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问题行为如何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素质教育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但在我国传统教育中却长期被忽视。因此,充分认识心理素质培养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及时有效地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教育者和社会的紧迫任务。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快速发育时期。让他们健康成长不仅意味着身体健康。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心理和社会的良好状态或安全感。”我们知道心理健康对一个健康的人有多重要,尤其是处于黄金发展期的小学生。如果他们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矛盾、困惑、挣扎没有得到很好的调节,就会出现这样的心理偏差和问题。我国家庭中的大多数儿童青少年都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威胁着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中国心理健康专家早就呼吁:为了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必须从预防儿童心理障碍入手,培养儿童良好的心理状态和适应能力,培养儿童健全的人格。我国小学生学习心理、交往和情感的基本状况是好的,但部分学生存在学习动机扭曲、成就需要低、冷漠孤立、情感封锁等问题。(a)扭曲的学习习惯、兴趣、学习动机和低成就需求;不健康的情绪;不合群、情感交流受阻;(二)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小学生的心理状况令人担忧,存在的心理问题也因年而异。进一步的研究分析表明,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内因和外因,造成这些情况的主要因素有:(8)。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教育会影响孩子长大后的成长。有的家长给孩子施加压力,有时甚至会出现辱骂、打人的情况,以至于家里的孩子心理问题比正常家庭多。父母教养方式可分为四种:武断型、放任型、权威型和民主型。这四种父母教养方式对学生的人格和心理健康有不同的影响。独断的方式往往使孩子产生不良情绪,有退缩和不信任人的性格缺陷;放任型教养方式培养出来的孩子,有放任的色彩,没有乐趣,悲观失望,低触,人格不成熟,达不到同龄人的正常发展水平;权威型的教养方式使孩子获得足够的自我安全感、自立感、探索精神和满足感,民主型的教养方式使孩子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人格意识,善于与人沟通和取悦他人。父母期望父母的要求和期望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是现代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由于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知识的快速更新,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被历史淘汰,不被社会抛弃,于是想尽办法施加压力,使幼小的心灵承受了过重的负担,导致心理健康出现危机。如果不及时发现,这种危机会在一定程度上爆发,比如逃学、自杀、自闭等等。3.在众多的家庭因素中,父母关系的不和谐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负面影响。首先,他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如果他的父母大惊小怪,孩子会长期处于恐惧中,同时会受到同学的攻击和欺负,会让孩子的心灵受到更大的创伤。长时间处于这样的环境中,也会导致他们对生活和学习失去兴趣,往往会产生不良情绪,容易产生抵触情绪。有时候会怨恨父母,严重的时候会离家出走。2.父母的榜样家庭成员的言行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父母自身的不良行为和思想素质对孩子有严重的伤害。孩子的特点之一就是爱模仿。因为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强,又信任父母,会接受父母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导致孩子从小就养成不良习惯,长大后更容易走上不良道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学校因素。教师素质:教学方法不当或学校管理不当也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一些老师对他们的学生缺乏爱和耐心。在学生因为各种原因造成成绩不好的情况下,老师不给予关心和考虑,反而讽刺和挖苦学生,让学生更加害怕和厌烦学习。有的老师自身心理健康也不合格。培养身心健康的高素质学生,关键在教师。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通过教学过程影响学生,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学生。俗话说:“有学校如校长;有多少老师就有多少学生。”学校环境调查表明,人际关系已成为学生心理障碍的首要问题。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学生的情绪有重要影响。一个人际关系好的学生,在生活中能得到更多的支持,有利于保持平静快乐的心态。而人际关系紧张的同学,在群体中无法愉快的学习生活,遇到困难也很无助。他们往往对生活失去信心,自卑,不利于心理健康。学校里除了学生和学生的关系,还有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人生也是很有影响的。学校环境是指学校的卫生,学校的位置,学校的设施。这些因素虽然对学生影响不大,但也不可忽视。更重要的环境是班里的心理环境。没有相互理解,学生就是自私的,没有友好、快乐、和谐、尊重、信任的心理环境,就不会有好的健康的学生。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因素。社会环境这里的社会环境是指一定社会的文化背景、社会意识形态和人们习惯的行为规范。对小学生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有形和无形的信息传播,看得见,听得见,摸得着。比如报纸、电视和广告。这些影响潜移默化,影响深远。社会氛围对于小学生来说,社会氛围会对他们产生较大的影响。因为小学生自身心智不成熟,判断能力差,对好坏的选择能力弱,所以在社会工作中要有良好的氛围,避免学生有机会学坏。当然,良好的社会氛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第三,基于现状,学校和家庭采取的对策基于现状。学校采取的对策是:1。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指出:“德育是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的教育。”心理健康,从狭义上讲,就是心理健康教育。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规律,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维护个体心理健康,培养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接下来就是如何实施了。