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如何教语文识字
第一,教学生自学掌握汉字的构词规律。
以前一般是老师教,学生学,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新课程充分体现了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通过各种方式思考、记忆、分析字形,培养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又能让他们对字形的记忆更加扎实牢固,还能探索汉字的构词规律。
在一年级识字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让他们产生阅读的欲望,在反复阅读中掌握生词的发音,认识字形。然后我问学生:“今天我们要学习这些新单词,看看谁最聪明?”自己想出最好的记忆方法,请大家说说。”带着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充满了兴趣,立即开始在大脑中寻找答案,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记忆方法:“熟字加笔画”、“相似字比较”、“同音字”、“熟字部首去除”、“部件拆解”、“笔画还原”...比如学习“天”字,有人说带横线的“大”字就是天。有人说“人”字加两条横线就是天;有人说“老公”二字非一日。学习“园”字时,有人说在“园”字外面加一堵墙,就是“园”的意思,从而理解“校园、公园”有墙,区分“园”和“园”的用法。学完“爱”字,同学们分解成“,”和“朋友”,我配上一首儿歌“爪字头,秃宝盖,小朋友,好可爱”。这样,学生很快就会记住新单词。
第二,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突破字形的难点。
刚入学的孩子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容易疲劳。“新课标”提出:培养学生对汉字及其学习的态度和情感,有主动阅读的欲望,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因此,在教学中要采取多种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边玩边学。这样,在充分调动学生无意注意的同时,也促进了他们有意注意的发展。教师应创设情境解决困难,促进学生灵活、创造性的发展。我来介绍几个有趣的识字方法:
1.填字游戏。在一年级识字教学中,我发现“填字游戏”可以帮助孩子轻松掌握一些难教的生词。被引导后,孩子们经常在课堂上头脑风暴填字游戏进行交流,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比如朋友和两个月亮交朋友。林:两棵树,并肩而立。休:独自靠在木头上。休息:自己的心。一棵小树,头上戴着一顶草帽。想:十张嘴,一颗心,猜猜看,动动脑筋。雷:雨点落在田野里...孩子不仅可以补上书本上出现的生词,还可以把这种识字方法延伸到课外活动中,讲给家长听,既激发了孩子识字的兴趣,又巩固了生词。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单词组合游戏。老师把一个单词或几个单词的构词成分杂乱无章地写在卡片上,给每组一份,让他们通过小组合作,组成尽可能多的单词,然后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合作的效果,让全体同学阅读,评判冠军组。这样就体现了保底不封顶的教学思想。学生不仅能写出课本上出现的单词,有些学生还能写出许多他们课后知道的单词。
3.抓住卡。老师把许多卡片放在黑板槽里,并指定2-3个人站在黑板前。根据老师读的发音,找出有关卡片的单词。看完之后,补词或者说一句话,谁抢到的多就给谁一面小红旗。
4.巧编故事,巧记字形。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年龄和构词法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来揭示汉字的构词法原理和音、形、义的关系。通过直观的手段,生动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把抽象的汉字诠释并激活成图片或小故事。比如,学“呆”的时候,老师讲故事,写笔画:“一个大嘴巴(嘴)的人,像木头一样一动不动,所以发呆。”
5.变词魔术。我在中华百花园一中组织了“变字小魔术”结合“这样读真有趣”的游戏。选择一些简单的单词,让学生添加一两个笔画,成为新单词。如“日”,子有化为电、甲、自由、应用、场、白、百、目、旦等,“木”有化为:本、贺、舒、卫、糜等。在课堂上,每个孩子都积极参与“魔术”,在游戏中学习,在交流中巩固。
第三,看课外书阅读。
高一新生5-7周左右就能掌握汉语拼音,会读一些简单的有音节的儿歌和儿童故事。此时,教师在教授生词的同时,引导学生阅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课外书,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有效巩固了汉语拼音。更重要的是,学生开始学习的生词一般都是常用词,这些词在书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如“日、月、水、火、快乐、幸福”等)。学生在新的语言环境中复习已学过的单词是一种知识的转移,是一种兴趣盎然的再学习,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第四,在生活中阅读巩固字体。
汉语是母语,学生在生活环境中可以接触到很多汉字:电视、同学、亲戚的名字,商店的招牌,家居用品的广告和包装等。可以说,汉字无处不在。因此,教材在识字二中安排了三篇课文,引导学生平时观察,随时随地阅读,如:发作业本时,让学生轮流发,以便知道同学的名字;星期天让爸爸妈妈带他们上街“找汉字”,收获会很大;家居用品包装上的汉字比较多。如“红蜻蜓”皮鞋,“达能”饼干,“光明”牛奶,“巧”洗衣粉……当学生能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正确读出单词时,他是多么兴奋啊!于是学生乐此不疲,然后引导他们把收集到的商标、广告收集起来,装订成册,就成了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的“识字读本”。每周评出十几个“识字王”的作品进行展览,课后互相测试,真的很“好玩”!
