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河县纪事2010版
北京中华书局2010 65438+2月306万字1745页698元。
ISBN 978-7-101-07653-0《齐河县志(1986 ~ 2008)》是第一部社会主义新地方志《齐河县志》(1990出版)的续编。上限是1986,下限是2008。为了反映事情的全貌,有些章节进行了适当的追溯。对以往编年史中记述不全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农业大寨运动”、“文化大革命运动”进行了专卷补充,列在末尾和前面。
一个
大约四五千年前,齐河县就有氏族居住。夏商属兖州,西周属齐。春秋时期被称为朱一家,又名杜阳。秦置县,后改为抓县。唐天宝元年,废除抓县,改隶虞城县。齐河故城原名吉梗,唐代设镇,宋改集河镇。后因“齐琪宇语”,济河镇改为齐河镇。金天会八年,镇升为县,齐河县名开始,延续至今。1974,县城迁到盐城。
齐河县位于山东省西北平原,省会济南西部,黄河左岸,西部和西南部与高唐、茌平、东阿三县接壤,西北部与禹城市接壤,北部与临猗县接壤,东北部与济阳县接壤,东部和东南部与济南市隔河相望。县城南北长73公里,东西宽22公里,西南和东北呈哑铃状。总面积141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839.43平方公里。
齐河县属于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地貌受黄河影响较大。由于黄河的变迁,决口冲淤的时间、地点、流速、流向各不相同,造成地形起伏、丘陵洼地相连、沙丘并列的复杂局面。黄河两岸是决口状的土地。黄河大堤内,图海河两岸及县城西北边缘,河道为河漫滩高地,并伴有浅平洼地和槽洼,决口地段、浅平洼地和槽洼之间有缓坡。
齐河县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冷热季、干湿季明显。自然资源丰富。耕地宽阔平坦,适宜机械化和种植区划,微地貌复杂,有利于发展林、牧、渔业生产。丰富的光热资源为农业高产稳产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境内河流众多,坑洼遍布,适宜发展水产养殖。该县地下水储量丰富,大部分乡镇都适合做井区。地下矿藏包括煤、石油、铅、铁和应时,其中煤炭储量为62亿吨。地热面积为1100平方公里。
齐河县古文化资源丰富,迄今已发现古遗址36处。在盐城镇毛官屯村,有颜应冠墓,在焦庙镇冯李村,有冯墓,在盐城镇刘安村,有刘安遗址。
齐河县位于黄河岸边,靠近机场,靠近港口,靠近省会,处于十字路口。是鲁西北的交通枢纽,德州市的南大门。它被称为济南市的“西部花园”和“卫星城”,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齐河交通集公路、铁路、水路、管道运输系统于一体。京福、济辽、印青高速在此交汇;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构成了“五横四纵”的交通网络。道路运输运力和运量持续高速增长,交通工具数量大幅增加。9条过境石油和天然气管道。2008年公路里程2712.68公里,是1985的10.3倍。便捷的交通缩短了与外界的距离,半小时飞上天(济南机场)、四小时到北京、四小时到海(青岛)成为现实。
二
改革开放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齐河县一直把改革开放放在首位,各行各业都把改革作为第一要务,展开了体制、人事制度等一系列改革。上世纪80年代,由于对改革开放认识较慢,全县改革开放步伐缓慢。90年代以后,改革遍地开花,步伐明显加快,向纵深发展。基本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县域格局。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范围和规模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为经济快速发展插上了翅膀,民营经济异军突起,成为经济支柱,县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8年,全县生产总值13138万元,比1985增加12833万元,增长42.07倍,年均增长17.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1267元,比1985增加20693元,增长36.05倍,年均增长1.7%;地方财政总收入1.257亿元,比1.985增加1.246亿元,增长1.1.3倍,年均增长23%。一、二、三产业比重由65438+69.83:15.55:14.62调整为13.2:53.8:33;进出口总额654.38+0.634亿元,比654.38+0.985增加654.38+0.665.438+0.3亿元,增长76.8倍,年均增长20.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985年的8400万元增加到78.58亿元,增长92.55倍,年均增长21.8%;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从1985的1000元增加到11060元,增长10.06倍,年均增长11%;农村居民纯收入从1985年的443元增加到5774元,增长了12.03倍,年均增长11.8%。
招商引资取得丰硕成果。5月9日,1988,该县召开第一次对外开放会议,拉开了招商引资的序幕。县委、县政府不断制定优惠政策,建立激励机制,优化环境,招商引资工作越来越好,成果丰硕。那一年,引进了第一家在齐河投资办厂的公司——山东嘉吉有限公司。截至2008年底,已有61家外资企业落户齐河,涉及钢铁、化工、机电、食品、医疗器械等10多个行业。仅2008年,引进和技改项目350个,引进资金达30亿元。引进资金和项目,连续8年保持全市第一。
公园建设有很多亮点。园区既是招商引资的载体和平台,也是创业者展示聪明才智的舞台,更是企业的孵化器。公园的规模逐年扩大。1996年,该县建立投资保护区,规划面积仅1平方公里;1998,更名为县经济技术开发区,面积6.5平方公里;2001年4月更名为德州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面积18平方公里。2002年3月,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开发区,更名为山东省齐河经济开发区,总面积56.5平方公里。项目越做越大,逐渐向节能低碳环保方向发展。截至2008年底,园区共有项目397个,总投资350亿元。亿元以上项目37个,其中6543.8+0亿元以上项目6个。北京郭克集团国际高尔夫娱乐广场项目投资60亿元,山东齐齐发市场项目投资6543.8+0.5亿美元,山东莱钢永丰钢铁有限公司投资33.7亿元。
