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案的研究

1,主体背景。

十五大报告提出:“培养亿万符合现代化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工人和几千万专业人员关系到21世纪社会主义的全局。当今,高科技的飞速发展要求人们在收集、分析和处理数据和信息时具备数学素养。现代社会需要人们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来协调优化、分析和决策。各种统计表、比例、分数、小数、百分比...频繁传递大量信息,数学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渗透到各个领域。

小学数学作为数学领域的基石,肩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使命。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数学过程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包括知识技能、数学思维、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四个方面。这些发展是交织在一起的。在某种程度上,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激发学生的终身学习欲望和能力,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会做人。

自2003年秋季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启动以来,素质教育的实施逐渐从理论层面转向实践层面。教师的教学理论和教学行为也在实践中悄然发生着变化。但与此同时,我区教研员深入城乡小学数学课堂,仍发现部分课堂没有跳出传统教学模式,存在陈旧的教学理念和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封闭,过于机械和程式化;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承,过分强调接受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实效性不强。为了彻底扭转这种局面,实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师生互动的过程、发展的* * *”的目标,我们教研室的小学数学以创新精神为指导,以教材目标、教学活动、教学方法、教学氛围、教学过程为系统,以“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为系统,本课题的提出和发展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我们认为,本次实验研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抓住了我区小学数学发展的根本问题。只有和谐的数学课堂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2.主题的意义

(1)有利于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方法。

(2)有利于教师深入挖掘教材,实现开放式教学。

(3)有利于创设生动活泼的情境,满足学生的情感体验。

(4)有利于加强小组合作的有效性,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5)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发展。

二、研究原则

1,客观性原则

构建和谐的数学课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研究中,我们学习了国内相关研究的成功著作,系统梳理了“七五”以来我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为本课题的实验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结合自身实力和特色,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进行实验,全心全意为地区师生和谐发展服务。

2.系统原则

和谐的数学课堂是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方法、教学氛围和教学过程的有机结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系统。始终坚持系统性原则,对“构建和谐数学课堂”的要素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从整体上分析“系统”的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内部与外部的关系,从而保证更全面地分析和研究问题的目的,实现教育教学的整体优化。

3、最优化原则

构建和谐数学课堂教学体系的实验研究,是为了实现全区小学数学工作的整体优化。科学教育能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收益。迫切需要培养一支独立支撑教学和科研的中心教师队伍。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感和创新能力是实现全区小学数学工作整体优化的关键。

4、协调的原则

构建和谐数学课堂系统的实验研究是动态的、立体的、多维的。这项工作涉及研究人员、教务、教研人员、教师、学生等诸多方面。因此,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工作的基本策略是在协调中实现综合平衡,以科研人员和教研人员为先导,引导教师积极研究课堂教学艺术,全体教师相互配合,相互调节,确保和谐的数学课堂教学系统在研究中相对平衡,时间、空间和人员配置更加合理。

三。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1.构建和谐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创造科学的教育教学技能。

——教学目标多元,认知、情感、能力三维目标和谐。

——主体性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活动,学会手、眼、口、脑创新。

-灵活的教学方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由被动参与变为主动参与。

——使教学氛围民主化,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和谐氛围。

——教学形式多样化,加强“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动态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求异思维。

2.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全区小学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全体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体现,各类学生的情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真正发展;涌现出一批执着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名师、特级教师,章贡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走在了全省前列。

(2)研究内容:

1,数与代数,构建和谐课堂,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2.构建空间与图形和谐课堂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研究

3,统计与概率构建和谐课堂,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4.构建和谐课堂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实践活动。

四、研究过程:

(1)研究方法:

以行动研究为基础,结合案例研究,通过视频技术、案例分析、经验总结、学生访谈等手段记录项目的实施过程,并通过阶段总结和评价来规范整个研究过程。

㈡实施

1.准备阶段:(2006年8月-2006年9月)

