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是教师转变观念,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落实新课标的前提。教师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即他们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树立新的教学观,即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改变强调传授知识和教学生记住现成的结论,供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老师可以不如学生,学生也不必不如老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巨大潜力,进而发挥学生的潜能。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双向的交流与合作。老师需要“蹲下和学生交流”,采取平等包容的态度。小学生是知识的学习者,所以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老师犯错的时候千万不要冷嘲热讽。应该允许学生随时改变他们的观点和想法。教师积极引导,努力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尽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老师的引导下,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积极探索,敢于提出与课本不同的观点,敢于怀疑权威结论,敢于挑战老师。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开放的、研究型的教学模式。应该让学生自由思考、探索和玩耍。要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如果一个教师的观念不更新,那么一切都将是纸上谈兵。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开展探究活动,培养探究能力。心理学表明,兴趣可以直接转化为内在动力,成为推动、引导、维持和调节人的活动的内在力量。人们特别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仔细观察,积极思考,牢牢记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首先要创设情境,从兴趣入手。比如在讲授“认识克和公斤”时,老师让三个学生互相背诵相关知识,并让学生对自己或老师准备的物体随意称重,然后谈谈自己的感受。比如让学生认识到物体有重量,有的物体轻,有的物体重。然后用“小猴子搬家”的故事来展示四个大小不一的袋子。导致学生事先估算的袋子重量与实际重量不符,发现大包轻,小包重。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与实际情况存在矛盾。学生有疑惑的时候,就会有探索的欲望。

第三,质疑解惑是实施数学课程标准,培养自主探究能力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质疑解惑,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享受和热爱学习,从依赖老师变成能够自主学习,成为教学活动中自主探索和自我发展的主体,发生质的变化。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品质,开启创新思维,让学生在探索和学习的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问、善于分析问题、善于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第四,在操作与合作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心理学表明,儿童的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他们需要有形的物体来支撑思维。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动手操作。该操作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启发他们的思维,让他们感觉像一个发现者和探索者。比如在讲授“7的理解”时,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熟练掌握7的分解和构成。首先,让学生把五根棍子分成两堆,看看有多少种分法。学生通过操作很快学会了6的构成。老师于是趁热打铁。“你能把五根棍子分成三堆吗?试试看吧!”经过运筹学,学生们很快发现7可以分成四种组合:1+1+5,1+2+4,1+3+3,2+2+3,于是学生们感到非常兴奋,仿佛自己就是发现者和探索者。接着,老师提出了七根棍子可以分成几堆的问题,同学们的情绪又高涨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践活动,自己探索知识,自己操作,不仅有助于孩子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而且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索,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新课标的总体目标要求小学生“学会与人合作,能够与人交流思考的过程和结果”。一般来说,孩子很难独立探索一些数学问题。因此,有必要开展合作学习,在合作中互助互补,完成探究活动,从而增强学生探究的信心,获得成功的体验。小组讨论与合作的方式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

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是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站在时代的前沿,以培养探究型、创新型人才为己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