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台村的人文与自然

张家台村三面环山,村北有资河支流,河道蜿蜒2公里。这条河是季节性河流。每年夏天,山泉喷涌而出,河水暴涨。为了方便村里两岸行人,常庄修乡村公路时在1978处修了一座石拱桥,称为“三八桥”。桥宽8米,长16米。沿着村里的老街走,不远处会看到一条很深的小溪,上面有一座桥,叫“大兴桥”。桥旁有题词,为清代莱芜名人张所赞。过大兴桥再走100多米,著名的“大禹山房”遗址就在马路旁边的圈门里。是清代顺治齐鲁名人、陕西榆林张思教先生的故居。有一块石碑,碑文记载了大禹山房的名称和竖立的原因。但时过境迁,古榆树已不见,民国初年建立的“大禹山房”遗址石碑犹存。张家台是清代名人张(张思邈)的故乡。关于他的轶事很多,张家台村的村民们也总是津津乐道。在“大禹山房”遗址的东面,离原村小学旧址不远的地方,学校东面有一座土地庙,坐落在村里的景点凤凰台上。土地庙现在已经消失了。土地庙西南原富户院二楼有1栋,是当时村里最高的建筑。抗日战争时期,被日本鬼子烧了。村子里有四个门。所谓四门,就是村里有钱人家的住宅区。张,一个穷书生,进京赶考,屡试不爽。当四门的人看到张是一个成功的学者,他们鼓励他参加考试,并帮助他金钱和财产。无奈,毕竟自己能力有限。张为村民的善良感到羞耻,离开张家台村,住进了南文村。后来,顺治徐兵成了秀才,一举成名。时至今日,村民们仍然每次说起这件事都心存愧疚。村中央有一座原始的关帝庙,是旧社会村民祈求风调雨顺、平安的地方。它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拆除了。村里有10棵古树,据说是明朝洪武年间栽种的。每株都有几个人抱抱那么粗,可惜最后剩下的一株倒在地上死了2001。张家台村的人们世世代代都注重农作物的种植。解放前主要种植高粱和谷子。由于生产方式落后,产量极低,村民生活困难。解放后以种植小麦、玉米、红薯为主,合理密植。产量增加了。农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特别是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村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粮食产量猛增,成为远近闻名的高产村。村民慷慨无私,争公粮,卖余粮支援国家建设。近年来,在乡政府的引导下,村民们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经济作物。他们有的在堰边种上了椒树,现在满山的椒树已经初具规模,有的大规模种上了苹果树、桃树,有的种上了大棚蔬菜。养殖业也逐渐成规模。张家台村有“屠夫”之称。即使在六七十年代,村里也有人杀猪卖肉挣钱养家。改革开放后,他们获取信息,瞄准博山市场,做起了养殖、屠宰、销售一条龙服务业。出现了、、和庞。他们先富起来的时候,也带动了一大批村民做起了这个行业。现在村里有几十个屠夫,成了村里的支柱产业。因为地理条件,自古以来,饮水就成了村民的一大难题。每年大旱,村民们都要踏着凹凸不平的青石路,跨过文子岭到10里外的杨家泉、香水湾去打水喝,往返苦不堪言。清朝咸丰年间,村民们联合左家峪、丁南峪、四泉村的村民,用古法找水,终于在村北1里处找到了水,挖了40多米深,终于钻出了井水,初步解决了该村及其邻村的吃水问题。咸丰八年(1859)十一月,为了纪念这一事件,村民们在井边种下了一座碑,以示缅怀。碑文题为“不朽”。这口井就是著名的“薛家井”,村民们俗称“薛”。由于用水户多,井口石头被井绳磨平,形成很多凹槽。报道称,井口已换了三次,现有井口石上有55条沟,深达一寸多,可见村民用水之苦。解放后,历届村委会支部多方集资解决村民用水问题,先后打井10多口,后修水渠引水,建水塔。现在张家台村家家户户都吃上了甜甜的自来水。张家台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抗日战争时期,村民们在、郭、郭、等领导下,同敌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涌现出张福宽、王等抗日英雄,许多人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战争年代,张家台村人民热心革命,参军入伍,支援前线,捐款捐物,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朝鲜战场上,张德才和张林祥为抗美援朝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张家台村的人自从建村以来,就重视教育,崇尚文明。清代名人张说,他教的学生十个有九个要参加考试。解放前有私塾,建国后设识字班、扫盲班。1965,张家台村高标准修建了当时常庄公社最大的小学。学校有22个教室,有篮球场、乒乓球台等体育设施。由于村民重视教育,他们的文化素质有了很大提高。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张家台村已有80多人考上了高校。张家台村的第一个大学生叫张。2001 11新村委会还多方争取资金,投资60多万元,新建了一所占地10亩,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的高标准学校。它于2002年3月交付。这座全新的三层教学楼可容纳10个班。张家台村也非常重视娱乐生活,民间艺术舞狮在邻近的四个村都很有名。逢年过节,村民们自发组织舞狮,活跃农村,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祖国建设年代,许多优秀的儿女被送到了国家。张安泰源担任驻朝使馆武官;张云祥曾任河南省汝阳县县长;张天佐曾任浙江武安县县长;张为杭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郭兰田曾经获得过全国劳动模范的称号,现在所有从村里走出去的大学生都在不同的战线上奋斗着,为国家贡献着自己的力量。1968通了电,2000年铺了村外水泥路。现在,电话和手机已经普及到每家每户。为了搞活经济,张家台村现在有的人骑摩托车,有的开三轮车出山,有的搞建筑、装修、维修,有的成了有名的企业家、总经理。为了适应市场,搞活经济,1999设村,沿河有很多商业街,也初具规模。①三八桥:1978长庄公社四泉区“女圬工连”于3月8日施工完毕,故命名为“三八桥”。②大兴桥:是村里有名的景点。根据碑文,它原本是一座木桥,但经常被冲走。明朝万历年间,修建了一座单拱石桥。巨石的组合在当时是紧密的和众所周知的。后来,张写了一首诗称赞它:“大兴桥,高耸入云,铜面铁底,丹山桥”。(3)大禹山房遗址:碑文如下:“大禹山房位于张家台村北,临淄水,因院中榆树数棵而得名,也是先秦龚琳公阅处第一兵。明朝崇祯末年,贼进山房,公避之于大榆树周围,只好摘下。详情请参考官方中立室记录。废墟保存下来,人民长期惧怕它。因为石的缘故。二月,第九张想起第十孙应奎敬书。民国十二年,口月上行,元阳张家立。”④青石板路:是张家台村的一大景观。村里纵横交错的石板路都是往年村民自发铺设的,大大方便了村民。村外有一段北起沙井村,南至杨家泉,重叠七八里。在干旱的年份,村民们走这条路取水。这段路是张家台村民和附近村民在民国十五年修建的。这段路工程量大,造价巨大。当年修建非常困难,因为道路要穿越文子岭。时过境迁,如今石板路杂草丛生,人迹罕至,但路面依然光滑细腻,记录着逝去的岁月。关于修路过程,文子岭顶上立过一块石碑,现在石碑已经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