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苏教版三年级解题策略
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解题策略,江苏教育出版社初三上册,71-73页。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初步学会从条件出发思考、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
2.使学生在不断反思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题策略的价值,发展分析、归纳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题经验,增强解题策略意识,获得解题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展板、贴纸。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有九个孩子想要过河。河边只有一艘船。船上没有船夫。船上一次只能坐五个人。要让九个人全部过河,船要运多少次?
你能想出一个帮助他们过河的好方法吗?
一,进入新课
刚才同学们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解决了生活问题。其实解数学题也是需要策略的。今天展示题目,我们来学习一下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学习指导与探索
理解问题的含义
1,出示条件:“小猴子帮妈妈摘桃子,第一天摘了30个,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了5个。”
从题目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数学上,已知信息叫做条件,有了这两个条件,就可以提问了。给我看看问题:第三天你挑了几个?
学生口头回答。
指出:老师只是设了一个陷阱。根据这两个条件,只能查到第二天摘了什么,而不能查到第三天摘了多少!
2.如果我改变其中一个条件,显示修改后的条件“比前一天多挑5个”,现在能忘记吗?
看来这个条件挺神奇的?让我们来看看。比前一天多挑5个,什么意思?
默认1: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挑5,第三天比第二天多挑5...
学生看,这个条件看起来简单,他却能从中发现那么多隐含的条件,并有条不紊的表达出来。厉害!谁能像他一样说话有条不紊?
通过点名,结合多媒体演示:第二天,比第一天多五个...第五天,比第四天多五个。
追问:能不能继续?给我看看:第六天比第五天多...我们能继续吗?条件太多了,这么多条件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我们一起来说说多媒体改造,所有的内容都会整合成“比前一天多挑5个”。
过渡:学生真的思考。这句话可以换个角度思考吗?
介绍和陈述:+5第一天=第二天。演示课件时你能理解他的意思吗?老师明白他在逆向思考。比前一天多摘五个是后一天。你明白吗?谁能继续?结合答案,显示+5第二天摘=第三天摘...
这么多条件其实是同一个意思。所有条件都隐藏起来,转化为“前一天挑的+5=后一天挑的”。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默认2:
谁也说不准。以后的每一天都可以是第二天吗?如果是第二天,那就比第一天多挑五个。把手指贴在板上,也就是说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挑5个。未来的每一天都可以是第三天吗如果是第三天,那么——第三天,比第二天多挑五块板。
默认3:
学生回答30+5。
30是哪一天被选中的?你要五个干什么?也就是说第一天挑的+5等于第二天。你展示课件的时候能明白他的意思吗?
……
过渡:学生真的思考。留在大屏幕上:比前一天多挑五个还能从不同角度思考这句话吗?默认1过渡前
总结:一个看似简单的条件,供大家去挖掘,却发现了这么多连续的隐含条件,这就是数学的魅力。
第二,分析数量关系
这么多条件,能解决我们的问题吗?你打算怎么回答?先思考,再和同桌说。
三列计算
1,有什么办法吗?把你的想法写在练习本上。
1学生自己练习。
2沟通:
展示1的公式:说说你的想法。
结合学生的介绍,计算出相机板书的公式。35是什么意思?这五个呢?你想要什么?你看,第一步的结果,作为第二步的条件,帮助我们解决下一个问题。数学就是这样,在已知和未知之间不断变化。问题解决了吗?一起回答吧。
展示2展示形式:你能理解这位同学的方法吗?谁来告诉我。这位学生说,他列了一个清单,依次写下每天的挑数。这个方法怎么样?
2.给我看看问题:第五天你挑了几个?
1的要求:不讨论,自主解决。先想想怎么做,想好了吗?拿出作业纸,第一道题,可以填表也可以列表计算,时间是1分钟,开始。
学生完成计算,老师巡视。
3展示交流。
秀1:一起看大屏。他选择填写表格。看一看。正确吗?
证据2:他连续回答。第五天我挑了50个,对吧?第四天你用哪两个条件来考验你并提出要求?根据你第三天摘的,可以算出你第四天摘的。用你在第四天挑选的,你可以计算...
展品三:展示方式:5×4=20,20+30=50。
一个同学这样做了。这是正确的吗?5×4是怎么计算的?
你觉得假设老师这么做有道理吗?5×4是怎么计算的?
第五天比第一天多20对吧?你怎么想呢?
第一天没看,之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一个五。第五天,比第一天多了几个五。那是20。知道这多出来的20,加上第一天的,就算是第五天挑的。方法怎么样?不错吧。
第四,反思总结
1,归纳法。
刚才我们想到了三种方法,并用多媒体展示了三种方法。他们两个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你找到他们了吗?他们是怎么计算的?
