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中小学教师职称与工资挂钩,会给义务教育带来什么样的积极影响?

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确实存在弊端,严重抑制了中小学教师的积极性!

首先,中小学职称制度的导向背离了教育的初衷,一切向钱看。

因为中小学教师的职称和工资挂钩,大家都在想着评职称。以达到通过职称评审提高工资的目的。中小学高级教师工资比中级职称教师多1000元。

其次,造成了新的不公平。

同样的工作,比资深老师做的还要多,还要好。但工资相差1000多元,导致不公平。也挫伤了老师的积极性。

第三,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环节多,容易滋生腐败!

选拔过高级教师的老师都有同样的感受:累!

一关接着一关,每一关都需要打开。每个人都要付出代价,等通关的时候已经是鼻青脸肿,毫无喜悦感!甚至还有老师吐槽,每一关都明码标价!可悲可恨!

第四,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制度严重分散了教师的注意力。失去了当初对教育的追求。

当大家整天为了公开课、项目、论文、荣誉等而活的时候。教育原本的功能和追求都没有了。本末倒置。

第五,中小学职称评定制度增加了教师的经济负担。

这种制度不仅涉及到教师的精力,也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更不用说“通关”的成本了。老师们仅仅为了“发表”而付出的代价是很高的!据说根据出版水平的不同,费用也不一样。一般情况下,老师发表一篇文章,1000到上千不等!作者曾经接过“代写”的工作,评论一篇专题文章,稿酬5000元。

当然,取消职称制度后,对教师教育的积极影响不言而喻!

期待!

如果教师职称与教师工资挂钩,教师要积极争取职称的晋升,因为职称高,工资高,有利于晋升职称!老师都知道升职的条件,有关系的熟人什么都可能用。有没有关系,他们会尽力教好书,争取每次统考都有好名次,这样也会加分。但是,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并不容易。一般一般考试的排名大多取决于你班学生的平均成绩。如果你们班有几个智力差的,多动症的,或者懒惰的学生,老师不知道要多努力才能提高成绩。不然一班有三五个年级,你们班肯定排在后面。一个成绩不好的老师能晋升职称当然不容易。有的老教师直到退休都没有晋升一级职称!所以,要想让老师因材施教,就要看到老师所教的班级里有很多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学生。谁的班级各方面的优秀学生多,谁就优秀,当然升职也快!但是职称不要和工资挂钩太多,让每一级的工资差不超过200元,大家就不会管那么多了。

祝您愉快!

教师职称与工资挂钩弊大于利,这一点已经得到教师的认可。

1,教师教书育人,不是工人生产产品,不能用工人的标准来衡量教师。教师职称评定以学生成绩为重要内容,教师从事教学就像工人生产产品追求学生成绩一样。

2、教师的职称制度,人为地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强迫教师评职称,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按照职称评定标准来教育教学,学生的人格得不到尊重,个人的长处得不到发挥。“为什么中国的教育出不了诺贝尔奖获得者”和现在的职称评审有关系。教师没有主人,他们只是普通劳动者。

3、教师职称评定影响学校领导与教师的关系。学校领导按职称给教师分配工作,教师也按职称要求工作,教师为职称工作。老师之间互相猜疑,工作之间缺乏正常的交流。怕对手第一个评职称,严重影响教学工作。

4、教师职称评审,评审环节多,费时费力,信息多种多样,而且大多没用,有些老师不得不弄虚作假来应付评审,或者花钱找人代写。在鉴定过程中,很容易滋生腐败,工作人员不透露卡拿的要求,但说“你懂的”收受财物是不公开的秘密。

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希望职称评审取消后,出台更好的教育措施,鼓励教师教书育人!

不知道中小学教师职称和工资对义务教育会有什么积极影响。不知道有多少人还是发自内心的想申报职称,而不是被逼无奈。

我只想告诉你,现在教师面临的工作压力是前所未有的。除了自己的工作,项目研究,联合学校教研,外出取经,每周还要下乡扶贫。基本没有周末,节假日还要加班。想到工作,做噩梦,哪里有精力去想几个头衔!

