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如何加强和改进小学德育工作

第一,形成德育主导方向的内容

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必须更新德育内容,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引导学生建立既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精神,又符合我国现代化建设要求,体现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价值观,同时蕴含全球价值观,在德育内容上突出引领方向的基本价值体系,增强对大众传媒、网络等社会不良思潮负面影响的免疫力。首先,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弘扬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立足实践和行动,不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二是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围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集体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诚实、守信、公正、关爱、宽容、尊重、平等、合作、责任等基本价值观。三是突出导向!“21世纪的全球教育主题:学会关心。小学生学会关心的主要是健康、学习、环境、自己以及身边的人和事。通过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可以拓宽学生的伦理视野,培养学生的仁爱精神和责任感。

第二,注重行为和实践是德育学习的基础、目的、内容和方法,也是品德形成的标志。

在道德教育中,道德实践更具有独特的意义。要有意识地创设多层次、多渠道、多功能的实践活动,使课堂理论学习和课外实践活动有机结合,使学生的道德学习和道德实践有机结合。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生活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践行德育。比如参加夏令营,磨练意志;参观历史遗迹,加强爱国主义等。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社区宣传教育,传播先进文化理念,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三,把德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

现代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学生做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因此,学校要明确德育的核心地位,不仅要把德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列入工作计划,而且要注意德育在各个教育环节中的渗透,注意德育与其他教育的关系,对各科教学提出德育要求,注意充分发挥各科教学的德育功能, 并充分挖掘各学科教学中蕴含的丰富德育因素,如严谨的知识体系、科学的世界观、辩证的思维方式等,能给学生一种做人的熏陶。 同时,教师的性格、教学态度、教育方法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此,必须提高全体教职工的素质,增强其德育意识,重视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围。

第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学校德育要从强制灌输教育转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道德,把正面引导作为德育的主要方式,遵循人文素质的形成规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道德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教育。在道德教育中,教师是学生的顾问或伙伴,帮助和促进学生在实践中自主学习和成长,从而自主建构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从策划到组织,一切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参谋,培养学生的多元活动能力。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方式,两地认识和分析问题,以批判的精神对待大量的流通信息。

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甚至避免网络的负面影响。

为了减少网络的负面影响,除了以上措施外,还应该做好以下工作:培养学生面对网络明辨是非,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下,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引导学生自律,遵守应有的道德规范,不断提高网络责任意识,积极自觉抵制不良网络行为。此外,面对虚拟世界,需要给予学生现实的指导,增加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交流,引导学生走出自我,融入集体活动,在现实生活中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加强网络管理,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加强网络文明行为规范;强化舆论对网络道德的评价功能,利用校园网优势及时谴责网络信息传播中的不道德现象,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提高教师素质,充分发挥教师的正确导向作用。教师要在学习和掌握正确的教育思想和科学的教育方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相应的网络知识和技术,了解学生在网络活动中的需求和兴趣,通过自身的参与来影响和引导学生的网络活动。

六、拓宽德育渠道和手段。

首先,学校建立专门的网站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占领思想教育阵地,通过学习、交友、心理咨询等学生感兴趣的形式吸引学生。

其次,学校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加强对学生上网的教育和引导,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综合德育优势。

最后,相关部门要用立法手段净化网络空间,营造良好的学校德育环境。加强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关系虽然学校德育具有计划性、系统性、组织性强的优势,但也因为过于规范而压抑了孩子的天性。因此,必须改变以学校为中心的封闭式德育模式,注重利用学校外部德育资源,加强与家庭、社区的联系,构建以学校为主体、学校与家庭、社区相结合的德育网络,充分发挥家庭教育感染力强、针对性强等优势。同时,也要充分发挥社会(媒体)教育的传导性强、影响力大、感染力强等优势,将学校德育与家庭、社区教育、德育基地教育的影响结合起来,延伸和补充学校德育的内容,拓展德育的时空,发挥全方位、立体化、综合化的教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