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专业如何开展有效的小学科学课程教学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应当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像科学家一样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在小学阶段,学生开展的科学学习活动大多属于接受性探究活动。作为一名科学教师,重要的是要学会选择足够的、适当的、具有思考价值的观察和实验研究活动。特别是在高三活动中,要利用结构材料引导学生有目的地理解科学概念和规律,加强思维训练,注意挖掘科学问题中的隐藏条件,训练学生全面、严谨地分析问题,促进学生科学逻辑思维的形成。没有思考的探究不是真正的探究;没有思维发展的课堂不是真正的科学课堂。“让思考成为一种习惯”应该是所有理科教师的追求。然而,当科学课改变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自然”课,采用以探究等活动为主的教材结构时,我们往往将科学课局限于学生的动手课和实验课,忽视了对科学课本质的全面把握。学生停留在原有的知识水平。只经历了一个动手的过程,没有严谨性和现实性,教学无法深入,影响思维活动。于是,出现了看似热闹的场面,学生们却收获甚微。出现了活动过多,思考不足等诸多问题。

1的探究过程要体现科学的思维和研究方法,讲究逻辑性。

当人们深入认识和研究自然时,一定不能违背它原有的规律。科学是尊重事实的活动,让学生知道获取客观事实是科学的核心。获得客观事实和正确结论的前提是,获得客观事实的过程要科学,推导要符合逻辑。具体来说,问题的假设要指向逻辑。探索应该从问题和猜测开始,这些问题和猜测不是异想天开或异想天开,而是基于通常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

其次,探究方案的设计要体现逻辑性。简单的实验不能简单的做。在一杯水能溶解多少盐的课程中,设计一个可行的方案是这节课的重点。如何让学生的方案体现实验的真实性?在讨论实验方案时,我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如何确定杯子里的盐已经溶解?怎么才能确定盐不能溶解?碗里盐太多怎么办?用什么来炒榆树?搅拌的时候可以溅水吗?我的询问让孩子们知道该做什么,怎么做,怎么高效的做。通过一系列的讨论和交流,学生们使他们的计划更加完善和科学。12组的方案都注意到,每一勺都要在前一勺盐之后溶解。每一勺的盐量要一样,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有效指导实验。

培养学生在获取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时实事求是的态度。

课程标准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提出了“科学学习中关注事实”的课程目标。然而,由于各种因素,我们的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多种“说谎”行为。比如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记录实验数据时,总有一些分组记录的数据是不真实的。有些是借用别人的数据,有些甚至是杜撰的。又如,有的同学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把获得的证据和结论弄得牵强附会。这与长期以来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格格不入,会影响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正确的思维和处事方式。我们的科学课堂应该充满实事求是、诚实守信的氛围。科学理性思维的培养要体现实事求是的作风。

我记得听过一堂科学课。在对比实验中,学生们在探究黑色塑料管和白色塑料管在阳光下哪个受热更快。在12组中,无论是11组,都发现黑色塑料管的温度上升很快,而白色塑料管的温度上升很慢。但是有一组发现他们的都掉了,白的比黑的掉的快。通过和其他组的交流,我很快发现我的体温数据很不一样。然而,他们没有隐瞒事实,也没有屈服。他们勇敢地说出了自己的发现。这时全班一片哗然,很多团体指责。但是,事实就是事实,他们还是坚持了自己的意见。这时,全班同学都在等待老师们的意见。老师们没有指责他们,而是强烈赞扬他们能够实事求是地讲述自己的发现。并充分肯定,和全班同学一起分析原因。原来这群人在实验前手里拿着温度计头,温度计还没放进试管就已经升起来了,所以现象才刚刚出现。最后,让他们重新实验,让他们体验成功的乐趣,让学生明白说真话的重要性。体验科学的严谨。在科学课上,当学生因为自己的错误或者实验过程中的发现与自己的经验不一致甚至矛盾而遗漏数据时,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说实话。还要善于引导学生获取客观可靠的数据和资料,帮助他们区分事实和概念。什么是无关的事实,什么是有用的证据?只有这样,才能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思维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