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震山的口头文学为什么是“活化石”?
要掌握的故事很多——一千多个;评书的质量和技巧高——在当地很有名气,很受欢迎,中外学界经过调查和记录也高度认同;评书历史悠久——从我十四岁算起,已经六十多年了;讲故事活动影响很大——它不仅在家乡知名度很高,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外学术界就有很多学者前来收集故事或住在他们家里,对故事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
他是迄今为止第一个走出国门的民间说书人。2006年,谭震山口头文学入选国务院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从六岁开始,我就听“讲古”,存“财”
谭震山祖籍河北乐亭县谭家庄,祖上1799年迁居东北。1925谭振山,新民县(今新民市)罗家坊乡太平村人。六岁时,他整天央求奶奶和继父讲民间故事,这也是“谭震山故事”的开始。
孙氏奶奶对孙子的启蒙教育是从讲故事开始的。她给萧振山留下了八十多个故事。孙氏是太平庄以东五英里的石佛寺村的村民。早些年,火车没通的时候,石佛寺曾是进京的御道。孙氏的父亲孙老愚在御道旁开了一家马车行,为来往南北的行人、车马提供住宿。孙氏从小就在店里帮忙打零工,从过去的酒店客人那里听到了很多故事。她二十多岁嫁到谭家,这些故事都是从娘家带到婆家的。孙氏没什么文化,但她很聪明,能言善辩,什么话都说到嘴边。她喜欢讲故事,她讲的故事也受到别人的喜爱。谭震山小时候,谭家四世同堂,光孩子就有十几个。孙氏讲故事不仅是她自己的消遣,也是她哄孩子的重要手段。孙氏还擅长讲传统故事,以家庭主妇为特色的“炕头故事”和最具特色的鬼狐故事。谭震山一提到奶奶,就感慨道:“我当时听到的故事是‘大海’。如果要讲‘地球’的故事,我奶奶讲得很好!”可以想象,孙氏活着的时候一定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乡村说书人。
跟随祖父赵,原是与太平庄隔辽河相望的法库县秀水河子的木匠。他机智过人,平时软不怕硬。在他的家乡,他的木工技术非常有名,到了谭的家里,他很快就成为了顶级大师。老人像爱爷爷一样爱孙子,尤其是谭震山。肖振山爱听故事,于是老人把半辈子耍把戏时听到的故事都告诉了谭振山。赵通常在晚上讲故事,内容大多是怪异的故事,其次是一些有趣的生活故事和笑话。爱讲这样的故事和他开朗乐观的性格有很大关系,平时善谈善唱,小山歌也从不离口。他还讲了一些当地著名的风景和古今人物的传说,特别是当地流传的“胡子”(土匪)传说。他留下了近百个故事,谭震山认为这是他继父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
1932年,家里为了躲避“胡子”,把他送到太平庄西南七里盘古台村三叔谭家。我三叔学了五六年,是风水老师。那一年,谭震山的到来,给无儿无女的他带来了欢乐。他很爱这个侄子,想把谭震山收养到自己名下,但终究没有成。谭震山在他家住了两年。在此期间,谭给谭震山讲了100多个故事,其中大部分都充满了东北地区的民间信仰。
谭震山接受记者采访。
谭讲的故事具有明显的巫术和民间信仰特征,另一类是农村志怪故事。风水先生的职业,使他能够以一种特殊的身份进入各家各户的深宅,听到一些相对秘密的、不能在公开场合讲的故事。
1934年冬,谭震山十岁时,一家人搬回新民县罗家坊乡塔尔子坟村,与“老秀才”沈斗山同住。沈的祖上很有钱。他年轻时科考失利,就住在村里教书种田。他讲故事是为了炫耀自己的身份和学识。村里的人都叫他“骗子”,但他很少讲那些传统的故事和鬼狐的故事。他的故事大多是关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另外就是那些反诗的文人,以诗为主角的人生故事。沈斗山是谭震山直系亲属以外的重要故事传承人,谭震山从他那里收了近百个故事。谭震山说:“我喜欢听老沈头讲故事。他的故事有‘骨’(就是有品位)。”1936年春,谭家迁到罗家坊乡太平村新安堡,与郭老师住在前后院。谭家在新安堡生活了四年,谭震山从先生那里听到了50多个故事。郭是一个奇怪的国家。他一生都在教书。年轻时,他借粮拜佛,宣扬行善之道。50岁后,他分发了他自画的象征性的寻求安全和驱邪的命运。他白天走路像个和尚,晚上却很有人情味,经常主动给孩子讲故事。他讲了各种各样的故事,把劝人行善的人生故事作为自己的“专长”,后来成为谭震山经常给别人讲的“看家段子”。
