有的同学用直尺画线,他们知道直尺可以用来画直线;在剪纸活动中,一些学生没有剪刀。为了把纸撕得整齐,他们用尺子压住纸边,这也是尺子的平直度。可见学生对统治者并不陌生。当全班同学一起知道一个物体的长度时,有的同学试着先用尺子量一下,会带动其他同学跟风。初二学生有模仿和好动的习惯。知道的同学会教不知道的同学甚至全班同学,并公布结果。不知道的同学会转来转去,转来转去,甚至从座位上下来,询问,看别人怎么做。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应该在教学中给他们时间,让他们有目的地表达自己,通过论证和探索获得知识。
这个班的个别学生是主动的,聪明的,积极的,可能会有一些老师没有预料到的意想不到的事情,会使课前的设计发生很多变化,不能按计划进行。所以教师要面对学生的变化而变化,让学生从认知基础上主动学习。
设计理念
针对学生的理解,教师要尽力引导他们发现问题,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和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在学习中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结合学生动手操作,充分调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思考的乐趣。比如:学生在小组内详细了解尺子后,解释尺子上数字的作用;教师指出“一个数到下一个数的长度是1cm”,以便及时加深学生对厘米的理解,巩固、肯定(或纠正)原有观点,并利用这一点使其举一反三。
认识尺子之后,就是练习和巩固。当学生自己测量同一个物体,出现不同的答案时,讨论并找出原因:这是怎么回事?起始位置对吗?不管讨论能不能马上给学生一个结果,至少每个学生都思考过这个问题,达到了讨论的目的——参与和思考。这是让他们自己探索一条获取信息的途径,同时培养合作意识。此时,老师会简明扼要地进行总结或提示,让每个学生都能顺利理解和记忆。比起老师限制学生的活动,先做示范,再让学生模仿,要生动积极得多。总之,老师从旁指导,走出关键的一步,剩下的就交给学生去尝试完成。
教学目标
1.我初步认识到了建立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理解了现实生活中计量方式的多样性。
2.初步了解长度单位厘米(cm),建立1 cm的长度概念,可以估算长度。
3.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理解厘米的含义。
4.在合作讨论中探索掌握知识,体验学习的乐趣。
教学准备
画一个放大的尺子图;制作滑尺图,方便学生演示自己的测量方法,准备各种尺子(米尺、钢卷尺、卷尺),拓宽学生对尺子的认识。
教学过程
首先,引言。
很自然的引入主题:我们来看看这张桌子有多长。
测量物体。
第二,教学。
1.估计:让学生尝试用眼睛或手估计他们桌子的长度。估算完后,举手交流结果。如果这里大部分同学都熟练地说了×דcm”,请注意在后面的学习中找出答案是什么。
这部分的安排让学生提前对一个物体的长度有一个不确定的感官认识,也培养了学生的初步估算能力。
2.测量:学生估算出数字后,进行验证。(首先,避免使用尺子,给出一个假设。)如果不用尺子,你还能想到什么来量桌子?如何展开讨论,然后各组汇报?(用铅笔盒、书、笔等。)测量台有多长?(希望是几个铅笔盒长,几本书长。)多提问,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会及时总结。
老师:为什么测量的桌子长度不一样?桌子真的不一样长吗?
结论:不同的工具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只有工具一样,结果才会一样。所以我们会找一个统一的测量工具来测量。经过测量,你认为最好的统一工具是什么?(介绍尺子,为介绍尺子做铺垫。)
旨在让学生认识到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感受生活中计量方法的多样性。
3.了解统治者。
(1)老师:尺子有很多种,不仅仅是你用的那种,还有这些。展示各种尺子,拓宽知识面,让学生多了解一些尺子。用“它们用在不同的地方”这句话来结束对尺子种类的介绍。)而在我们的学习中,最常用的就是你的学生尺(取自学生)。(同时黑板上贴了一张放大的尺子图。)
(2)老师:那么,请看。学生常用的尺子有哪些?在报告之前,将这个问题交给学生讨论。这样可以防止一些同学不观察或者观察不仔细而遗漏东西。)
生1:有数字。
生2:有一些小线条和细胞。
老师:这些是刻度线,细胞是由这些刻度线划分的。请仔细数数。每个数字和下一个数字之间有几个单元格,即两个最长的刻度线之间。(帮助学生识别尺子)学生3:有字母cm。
老师:你观察得很仔细。引起其他学生的注意。)
我们一起来说说cm-C和M的意思,表示cm的意思,表示“cm”和“cm”可以互相替换,指出cm是长度单位。
黑板:长度单位-厘米。
当学生开始估算时,老师会回答可能出现的问题。让学生说我们的课桌单位是×× cm。
(3)老师:你发现尺子上的“0”了吗?在什么位置是什么意思?(生:尺子最左边表示起点。)
老师提醒:测量事物时,一般从起点0刻度线开始测量。
老师:尺子上有一些数字是什么意思?(画出厘米的长度。请在标尺上找到从“0 ~ 1”的部分。从0到1是多少厘米?(从学生的经验和理解出发。)
学生先猜,然后互相交流。
老师:一个数到下一个数的长度是1 cm,所以0 ~ 1是(学生:“1 cm”)。
在黑板尺图上画一个彩色笔画表示0到1的范围是1 cm。
以快速回答的形式,让学生说出5 ~ 6、9 ~ 10、0 ~ 2、0 ~ 6之间的厘米数分别是几厘米。缓解,调动情绪,及时给予表扬,奖励答对最难问题的人,鼓励大家多思考。)
(4)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用手感受“1 cm有多长”,然后让学生说你在生活中见过的东西是1 cm长?老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了更多的肯定。)
4.衡量事物。
(1)让学生拿出统一的物体(学习工具中的大三角形),找到长边(只是一个整数),分组讨论并试着测量后再报告。面对不一致的结果,我们讨论原因并说明最好从0开始。然后找一个人上台演示。学生演示时,老师用演示一步步讲解要求:测量一个物体时,先将一端对准0刻度线,再看另一端正对着刻度多少厘米。
(2)再量一下这个大三角形(等腰)的短边,不是整数。全班应该读多少?老师:哪个刻度线比较近,大概几厘米吧。
第三,练习。
这支铅笔有()厘米长。
2.打开书,看15页第三题,判断谁测的对。独立做,集体沟通,说出错误的原因。指出从一个满量程到另一个满量程的测量也是正确的。
3.小组作业,完成15页的1题,先估算,再测算。
第四,总结。
老师:学完这一课,你收获了什么?
学生:通过学习这节课,我知道了我的桌子有多长,以及如何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长度单位是厘米,厘米也可以用厘米表示。测量的时候要从0的刻度开始,也可以从整个刻度开始,1 cm有多长等等。
课后反思
课后发现学生现有基础出乎老师意料,导致原本设计的课堂无法正常进行。虽然班级根据突发情况灵活变化,但由于种种原因,变化后的课堂把握并不是很成功,很多有利于学生发展、能活跃课堂气氛的想法没能发挥出淋漓尽致的作用。面对突发事件,要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备课时要多方面仔细思考,做到以不变应万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