首先要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是什么?就是让每一个学生不仅身体健康,心理也健康。即使不能学业有成,多才多艺,他也希望每个学生都能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量力而行,尽职尽责。换句话说,目标是让每个人在原有水平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益的健康人。有了这个目标,你需要内容来实现。根据上述调查,少数现代小学生厌学、焦虑、人际关系紧张、学习不积极。学校也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来确定课程内容。这些内容最好以小组教育即班级授课为基础,并配有相应的教材。同时辅以个别教学,因为有些学生可能会有很多特殊的实际问题,所以可以通过谈心、行为引导、强化等方式达到训练的目的。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加强学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有两个关键条件。一个是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高度重视,一个是教师的专业水平。因此,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视。作为一名辅导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老师,他应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不仅是这些心理辅导老师,其余的班级其实也很重要。因为实际上和学生接触比较多的是他们的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转学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学校的每一个老师都要有一个健康积极的心态,因为老师的表率作用要做好,防止学生学习。有这么好的环境,也能促进学生朝着更健康的方向成长。但不可忽视的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教师的压力前所未有。在这种情况下,不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他们可以释放内心的苦闷,避免身体的压抑、焦虑、神经衰弱、高血压和严重的心理疲劳。因此,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必须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说,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比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重要。有了健康的老师,我们更有能力培养健康的学生,这一点不容忽视。当今社会,小学生的压力越来越大,社会快速发展,知识爆炸,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小学生幼小的心灵得不到保护,在这些沉重的压力下很容易出现,现在也很普遍,比如厌学、自卑自闭、依赖等等。我们学校应该很早就开始建设,同时与社会和家长形成统一战线,为培养健康的“未来”而努力。基于目前的情况,家庭应该做的是加强父母的自身修养,这是一个教育因素。对孩子影响很大。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高素质的父母会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低质量会产生负面影响。中国有句话:“老子偷瓜果,儿子杀人放火。”也就是说,父母的小过错,可以让儿子陷入大罪。父母自身素质不高,这不是小事。所以有人说,“孙贤上课前已经上课了”,“打铁还需自身硬”这是告诫家长要特别注意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那么如何做一个有教养的家长呢?有两点,第一是知识。这些知识包括儿童和青少年的生理知识、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知识、教育学知识、各种文化和科学知识以及社会科索沃知识。早在一百年前,英国思想家、教育家斯潘塞就说过,父母缺乏抚养教育孩子的知识和能力,“在孩子的自我、道德和智慧的培养上存在很多问题”他把人们学习和掌握教育子女的知识和能力,看作是“每个男人和女人的教育中的最后一科。”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甚至主张:“我们应该在中学就给未来的爸爸妈妈们教育知识。”没有学习过教育学基础知识的青年公民,不应该有组建家庭的权利。“70多年前,鲁迅先生就倡导建立‘父亲模范学校’,向家长传授教育孩子的科学知识。教育儿童的科学知识对他们的教育实践具有指导意义。作为家长,一定要掌握,但知识不等于能力。解决家庭教育中的各种现实问题,养育孩子,也要有教育孩子的能力。教育孩子的能力包括三点:①理解孩子的能力。要真正全面地了解儿童,必须做到:注意观察儿童的言行,洞察儿童的思想和情绪;父母要主动亲近孩子;我们应该创造轻松的家庭生活氛围,用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父母应该对孩子严格,但严格不等于严厉粗暴。家庭生活的宽松氛围还包括不要对任何事情都特别苛刻,不给孩子一定的自由权利;全面地看待孩子,不带偏见或成见;要正确对待,认真倾听他人反映的情况。②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有很强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家长首先要充分了解和掌握相关情况;其次,要坚持唯物辩证的观点,从实际生活中克服主观主义。③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父母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家长要在教育孩子的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使孩子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3.义务意识增强父母抚养教育子女的义务既是政治法律义务,也是伦理道德义务,具有双重意义。有的家长说我们工作忙,任务重,没时间教育孩子;但是,时间是可以挤出来的,教育孩子的机会总是有的。关键是我们有没有强烈的义务感和责任感去教育孩子。再说,能不能教育好孩子,不取决于时间,主要取决于能不能科学高效地教育孩子。有些家长,孩子能不能成才,就靠他们了。当我们年老退休时,我们有养老金,我们不打算依靠他们。我们学什么就是什么,只要不犯法。这种想法是不可接受的,我们必须明白,这种义务不是建立在获取某种利益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或多或少牺牲自己的利益的基础上。无论你将来能否得到孩子的好处,无论你是否打算依靠孩子,你都必须无条件地承担起培养教育孩子的义务。有的父母夫妻关系不好,离婚,不顾子女的生活和教育。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总之,我们必须清楚,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对思想道德的形成起着很大的作用,甚至可以说起到了“塑造”的作用。它的作用是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