在识字教学中,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和创造带来的快乐,变“我要学”为“我要学”。既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满足了学生的成功欲望,又在学生不断的“新发现”中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一年级新教材中的汉语拼音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并提出汉语拼音教学要尽可能有趣,与普通话和识字教学相结合,强调要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这些好的建议启发我们正确理解和使用新教材,赋予课堂活力,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一册汉语拼音部分***13课。整理了情景图片、短语、句子和儿歌,认识了70个常用词。显然,教材采用了各种方式来体现语文学科的全面性和整体性。因此,我把汉语拼音部分作为一个多元化的整体,渗透了学拼音、看图、说话、读短语、儿歌等多个知识点,并在不同的层面有机融合,试图通过各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兴趣,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第一,整合初始发音和课文插图
新教材汉语拼音部分有几十幅启发性的插图,标明字母的发音或字母的形状,有的是为了提高拼写能力而编排的。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直观形象来帮助学生学习抽象的拼音字母。虽然声母都是“标准音”,但由于听不清,学生学习起来还是不方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新教材给这些声母不同的韵母,让声母也能发出响亮的声音。这种发音虽然可以发出很大的声音,方便学生学习,但还是很难启动学生的自学,自启蒙,自学习。教材配有可以表达声母的插图,帮助学生练习发音。比如学习声母g时,从图片导入:什么东西从远处飞来?学生在阅读书中插图时,可能会回答“白鸽”和“三鸽”。老师继续引导:谁能编一首儿歌记住“G”?同学们回答“鸽鸽ggg”和“三鸽ggg”。然后让学生发出正确的读音,比如“葛”,然后告诉他们把葛读得轻一点,短一点,这样发音更接近原音,区别于音节葛音。这样就可以教出B,P,M,F,K,H,J,Q,X,Z,C,S,Zh,Ch,Sh,Y,W,用这些字母的插图可以引出相应的辅音。D、T、N、L等几个声母的图例,不是以音取,而是以形取。我们可以通过其他方法直接练习声母的发音。
第二,拼音节与生活经验的融合
六岁的孩子在入学前会说很多话。从拼音的角度来说,他们可以发很多音节,但是不知道也不明白为什么要分解音节。如果他们看到一丛草,就知道是曹,却不把曹和声母c、韵母ao分开,不自觉地把声母和韵母连成音节进行四声拼读。所以音节的拼写就成了孩子拼音入门的学习难点。根据新教材中许多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音节的排列特点,教师可以调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直接切入音节,拼读难点。比如汉语拼音第五课第三个拼音节:瓜、果、火、阔,可以先做一个课件,从电脑上依次展示一个西瓜、一个锅、一朵花、一个火、一个圆从小到大的图片。先让孩子认识生活中已经很熟悉的东西,说出他们的名字(其实他们已经把自己原来的“语音储备”叫出来了),然后引导学生。当学生理解有困难时,用课件分别展示声母、拼韵母和声调,并相应地放在图片下面。最后,启发学生:这些音和元音与其他声调一起成为其他音。你想了解他们吗?然后介绍以上五个音节的四声,让学生读一读,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就说一个双音节的字或一句话)。这种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拓展活动,都是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的。