总结:都是从第一天采摘的条件想到的,第二天比第一天采摘多,第二天就采摘。如果有第二天,可以根据这个条件算出第三天挑的是什么。这样,你就可以依次算出第四天和第五天了。同学们,从这样的条件去思考,一步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决问题的策略。显示箭头。
我们来看第三种方法。根据这些条件,发现第五天比第一天多挑了四个五,然后加上第一天就解决问题了。这种方法虽然思路不同,但也是源于条件的策略。
2.回首往事。
同学们,我们一起解决了一个复杂的问题。我们来回顾一下解题的过程。有哪些步骤?
①健康:要从条件出发思考。
师:对,从条件出发思考,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先确定什么算,再根据相应的条件确定什么算。这一步叫做——分析数量关系。
②健康:我知道我可以填表,也可以做专栏。
老师:嗯,这一步是计算答题卡。回答问题的时候有很多方式,比如填表或者列举。
③预设1:生:先找到条件再解决问题。
师:既要找条件,也要找问题。对于更复杂的条件,还要搞清楚每个条件的含义。这一步是理解问题的意思,这是其他步骤的基础。
预设二:健康:发现条件和问题。
师:对,首先要搞清楚条件和问题。对于更复杂的条件,我们还必须找出每个条件的含义。这一步是理解问题的意思,这是其他步骤的基础。
前提三:学生想不出来看题。老师:没有?我一直觉得有一步也很重要,就是理解问题的意思并表现出来。你知道理解题意是什么意思吗是的,就是看清楚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对于更复杂的条件,理解每个条件的意思。这一步是其他步骤的基础,千万别忘了。
总结:要解决好一道数学题,至少要有三个步骤: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计算求解。
第三,指导应用,增强理解
看来同学们真的收获很大。尤其是掌握从条件出发记忆的策略是一项新技能。想用这个技能?好吧,试试看。
《想做就做》第1题。
1, 1.
1展示第一张图。这是一种平衡。你看到了什么条件?还有别的吗?那就是——展示:4个苹果重400克。
不容易。我发现有两个条件。我能要求什么?你能回答吗?
展示第二张图,仔细看。你看到了什么条件?那么根据这两个条件,能发现什么呢?
3展示两张图刚才,我们先根据四个400克的苹果的重量,求出每个苹果平均重多少克。根据橙子比苹果重20克,计算出橙子的质量。这种解题策略也是基于条件的。
2、第二个小问题。提出题目有三个条件。可以根据这些条件提问吗?
1学生提问,摄像头显示。
你觉得哪个问题最简单?根据哪两个条件求解?怎么算?给我看看公式,得出笔数。现在我们可以得到圆珠笔的数量。怎么算?
我知道圆珠笔的数量,这个难题也能解决。谁会来?
第二,完成第二题“想一想,做一做”。
老师1拿出一个球,师生互动,多次感受球的下落和弹跳。
2出示问题,了解条件。“一个球从16米的高度下落,如果每次反弹的高度总是其下落高度的一半。”
有两个条件,你觉得哪个更复杂?学生说出来后,多媒体会在下面划线。
每次反弹的高度总是其下落高度的一半。
学生口头回答。
结合图片:如果这里是16米,那么第一次反弹的高度在哪里?谁来点?
第二次反弹的高度在哪里?
3给我看题:第三遍……:理解题意,能不能分析数量关系,自己解题?拿出作业纸,完成第二题。
沟通汇报。第一次反弹第二次呢?
反思:第三次弹跳的高度是多少?如果没有前两个结果,可以直接得到第三个结果吗?那么有了第三次的结果,就可以进一步推断第四次弹跳的高度。数学就是这样,一圈一圈的。
第四,独立实践,启迪和提高
1,完成“想做”问题3。
1名读。
这个题目有人会做吗?
3展示圆圈。一个圆圈表示1个孩子,那么18个圆圈表示...?请根据题目要求找出芳芳和冰冰的位置,然后回答。
谁来举报?芳芳和冰冰之间有多少人?
生:这是芳芳的立场?
追问:你怎么看?芳芳的位置在哪里?你确定了什么条件?士兵在哪里?
考虑到条件,我们顺利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你觉得画画对解决这个问题有帮助吗?
指出:有时候问题很难理解,那么画图就变得容易理解了。
2.扩展和延伸
过渡:学生很棒。老师想送你一份礼物。你想要吗?谁先解决我的问题,我就把这个礼物送给谁。你准备好了吗?我有一个问题。走吧。
展示:妈妈买了3箱苹果,每箱5斤;买了4箱梨,比苹果多40多斤。你买了几箱梨和苹果?
组织交流。
追问:条件那么多,为什么只用两个条件?
指出不一定要从条件上想问题,有时想问题也很快,要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动词 (verb的缩写)全班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解题策略。你得到什么了吗?
黑板设计:
剥夺
第一天就挑了30个。
解决问题的关键部分在第二天被选了五次,第三天五次,第四天五次,第五天比第四天多五次...第三天你摘了几个?第五天摘了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