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入园前要做哪些准备?
主要是心理准备。孩子经验不足,无法预测离开家到一个新的环境会是什么样子,所以不会提前感到任何心理不适。不会引起不良情绪。但是,父母不一样。经验告诉父母,家里现有的生活条件是安全可靠的。突然把孩子交给陌生人,生活在陌生的环境,孩子肯定受不了。这些担忧让父母感到不安全和焦虑,这些情绪会直接传染给其他家庭成员和孩子。所以孩子入园前的心理准备主要是家长的心理准备。孩子的心理准备孩子的思维模式是视觉化的。对于从未见过的事物,他在体验的过程中没有相关的体验和心理感受,无法在大脑中提前想象未来的场景并产生特定的情绪。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也是如此。所以孩子在对幼儿园有印象之前,不会有提前离开的恐惧。成年人不一样。他们有丰富的经验。大人在给孩子做入园前的心理准备时,往往会把自己的经历和心理感受当成孩子的心理感受,从而把自己的情绪传递给孩子。比如我妈小时候和妈妈分开的心理经历,就深深印在我脑海里。虽然痛苦的感觉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被遗忘,但却藏在心里,成为一种潜意识。当孩子要和妈妈分开,去一个新的环境的时候,那种潜意识就会浮上来,让妈妈重新体验那种痛苦。这时候妈妈就会把这种感觉当成孩子看待,以为自己上了幼儿园,孩子也会和自己一样难受和焦虑,于是就尽量用激动和夸张的语言安抚孩子。但是,孩子此时并没有对幼儿园感到担心,而是因为妈妈的暗示而担心。我们的父母应该这样做:通过语言描述解决孩子内心的焦虑。父母讲这些事,就像讲童话一样。最好是用很好的幽默感讲给他们听,逗他们笑,这样孩子就会要求父母一遍又一遍地讲给他们听。讲了几遍后,家长可以拿出幼儿园的图片或宣传册,指着上面的图片给孩子讲幼儿园的故事。这样,孩子就会通过语言对幼儿园的生活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并把自己的生活经历整理成妈妈讲的故事,在心里对幼儿园有一个基本的印象,对“幼儿园”这个词有了一定的认识,对老师和孩子不再是完全陌生的。这时,家长和孩子分享了很多关于幼儿园的故事,也激发了孩子对幼儿园的关注。接下来,妈妈们可以用过家家的形式和孩子一起体验。妈妈可以扮演老师的角色,让孩子扮演孩子的角色,从早上入园开始,到放学回家,把幼儿园可能发生的事情编成过家家的程序。我已经玩过几次了。等孩子熟悉了幼儿园的过家家程序后,让孩子扮演老师,妈妈扮演孩子。在游戏中,孩子们亲身体验了幼儿园的程序,并假装是幼儿园的孩子或老师。这个时候孩子已经对幼儿园有了向往,然后就可以带孩子去实地参观了。尽量选择不同时间段参观幼儿园生活,让孩子把和妈妈一起玩游戏的经历和真实的幼儿园生活联系起来,进一步加深对幼儿园的了解,消除陌生感。切记不要只用滑梯、蹦床等运动器材吸引孩子,让孩子误以为幼儿园是游乐场。结果入园后,孩子们发现幼儿园玩完了还不能回家,很失望。入园前,需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做好以上准备。相信孩子入园后不会感到太害怕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