学生初步学会了拼音方法,还要经过大量的“听说练习”,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力求准确、熟练地读出音节。教师要充分利用新教材拼音部分出现的209个音节。为了增加学生拼写的兴趣和效果,我从学生最熟悉的口语入手;从学生生活用品入手;从学生使用的学习文具开始;从学生最乐意做的事情开始。一天一句,展示在黑板上,营造学生喜闻乐见的拼音音节氛围,让学生爱学,既提高了拼音能力,又发展了口语交际能力。
第三,理解汉字和观察场景图的结合
新教材拼音部分的内容在声母、韵母、音节、识字、童谣、图文口语等方面进行了巧妙的组合,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突出了每个知识点的科学性。尤其是与学习内容紧密相关的场景图,给师生带来了更具创造性的学习空间。教师要站在学生认知水平的角度仔细审视每一张场景图,尽量激活其对学生的吸引力。让学生在情境的帮助下读出正确的发音,认识汉字。
1.仔细阅读并练习拼写。有些场景图内容简单,对应出现物体的名称和音节。例如,在第七课,妈妈擦玻璃,爸爸拖地板,我做贺卡。学生可以自己看图,练习读音节,认汉字。有些图比较复杂,学生看完也无法推导出音节的发音。比如第11课的情景图片,老师作为引路人,要带着学生仔细观察,启发思维,讲解清楚,注意,然后引出Dié ff ē j ē和汉字“叠飞机”。
2.抓住图片的特点,记住字体。场景图中的一些事物具有桌子形状的特征,但图上物体的真实桌子形状往往只在画面的某一部分。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先观察全貌,再观察最生动的表型部分,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比如第四课的场景,兔子跑步的腿型,更像是“兔”字下面的两个笔画。
3.充分利用图片加深记忆。刚学拼音字母的学生很难拼写音节。在教学生看图读音节的时候,先引导他们看图,看懂了图就很容易拼音节了。当学生认识不认识的汉字时,教师可以通过描述词义,帮助学生再现画面内容,唤起表象,让学生记住遇到的单词的读音和字体,如第八课的场景图“太阳刚刚升起,可以用什么单词代替?”学生思考后答“日出”,这样单词的形和音的问题就解决了。整合读图、拼音和识字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小组学习过程中的互动性,是提高识字效率的重要方法。
第四,阅读儿歌与识字的融合
儿歌或口诀是小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材料,但识字是他们从拼音到更高层次的学习活动。新教材的编排抓住了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拼音的教学内容中安排了大量的儿歌,将拼音和识字有机地结合起来。我觉得这样安排不仅是为了巩固和使用汉语拼音,也是为了利用汉语拼音学习一些成字率高的独立字,为学习组合字准备条件。每节课都有图片展示字母组合的含义,单词上方有拼音音节,图片下方有拼音短文、短语、句子总结意思。通过读儿歌,学生在不增加简单识字心理负担的情况下,学会了一些汉字。如汉语拼音六、七、八班的短文、儿歌、童谣等带拼音的内容,深深吸引着学生,激起他们拼读音节、认识汉字的强烈愿望。一位教育家曾说过:对孩子的发展最重要、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就是帮助他找到一种充分施展才华的方法。作为学生学习的服务者,教师应该为学生自主学习创设情境,铺平道路。不仅用图片理解了单词和短文的意思,还在用汉语拼音阅读的过程中巩固了汉语拼音,掌握了拼音字母,认识了“会”字(有红色音节的单词)。比如10课第二节课安排如下:1。看图说话理解意思;2.“借文学习”,自己读音节,找出图片对应的短句;3.读短文,引导理解意思;4.启发学生在拓展活动中说出自己认识的动物喜欢吃什么;5.记住“小”、“鱼”和“牛”的字形。
我感觉从一年级开始,学生要把每一个字都发准,认清它的形式,大致理解它的意思。在有机整合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汉语拼音这一工具,读出正确的读音;第二,要用造句的方法,大致了解词义;第三,要用汉字的构词规律来理解字体。教师还要注意加强听、说、读、写的相互渗透。听,听单词的发音,听老老师或同学的朗读;说,说你如何阅读,说一个完整的句子;朗读,拼读音节,认生词,用手指点短文中的单词,根据单词的组合读句子,理解句子的意思,利用句子的停顿读每个句子;写字,如果有可能认单个字,可以认,分开写,但是一定要按照汉字的构词规律练习写字。调动眼、口、耳、手之后,就形成了统一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