以上五人讲述的故事构成了谭震山故事类型的主干。此外,他还从他的叔叔崔雯、大哥谭成山、小学教师李玉书以及邻居张学富和刘万新那里听到了数百个故事。他把听到的故事讲给同学听,开始了他的讲故事之路。
1940夏天,谭振山初中毕业,从1942开始在家务农。民间故事在他的口中渐渐传到了他的邻居那里。1944年冬,谭震山被满洲国士兵俘虏。1945“八·一五”病愈,他回到家乡务农。
1948年新民全境解放,谭震山在土改农民协会当文书。有更多的人请他讲民间故事。1965后,先后担任村书记、村会计、罗家坊公社农田水利办公室总经理等职务。经常看到谭震山在村庄、公社、农田水利工地讲故事,谭震山进入了讲民间故事的高潮阶段。
“文革”期间,为了寻求安全,谭震山依然紧闭着话匣子。
从65438年到0986年,新民在全国民间文学调查中发现,能讲100个以上故事的说书人有十多个,谭震山排在第一位。谭震山一开始就有顾虑。他的儿女不让老人说,他更担心怕被扣上“资助深水炸弹”的帽子。此时,罗家坊乡文化站站长、辽宁省民间文学整合编委会副总编辑、新民市民间作家协会主席方、民协工作者向洋多次上门动员,解除了他的顾虑。与此同时,新民县文化局、文化馆的负责人也不断鼓励他,谭振山终于打开了封闭了近20年的话匣子。当时的故事数量是686个,现在已经达到1041个。
民间文学专家范姜教授经常“挖掘”谭震山。
谭震山能讲这么多民间故事,引起了媒体的关注。许多国内知名民间故事刊物的编辑都曾向藏家投稿。
1988年5月5日,日本国立大学教授野村纯一博士和郡山女子大学文化学科文学博士益田千百子专程拜访了谭震山,并实地收集了一些民间故事。1992年8月,谭震山应日本长野市市长的邀请赴日本参加' 92世界民俗博览会,并为各国专家学者讲述了自己传承的民间故事“断指少女”和“狐女小美”,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许多与会的学者和专家对中国的一个普通农民能讲述如此精彩的民间故事感到不解。最后,在听完中国学者范姜所作的“中国农民说书人谭震山及其故事活动”报告后,大家都发出了感慨。
节选自《谭》的故事《睁眼看》
1994年8月,70岁的谭振山被当地一所小学聘为校外辅导员。他经常给孩子们讲努力学习,成长为栋梁之才的故事。有一次,老师和他谈话时说:“现在有些学生做作业很粗心。他们要么丢了句号,要么忘了括号,格式也不对,太烦人了。”谭震山说:“我是校外辅导员。我讲故事的时候尽量提醒他们。”过了几天,谭震山来学校讲故事。他讲了一个“白字老先生”的故事,里面蕴含着粗心大意会误事的道理。
谭振山为邻居和孩子讲故事。
谭震山以“讲往事”出名。邻居有大事小情都来找他,尤其是有纠纷的时候。谁叫他“名人”?有一次,两个村民为了一个栅栏争吵起来,各说各的理由。偏偏谭震山被请到街上来见他。听完矛盾的来龙去脉,他笑着说:“别不好意思,我给你讲个故事。”这两家吵架会碍着面子,也就沉默了。一旁的小伙子道:“听谭大爷讲个故事,然后你们继续吵。”这是“傻子放火——不怕说大话!”有人给谭震山带了把椅子。因为天气暖和,大家都坐在地上听——
清朝的时候,我们家北边的小塔子街有两个有钱人。在东院,有一个高级官员在北京名叫李,是一个知府。老二叫兰亭,人很好。西院的老王家挺有钱的,就是爱占小便宜。
今年7月下了一场大雨,持续了好几天。那时候是土墙,都湿透了。西院老王家的人,在第二天晚上的雨里,推倒了好几个地方的墙。老李家发现墙倒了,就去老王家,也就是说要修墙,必然要去别人家的院子里踩。老王家也很通融:“有什么大不了的,邻居住,谁也不需要谁。”天气放晴,李兰亭发现很多人,拿着铁锹、双齿钩、婴儿床准备上墙。
结果,随着谭震山故事的结束,两个村民不吵了。他们还说,“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我们能怎么办?”2005年,81岁的谭震山受辽宁大学文化传播学院邀请,给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民间故事。他也是大学讲民间故事的第一人。这个“大人物”又出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