工业经济发展迅速。按照“重工业、强农业、活商业、兴城市”的指导思想,齐河县一直把发展工业作为工作的重点。工业生产,特别是民营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90年代,县域工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厂长负责制和厂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加强生产经营管理,积极推行承包经营、资产经营、租赁经营、股份制经营等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增强了企业活力,调动了职工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工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65438年至0996年,因经营不善长期陷入困境的齐河板纸厂整体出租给寿光晨鸣纸业集团,成为引进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典范,也成为齐河县工业发展的里程碑。自此,工业经济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1996年,全县工业总产值196亿元,比1995年增长近3倍。21世纪,先后实施了“工业立县”、“方阵带动”的企业发展战略,进一步增强了全县的工业实力。2008年,全县规模以上企业352家,其中销售收入超亿元的有22家,销售收入超6543.8+0亿元的有3家。莱钢永丰钢铁有限公司实现销售收入84.6亿元。9家企业纳税超千万元,莱钢永丰钢铁有限公司、晋能煤气化有限公司、晨鸣纸业集团齐河纸板有限公司分别达到3.5亿元、654.38+6200万元、9600万元。齐河县工业发展形成了制浆造纸、钢铁、医药、食品、化工、机电、煤炭、建材等八大主导产业。2008年,全县工业总产值299.85亿元,比1.985增加297.38亿元,增长1.20倍,年均增长23.2%。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6.5%,实现了由农业大县向工业强县的跨越。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实行以家庭为主导的土地承包经营制度,调动了集体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结构开始向以种植粮棉为主的多种经营发展。农业投入逐年增加,农业产出效益不断提高。20世纪90年代,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合作促进了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1998年实行第二轮土地承包,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1世纪,国家先后取消农业税,实行农业补贴,增加土地使用权流转等支农惠农政策,农民种粮积极性更高,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加快了农业市场化、现代化、产业化的进程。从1985到2008年,农业总产值从3.07亿元增加到4813亿元,增长了14.7倍,年均增长12.7%;农林牧渔业产值比由88.95︰2.25︰8.45︰0.35变为54.93︰4.33︰35.42︰3.04︰2.28;粮食总产量从27.65万吨增加到93.85万吨,增长2.4倍,年均增长5.5%。2004年、2008年两次荣获全国、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棉花生产被农牧渔业部1986定为“全国优质棉生产基地县”,被商务部1987定为“优质商品棉出口基地县”,被1989定为“棉花产销先进县”,被1990定为“全国十大产棉县”。蔬菜总产量由0.71万吨增加到60.55万吨;森林总面积和覆盖率分别由24259.2万平方米和65.438+05.6%增加到46654.38+0.756万平方米和32.73%。65.438+0.986被评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单位”,2006年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县”。肉、蛋、奶产量分别由5900吨、1000吨、010000吨增加到105600吨、20600吨、17600吨。渔业总产量从4万吨增加到9.98万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产业化在促进农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08年,全县已建立合作经济组织446个,农业产业化组织280个,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60%。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进一步加强。从1985到2008年,有效灌溉面积从56422.8万平方米增加到60003万平方米。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1985年,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为194500千瓦,动力机械匹配比例为1︰1.14,每千瓦耕地面积为18200.9平方米。2008年,全县农机总动力为205.39万千瓦,动力机械匹配比例为1︰217。每千瓦耕地373.4平方米。全县综合机械化水平为79.4%。
服务业欣欣向荣。80年代中期,我们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疏通商品流通渠道,调整商业结构,改革国有商业体制,使城乡市场繁荣活跃。90年代,县内商贸发展加快,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流通格局逐渐被打破,个体私营贸易蓬勃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成分成为主力军。进入21世纪,商业经营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仓储物流、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和超市、便利店、专卖店等各类零售行业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2004年,齐河县被列为“全省商贸流通业发展重点培育县”,2005年被确定为“‘万村千乡’全国市场工程”,促进了城乡市场的进一步繁荣。1985年有集市49个,2008年有95个,有专业市场10个,大中型批发零售商业网点528个,便利店等各类小型商业网点遍布城乡。2008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1.6亿元,比1.985增加39.67亿元,年均增长1.5%。全县个体工商户8995户,注册资本21亿元,分别比1.985户增加2038户和2亿元。全县各项贷款余额45.39亿元,比65.438+0.985增加465.438+0.82亿元,增长65.438+0.72倍,年均增长65.438+0.1.29%。存款余额59.93亿元,比1985增加58.63亿元,增长45.1倍,年均增长181%;城乡居民储蓄余额43.34亿元,比1985增加42.59亿元,增长56.8倍,年均增长19.3%。