以前开学总有几个调皮捣蛋不讲理的孩子不敢去上学,现在反过来了。一开学,老师就害怕,总想逃避。即使是最年轻的老师,也常常疲惫不堪,绝望透顶。

去年我有一个刚毕业的女同事。她只在班上呆了两个月。由于工作繁重,她累得受不了,身体也出了毛病。结果,她辞职了。另外三名不到四十岁的女教师都得了癌症,其中一名不幸去世...

一位职校校长,长期忙于农村扶贫工作,很久没有时间陪家人。元旦前一天,2019,他想趁着下午没课,提前去农村扶贫,然后回家和家人团聚。但是那一天,天气出奇的冷,下着大雨,结果他在路上出了车祸,再也回不了家了。

如果是几年前,他们会更热衷于职称和工资的关系,因为毕竟是和工资挂钩的。但是现在很多人从旁边同事的不幸经历中醒悟过来:健康安全比什么都重要。

前几年刚一出终评,人际关系就开始紧张,现在很多人已经疲于应付,已经放弃申报了。他们是称职的,让它见鬼去吧。留点时间和精力给自己和家人。

可怜的一线老师,就像一块夹心饼干,两头被挤。努力了一年,年终考核肯定会“卡脖子”在卷子里。一篇参与评审的论文至少100元,几百元不等,一篇一等奖的论文才换两毛学分!本单元教研活动全年不超过1.5学分,要分层次申请,会让你累死。老师们可以不抱怨了吗?

取消职称与工资挂钩,意义绝对重大。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可以有效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只要老师努力,多劳多得。老师为什么不努力?

现在的职称制度,一劳永逸,就算什么都不做,工资还是高。老师怎么会没意见?

第二,教育腐败相对减少。

比如有些论文只要花钱就能拿到。还有各种荣誉证书,掌权者更容易获得。还有一个审核过程。谁能保证一定会公平公正?

如果职称不与工资挂钩,这些现象自然会消失。

第三,更有利于教师的团结合作。

为了标题,老师们勾心斗角,互相谩骂,互相揭发,什么事都有。我们互不信任,更谈不上有效合作。

如果取消职称,我们的关系会更加和谐团结。

第四:老师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学上。

为了标题,老师要争取荣誉,花大量精力准备论文和课题,参加各种优质课竞赛。其实这些东西对老师的实际教学工作并没有太大的作用。

教师教书育人,圆满完成教学工作并不容易。现在的老师基本都能应付教学。不是老师不认真,而是根本没时间认真。

如果职称不与工资挂钩,教师自然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学上。

现行的职称制度已经严重阻碍了教育的健康发展。个人认为,即使不能取消,也必须进行实质性改革。

1,降低职称在工资中的比重,以工龄工资为主。

2、可参照公务员制度,到年限自然晋升,特别优秀可提前2至3年晋升,考核不合格者可延期2至3年。

3、教学主要以教学成绩考核为主,其他方面可以用考试制度。尽量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这样更公平,更科学。

4.职称应该惠及更多的普通教师,而不是所谓的少数。因为每个学校都不是靠几个优秀学生来提高教学质量的,普通教师发挥的作用更大。

职称从来不是教育的灵丹妙药。今天,教育的发展靠的不是职称,而是千千万万普通教师的奉献。没有这些普通一线教师的奉献,我们中国的教育不可能发展得这么快。

即使怀着感激和怜悯,我们也不能忽视他们的存在!

慢慢期待吧!

取消中小学教师职称与工资挂钩,我觉得会给义务教育带来积极作用!

我们小时候接受的道德教育,就是“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如果说其他职业(劳动)存在“多种收入方式并存”,那么教师这个职业,尤其是有事业编制的教师,这一基本国策就存在矛盾!

教师不能通过参与学校获得分红,目前也不能获得丰厚的福利待遇。他们从劳动中得到的回报主要是工资(包括绩效)。说白了,他们主要靠财政拨款。

影响教师收入最关键的一点,往往不是他们创造的劳动价值,而是他们的“职称”、“资历”、“职务”。

我们不能说职位高、职称高、资历深的人就会偷懒,付出的劳动就会少,但我们能看到的是,在同等情况下(比如同等级的教师),他们并没有做到同工同酬,更谈不上按劳分配了!