(1)彻查,提出题目。

(2)申报项目,审批项目。

(3)建立项目实验的组织机构。

(4)制定实验研究计划。

(5)培训相关教师,组织加强理论学习。

2.研究的实施:(2006年10月至2007年6月)

(1)讨论修改后的方案,明确本次实验的目的、意义、内容、方法和操作步骤。

(2)每学期开学时,学习研究,制定计划,探索整个学期的实验目标和重点方法。

(3)以学习、讨论、个人尝试、研讨、相互交流为主要形式,边学习边实验。

3.总结阶段:(2007年7月至2007年9月)

(1)问卷调查,反馈信息,数据收集。

(2)资料整理和分类归档。

(3)撰写实验研究报告,总结并撰写论文。

(4)接受评估验收。

动词 (verb的缩写)研究成果

(一)构建和谐数学课堂的策略

1.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中走向和谐。和谐社会是一种分层的和谐,其核心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即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保证社会有机体平衡发展的基础。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是这个“小社会”能否和谐,学生能否均衡、个性发展的主体。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数学课堂教学的基础。因此,教师由“教师”转变为“促进者”;教师从“居高临下”变成了“平起平坐”;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合作的,没有任何歧视和批评。老师应该把微笑和鼓励的掌声带进教室。教师应在教学中使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和探究能力。

2、依托教材走近和谐。在课程改革的教材中,有非常丰富的情感因素。从一组数据,一张美丽的图片等等,可以感染和教育学生。在依托教材从事教学活动的同时,要对教材进行“深度加工”——主动选择、有效重组、完善整合。比如在空间图形领域的“长方体认知”的教学研究中,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l .师生对话。展示粉笔盒、红砖和其他物品。学生指出它们是什么形状。2.师生间的问答。学生给出一些矩形物体的例子。3、师生* * *配合操作示范。师生用刀切萝卜,认识面、边、顶点。4.小组讨论。长方体的特征。在上述教学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如文字呈现、视觉演示、实验操作、触摸感受、媒体展示等。,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结合实际生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运用数学。

3.走进预设世代的和谐。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今天的课堂正呈现出“刚性到柔性”的趋势,更加注重过程的体验,注重在体验的过程中立即产生什么,在“动”的过程中不断涌现新的思想和理念。学生是敏捷的生命体,在丰富多变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往往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现象。面对这些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如何及时捕捉并使之成为教育教学的契机,不仅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前对要教授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还需要预先预设教学价值、教育对象的认知起点和学习情境,这就需要教师有一双敏锐的眼睛,随时进行价值引导。所以,在教学中,要大胆地让所有学生去探索,去信任他们。老师的任务是为学生开辟广阔的探索空间,仔细理解不同的思维和方法,必要时给予判断和指导。绝不做过多的限制或提前指示,更不要为他们的发现设置任何预设的“陷阱”,注重学生的自主发现和探究,激发全班学习和运用数学的积极性。这样就实现了教与学的完美结合,强调了教学过程的全面和谐。

4.在环境和氛围的渲染中走进和谐。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生最好的动机是他们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助推器。数学科目由于其抽象性,往往让人觉得枯燥、单调、乏味,远不如语文等情感类科目有吸引力。因此,教师应针对数学学科和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重视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挑战氛围,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二)建立和谐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1,互动课堂。

(1)平等对话。化解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严格壁垒。一方面,师生是平等的。承认学生在交流互动中的主体性,给学生应有的权利,给学生积极发言和参与的机会。另一方面,一直做下去。教师不能在课堂教学中让一部分学生成为“贵族”,另一部分学生成为“奴隶”。要实现师生平等,教师要学会“屈尊”和“倾听”;为了成就人生,教师要学会自我控制,消除对学生的偏见,以各种方式平等对待学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相互尊重。有三个方面:第一,老师尊重学生真实的内心体验和情感。教师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关注学生的存在和需求。比如,在认知关系上,教师不能以成人的认知方式要求学生,不能忽视学生自己的认知方式;在情感关系中,教师不能忽视学生作为未成年人感受到的情感体验及其情感需求;在社会关系中,教师作为社会的代言人、教育者和知识的传授者,应该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第二,教师要在此基础上尊重学生的行为选择。第三,要尊重学生的奇思妙想。

