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和黄晓明对比作文(急)

科学家屠呦呦调侃说,诺贝尔奖在北京买半个客厅都不够,这让影星黄晓明高调奢华的婚礼备受诟病。有人搬出了“卖茶叶蛋不如搞导弹”的老论调,觉得“科学家一辈子的努力还不如一场明星秀。“当然,我们可以劝一些明星在私生活中注意社会印象,也可以呼吁为默默研究学术几十年的科学家争取更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然而,让所有记者都了解青蒿素的来龙去脉是不现实的,即使媒体不必无限期地炒作名人婚礼。

首先,两者不矛盾,其次,两者不可比。当今社会的发展,我们必须认识和接受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但“一个球员不入地沟”的老观念,依然像幽灵一样不时出现在媒体上。但其实各行各业都产生精英,只是用的评价标准不一样。评价文艺工作者的首要标准是作品。一个很久没有发表作品的明星,通常会很快淡出人们的视线——即使他制造再多的丑闻,走再多的坑,结再多的婚,也无济于事。但是,娱乐圈是不折不扣的名利场。人们在消费名人私生活的同时,也决定了他们的市场地位。

黄晓明的财富是由他在影视圈的地位决定的,这与他个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这是市场机制对一个艺人的回归,没有错。科技工作者的评价标准不能完全依靠市场。科学技术领域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和复杂性。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隔行如隔山。也许很多人宁愿去问庸医,也不在乎土大科学家的论文,但这并不妨碍科技工作者的贡献在专业上得到认可,在更大范围内造福人类。把屠呦呦和黄晓明放在一起PK,是危险的逻辑。就像在谈到对其他国家的外援和债务减免时,有人提到中国的穷人一样。然而,这样的对比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诡辩。如果用北京的房价来衡量青蒿素的学术价值,会得出什么结论?如果TUU科学家的科研项目投放市场,一磅能卖多少钱?进一步思考,如果用一些方法降低“黄晓明”的收入,限制“黄晓明”的婚宴和送礼规模,甚至不让网友观看“黄晓明”的婚礼,会有什么后果?市场和行政力量应该各就各位,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屠呦呦的反面典型不是黄晓明,即使结婚也可以带枪躺下,也不是娱乐圈。

再奢侈的艺人,也不会让科学家嫉妒。相反,是学术界的种种失范现象,学术造假、学术浮躁、科研体制僵化、收入分配不合理、科研机构官僚化、人才培养机制受阻,这些都是阻碍科学家发挥更大作用的环境因素。(转自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