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能代替老师吗?
在未来,人工智能当然会拥有遍布全球的知识,但它取代不了老师,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以上,我们确实提出了人工智能具有提高效率、促进个性化教学、激发学生好奇心的优势,但要明白,这些优势不足以成为它取代教师的可能性,原因有三:
第一,人工智能再“聪明”也是机器人。
机器人在工作中缺乏灵活性和主观性,不具备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最大的特点就是死板。
在2020人工智能与教育大数据大会上,多位教育领域的专家表示,“主观题,尤其是作文,不能简单地用人工智能来评判,用一套数字化的‘标准’来衡量作文的水平也不可取。”作文中包含的情感、思想、隐喻,仅凭目前的人工智能很难判断其水平。"
随着人工智能过于客观的机器特性,一些专家认为它永远无法取代传统教师。
图片来源:海数据实验室设计团队
第二,人工智能不知道什么是创新。
人工智能在重复性工作中蓬勃发展,但在教育等创新性和创造性工作中仍处于初级阶段。
比如清华大学唐杰教授研发的人工智能助手,网龙华渔研发的未来教师机器人……这些只能做回答学生问题、监考、收集整理资料等重复性工作,却做不了开发学生思维等创造性工作。
人只是把机器的高效率和人的智慧有效地结合起来。机器的背后,还是要模仿人类的行为,建立基于人类智慧的各种模型。没有人类的参考模型,机器无法进行自主创新。
所以现阶段还是“弱人工智能教育”,还没有完全取代老师的能力。
图片来源:海数据实验室设计团队
第三,人工智能还停留在“教”的层面
教育强调“教”与“育”的结合。“教”是知识和技术的传递,“教”是品德的培养。
人工智能或许能“教”得好,但很难完成“教育”。各种学习软件学习工具,或许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但无法教会学生如何拓展思维的边界,更谈不上论证做人的道理。
本质上,没有深入的教育,这是它无法取代老师的根本原因。
图片来源:海数据实验室设计团队
03传统教师
如何应对人工智能的挑战?
长期以来,传统的课堂教学是由教师运用一定的技术,采用相对固定的模式,向全班学生传授相对固定的知识。如今,为了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传统教师应该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
图片来源:海数据实验室设计团队
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正确认识人工智能。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不会因为教师的抵制而停止。不能适应人工智能的老师,终究是时代的弃儿。只有懂得并掌握技术,打破原有角色束缚,具备人机协同教学理念的教师,才能把握住铁饭碗。
同时,要感知社会变化,改变专业发展方向,把重心从传授知识转移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上来,从注重教学转移到教书育人的统一上来。
最后,要明白教育的本质是育人,人工智能怎么发展都不会改变这个本质,而教育的主体是教师,人工智能怎么发展都只能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工具。只有老师充分利用,才不会担心被机器挤出工作。
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无可替代的。在教育教学中,任何一堂精彩的课都不是事先设计好的,而是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人类的学习最早是通过模仿我们族群进行的。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学习最重要的基石。
其次,人是群居动物,学生社交能力的培养也离不开老师。想象一下,我们每个人每天面对冰冷的手机或者电脑学习。长此以往,我们会不会有社交障碍?视力会受损吗?人工智能最突出的是计算能力,但不具备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第三,人工智能做不到对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当面对一个独特的个体时,人工智能很难实现个性化教育。而我们的老师可以通过亲身经历和人类特有的适应能力给学生最大的支持和教育。
第四,人工智能不能代替教师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和教育。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技术手段重现各种知识,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是无法复制的。也许教师在教授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借助人工智能变得更有效率,但教师也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灵,塑造孩子崇高的品德,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这些方面的训练是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
在未来的学校教育中,人工智能将更加广泛地应用于我们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但人工智能并不能完全取代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人工智能的普及,未来的教育趋势也将发生变化。
教师的作用远远不止传授知识。老师需要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关注他们的特点和需求,所以需要有很高的人际交往能力。教师需要能够与学生建立密切的联系,了解他们的学习进度、学习困难和需求,并针对不同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
其次,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能力。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对学生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激发。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这个过程需要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知识积累,以及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和理解。
综上所述,虽然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有一定的应用,但是教师在人际交往能力、个性化教育、创新激发方面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所以教师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而是需要和人工智能一起推动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