(3)判断对方。相互评判不是为了破坏,而是为了让别人接受自己的想法、观念等。,也是为了让自己获得别人的想法,与别人达成谅解,从而发展自己。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同桌交流、小组交流、班级交流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思考,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

2.自主学习课。

(1)展示学习目标。学生在自主学习之前可以先表明自己的学习目标,这样可以使学生目标明确,克服学习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2)展示自学思维题。由于知识、经验和思维水平的限制,小学生在学习中把握重点并不容易。有了自学思考题,一是可以让学习有重点;二是任务驱动;三是让学生体验成功。

(3)学生交流自学后的学习成果和问题。一、交流所学所悟,用实例、论据、运算阐述自己的观点;二是沟通自己没学过或者不会的东西;第三,学习过程中发现了哪些问题。

(4)解决问题。简单的问题由学生解决,困难的问题由学生讨论解决,复杂的问题由师生共同解决,与教学目标无关的问题、耗时的问题和“奇怪”的问题灵活解决。

(5)老师讲解。一二年级老师讲解不能超过20分钟(一年级最后一节课除外),三四年级老师讲解不能超过15分钟,五六年级老师讲解不能超过12分钟。老师主要是分析学生的自学材料,讲解规律和方法,强调重点知识。

(6)课内培训。学生的练习是做“活练”。通过回答老师设计的习题和书本上的习题,学生不仅可以巩固知识,还可以学会灵活运用。

3.合作学习课。

(1)合作学习小组应贯穿整个学习过程。根据组内异质性和组间同质性建立合作学习小组,明确分工。这里的合作学习小组不仅是课堂上合作学习中的小组,也是平时学习中的小组,它贯穿于整个学习期。

(2)使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主动靠拢。这意味着学生应该认识到,他们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还要对小组中其他同学的学习负责。要让学生坚信自己是“荣辱与* * *”,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为了保证学生相信自己是“荣辱与* * *”,关心彼此的学习,教师必须为目标一致的学生设定明确的群体,实施群体集体奖励。

(3)让合作学习小组成员面对面促进互助。是指学生互相鼓励,互相支持,努力取得好成绩,完成任务,得出结论。老师要给学生提供互相帮助、互相支持、互相鼓励的机会,表扬对方学习的努力。

(4)落实个人责任。它意味着每个学生都必须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并掌握指定的任务。为了落实个人责任,需要对每个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并将结果反馈给小组和个人。团队成员必须知道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谁最需要帮助、支持和鼓励。对于作业有错,没有完成学习任务的,小组要指派专人帮助督促,确保全组达到老师要求。

(5)督促合作学习小组进行小组自我评价。也称为群体自我加工或群体反思。合作小组必须定期评估相同活动的情况,并保持小组活动的有效性。有效的小组活动取决于小组是否经常反思其运作。群体自我评价可以描述为群体成员对群体成员的哪些活动是有益的和无益的,以及在某个活动期间哪些活动可以继续或需要改进的反映。

4.探究学习课。

(1)提问。提问探究。应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提出问题;问题难度要适中,既要有挑战性,又要能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解题的时间要适当,没有必要在课堂上探究太费时间的问题。

(2)形成猜想。

(3)探索。

(4)报告查询结果。

(5)多方验证,形成* * *知识。

不及物动词问题与思考

认知、情感、能力教学三维目标的实施,学生主体性在教学活动中的最大发挥,小组合作及时性的保证,都受到40分钟课堂教学的限制。如何实现目标与过程、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的和谐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望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