城乡建设日新月异,县城建设成效显著。1974年,他从“一路半灯一喇叭听全城”的齐河老县城迁到盐城。1995之后,县城两次改头换面,从高墙深院少窄楼,到高楼林立、街道绿化、环境优美的济南“西花园”。县城面积从不足3平方公里扩大到27平方公里;1999之后,三个广场、公园相继建成,成为人们休闲、健身、娱乐的场所。小城镇建设取得重大成就。1995之后,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村镇内建2 ~ 3层楼房,道路硬化、亮化、绿化、美化。2005年,潘店镇被评为全县第一个“省级文明村镇”。到2008年,4个镇被评为“省级文明村镇”。村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多数农民的房子由30年前的土墙草檐房经过三次改建,变成了宽敞明亮、内外装饰精美的砖房;房间也从一张桌子,两把椅子,一个炕,一个柜子,变成了一个现代化的卧室,有沙发,席梦思床,家电齐全。2006年,实施了“三清、四改、五化、六通”工程,农村面貌大为改观。截至2008年底,全县村村通油,街道硬化率80%,供电普及率100%,电话普及率95%,有线电视普及率61%,64%的村用上了自来水。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2003年,县委提出了“三年进入百强县”的目标。根据第九次(2008年)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报告,齐河县排名第268位。虽然是德州百强县,但要进入百强县需要跨越168个县,水涨船高。齐河县要进入百强县还需要不懈的努力。
三
各项社会事业和谐发展。文化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群众文化娱乐活动和文学创作空前活跃。广播电视覆盖全县;文化市场规范繁荣,不断满足不同层次人民的精神需求。每个乡镇都建有乡镇文化站,75%的村有文化大院。2002年竣工的县文化中心在德州首屈一指。以文化馆为龙头、乡镇文化站为枢纽、农村文化大院和文化大户为基础的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社会自发形成的文艺社团,成为城镇活跃文化生活的有效补充。
教育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突出教学中心地位,全面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全县教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氛围。1994年,为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学校减少到623所;幼儿园呈现多元化办园格局。65438年至0996年,全县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65438-0999齐河县被省政府表彰为“实施‘两基’工作先进县”、“素质教育先进县”、“学前教育先进县”。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投资逐年增加。2008年投资22865.6万元,是1985的48.8倍。教师素质明显提高。到2008年底,1049人被评为高级职称,是1986人的26.9倍。教育质量的提高为国家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仅2008年就录取了1252名本科生和2145名专科生。职业教育发展强劲,职业中专被评为“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初中教育、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在全市名列前茅。
科学技术取得了新的突破。全县各级科技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科技人才队伍迅速壮大。从65438到0998,建立了2个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9个县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2008年,全县科技人员14664人;高新技术企业13家,其中省级高新技术企业9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4家。高技术产业总产值45.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6.8%。23年来,组织实施了112科技发展计划和星火计划。全县科技成果82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级科技进步奖10项,市级科技进步奖80项。全县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率达到31%。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卫生机构布局合理,医务人员技能提高。2008年,县乡医疗机构21个,专业技术人员1757人,床位1140张。全县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9人,医院床位1.9张。传染病发病率下降到1.1.05‰,新生儿出生缺陷率下降到1.08‰,47.8万农民参加了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4%。人民健康水平日益提高,平均预期寿命为71岁,比1.985岁高出1岁。1990住着5位百岁老人,2008年11。
体育事业快速发展,体育设施日臻完善,职业体育成绩显著,群众体育活动日益活跃。到2008年,全县共有体育场馆1746个。10%的村建有篮球场等场地,60%的企事业单位建有乒乓球、棋牌室。23年来,县运动员在市级以上重大体育比赛中获得金牌500枚,银牌417枚,铜牌300枚。截至2008年,该县已向国家运动队输送了9名运动员,向省运动队输送了26名运动员,向市运动队输送了529名运动员。
齐河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古代有元镇将军刘福衡;有著名的抗日左;今天,这里有中国著名劳动模范石传祥,世界著名学者王浩,被中央军委授予“舍己救人模范军官”、“2007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孟祥斌,在部队服役的五位将军,北京老舍茶馆创始人尹胜喜,全国知名艺术家、歌唱家,在国际比赛中获得金牌的运动员黄光全、张小平。他们都为祖国的解放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许多人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是最可爱的人。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为齐河增光添彩,是齐河的骄傲和荣耀。
23年来,淇河戴上了年轮和桂冠。16获得全国荣誉称号,51获得全省荣誉称号。英雄的齐河人民正在为早日把齐河建设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示范区、开拓发展的先行区、和谐发展的示范区而努力奋斗。淇河,一颗镶嵌在黄河岸边的璀璨明珠,明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