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鸣的成长经历。
在张一鸣的童年,父母相互谈论的话题是他们的朋友在国外做出了某种技术,做出了某种产品。这个小家庭中萌发的创新浪潮是否影响了张一鸣在60年代+0980年代以后的人生道路,我们很难判断,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父母的散漫和家庭对商业的早期接触,让他在很小的时候就接触到了商业世界和创新之间的某种联系。
在大家眼里,一个极客的童年应该是一个成为科学家的早期志向,但张一鸣再一次颠覆了大家对极客的想象。他说:“我在大学的时候就想做一些有价值的东西,比如做一个芯片,这是一个很具体的东西,或者在医学上有所突破。”科学家的梦想在小学的想法早就不存在了。"
在中学,他的化学成绩总是很好。他对化学实验课不感兴趣。实验课上,拿着酒壶,倒试管这些繁琐的程序让他觉得琐碎又危险。
现在谁也说不清讨厌操纵酒精灯和化学坩埚的张一鸣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第一次规划自己的人生,但他开始隐约感知到,自己喜欢的是有体验感和参与感的东西,可以很快见效。他说:“你的行为,你的产出,必须迅速看到变化。而电脑是最快的。”大学的时候他报考了微电子专业,后来转专业到了软件工程。
这种不愿意做套路和重复的事情,在他以后的创业中也一再出现。大学毕业后,他曾短暂进入微软,但之后他觉得大公司没有明确而强烈的目标,每天都在做一些远离用户的基础开发,于是他很快选择了离开。
大学毕业后,张一鸣曾经详细分析过网络信息传播的各个部分和角度,发现信息的组织和分布有最大的空间。
在酷讯工作时,有一件事让张一鸣感触很深。酷讯在做垂直搜索的时候,张一鸣想订一张回家的火车票。那时候火车站很难买到票,也不知道网上什么时候会出现二手票。午饭时他花了一个小时写了一个小程序。酷讯现有的搜索和我们平时的搜索是一样的,需要用户主动输入信息进行搜索,实时查看是否有当时二手票的最新信息。张一鸣的工作就是用程序把自己的需求固化存储起来,让网站机器定时自动帮他搜索,一有搜索结果就短信通知他。写完这个程序,他就出去了。结果出门不到半小时就收到短信,然后他就直接去取票了。他不用买黄牛票,也不用一直呆在电脑前。这个小程序为他提供了巨大的价值。这时候,张一鸣有了一个想法。当有符合他需求的信息时,他应该告诉他。从那以后,他一直在思考如何更有效地查找信息。
张一鸣从南开大学毕业后,一个兄弟在BBS上看到了他的背景信息,并请他一起创业。当时这位学长只是在电话里简单的告诉张一鸣,他要开发一个需求很大的产品,市面上的产品做的不好,但是只要按照他的思路走,就能做出一个非常好的、有用的产品。
张一鸣说:“这种对话更容易吸引我。上市赚钱就不用说了。先打电话,再面对面吃饭。”那次谈话两周后,张一鸣决定加入。这种谈话方式仍然影响着他招募工程师的方法。张一鸣说,大多数时候,除了驯服算法,他还在面试员工。他与员工的对话简单而纯粹。更多的时候,他们会在咖啡厅里聊产品创意和一些天马行空的想法。
在设计今日头条算法之前,张一鸣加入了四家公司,他的大部分职业经历都与技术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