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小学生数学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如果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使用一定的策略,并仔细研究作业的形式,不仅学生可以高质量地完成作业,而且学生可以在作业的过程中获得一些乐趣。

1,作业布置的策略

①分层作业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由于先天禀赋和后天因素的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不同的。一般学生五六分钟就能完成同样的作业,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却要拖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因此,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一个成功的体验,教师必须采取“作业分层”的策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那套作业,采摘自己的“果实”。学生的作业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a组:基础题:侧重于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一般适合“学困生”;

B组:综合拓展题,旨在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一般适合中学生。

C组:聪明题,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一般适合尖子生。

因为分层作业的难度合适,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自己的作业不再有困难。即使有困难,努力(独立思考或请教同学)也能很快完成,学生可以“一跳摘果”,这无疑会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这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向更高的层次挑战。

②明确要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学生忘记“做什么作业”或者“作业的要求很模糊”,从而没有完成作业的情况。为了提高作业的质量,教师应该通过作业直接告诉学生想学什么,诱导学生的学习动机。

2、作业的形式

根据小学数学的特点,作业一般分为巩固作业、预备作业、合作作业、实践作业和阅读作业。

①巩固作业。所谓巩固作业,就是根据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掌握基础知识的实际情况,在课后需要进一步巩固的练习。课本上的大部分习题都可以作为巩固作业的内容。这种作业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和掌握各种技能,巩固对概念的理解,使作业的主要内容。

②预习作业。这是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对新知识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技巧、思维方法进行复习巩固的作业。比如,在学习两步计算应用题之前,可以设计两个连续题的简单应用题;分数除法教学前,可以设计一些整数除法和商不变性的练习。预习作业在学习新知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学生能认真正确的回答,吸收新知识也就顺理成章了。从知识正迁移的理论分析,设计预习作业是为了充分发挥知识的正迁移作用。这样既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又降低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难度,可以事半功倍。

③合作作业。现代教学最显著的特征是“立体化”和“小组讨论”,即针对具体教学问题的合作学习(如讨论)保证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与教材之间的多渠道信息交流。然而,由于我国班级人数众多,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学生之间的交流不够顺畅。所以要注意设计合作作业来弥补这个缺陷。

住在附近的同学讨论解决合作作业时,讨论的结果可以在第二天的数学课上由同组的一个同学向全班汇报(或者由本组的同学轮流汇报)。通过这样的作业练习,既能解决问题,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还能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④实践作业。就是让学生操作,实验,巩固所学知识,理清概念,探索新知。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给他们提供充分的机会从事教学活动。帮助他们在资金查询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比如,教完《实测》后,可以安排学生课后在野外行走、目测。学习“百分比”后,学生可以在家长的带领下参观饲料厂,考察各种饲料的配比方法,学习“统计图表”,让学生了解家庭用电、用水的数据...学生可以在一次次的实际应用中将所学的书本知识与生产生活有效结合。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到了数学知识的使用价值和社会价值,于是以正确的态度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针对作业的现状,在作业的设计上,要少布置一些已经抄袭、机械做的短期作业,多设计一些需要学生主动探索、收集、整理、获取信息,并综合运用这些进行创新的开放性长期作业。比如让学生当作家和编辑,艺术家出版手抄报,让学生充当小记者采访名人,或者人们可以组成学生团队开展社团活动,学习写调查报告...在这方面,国外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

⑤阅读作业。这是一种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获取知识的作业形式。如“幻方问题”、“高斯和问题”、“中国的余数定理”等都是学生在课本上想知道却碰不到的新鲜内容。向学生介绍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情况,讲述陈景润勇攀数学高峰的故事。数学作业的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来确定。关于作业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但研究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提高作业的质量,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让作业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尽可能多的给学生创造时间从事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天性,锻炼他们的能力,让孩子有足够的机会观察和参与成人的生活,学会与成人交流。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在谈到家庭作业时说:“学生在做作业时必须给予休息时间,休息时间应该这样配置,即当作业完成,学生会感到极大疲劳时,休息时间应该比作业开始的时间长,休息次数应该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