为什么大部分老师都不想当班主任?为什么那些新老师往往是小学的班主任?我们不排除“大浪淘沙”的目的,但说白了,很多人宁愿没有班主任的一点补贴,也不愿付出更多的劳动——最大的问题是他们的劳动与回报完全不成比例。

我在上面说过,“同工同酬”。

所以,教师这个职业也逐渐变成了“良心工作”!

我举个例子:我孩子的班主任是应届毕业生,带着我们从一年级到五年级。在她的带领下,在家长和孩子的共同努力下,孩子们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好成绩。对于我们这些在外工作的人来说,这种优秀的老师应该得到奖励,应该拿高薪!优秀的人才不能让他们获得相对的物质满足。你指望他们整天靠“梦想”支撑日常的辛苦吗?

但是,这些青年教师,无论付出多少,都不会直接从收入中得到反馈。而且,更现实的问题是,往往你的优秀会引起别人的羡慕——他们都是千年狐狸。你在玩什么?

现实是,年轻教师在激情耗尽之后,不得不向“职称”低头——因为提高待遇最直接的手段就是晋升职称!但是,你仅仅提高职称是不够的。这一点相信很多人都很清楚吧?

这个没什么好说的。哪里有钱有势,哪里就有江湖...

公平,至少是相对公平,是和谐的基础。

人工作是为了什么?

首先要解决的其实是生存问题,生存问题没有钱是做不到的。

你可以用书面语言形容一份工作极其高尚,人物极其高大,但人总是要吃喝睡的,不是吗?老师也是人,不是神吗?

其实不只是老师。现在各行各业都有很多“职称”。有兴趣的人可以自己搜一下,肯定让你大开眼界。

我不反对高职称对应高收入,因为虽然有人拿到高职称,但还是有很多人是名副其实的。而且作为对他们过去劳动和价值创造的肯定和认可,我赞成保留称号。但是我反对直接简单粗暴的把收入和职称等同起来!

我知道没有绝对的公平,但可以让努力的人得到足够的回报。我觉得这才是最划算的公平!

为了晋升职称,乱象丛生,硝烟弥漫。有的老师加班加点,抢课占课,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虽然教育局和学校明令禁止,但还是我行我素,目的只有一个升官上位多拿钱。这就导致学生部分科目发展不平衡,没有晋升希望的老师也只好……,也没有选择的余地……,老师为了晋升也没那么和谐……为了晋升花钱写论文……等等。校园应该充满阳光、活力、和谐、积极,老师应该向学生传播正能量,但现实却是在一些学校变成了名利场。最可悲的是个人的灵魂被名利污染了。

我是义务教育的老师。取消教师等级与工资挂钩,确实会对义务教育产生积极影响。我完全支持,我双手赞成。

职称被称为教育的“毒瘤”,成为教师难以言说的痛苦,成为学校乃至教师成长发展的绊脚石。从65438到0986实行了33年的教师职称制度,已经偏离了初衷,暴露出很多问题。特别是教师职称与工资挂钩,弊端很多,屡遭诟病。

作为一名高级教师,无论是否在教育一线,月打卡工资都比职称较低的教师高出1000元以上。取消了教师职称等级,就消除了弊端,引入了创新。教育会干净正气,回归本源,老师会安心教书,学校会变成一片净土,教育振兴指日可待,不是梦?

教育的本源在于尊重教育规律,以人为本,培养人,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和谐发展。然而事与愿违,今天的教育脱离了真理,脱离了源头,脱离了本质。根本原因是教师迷失在迷茫中,迷失在追求中,缺乏动力...灾难是谁造成的?这是令人发指的标题。

教师职称制度已经实行33年了!职称不仅没有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反而成为制约教师发展的瓶颈。教育振兴,关键在教师。教师职称与工资脱钩,教师不再被不断增加的工资收入所束缚。教师自然把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中,教育的发展自然水到渠成。

如今,一个教师的职称让学校“乌烟瘴气”。每到“冠名季”,学校不再是一片净土,一股暗流随机涌动。去年我们学校评定了42名教师有晋升高级职称的资格,上级部门下达的指标比例是1: 20,也就是说学校只有两个指标名额,竞争异常激烈。从头到尾,学校一直没有停止哭闹。这还是学校吗?一旦职称与工资脱钩,教师的职称就成了“荣誉”的象征,教师逐渐淡出,学校逐渐平和,教育一方净土不是梦。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要冷静思考,安心教书,专心育人。“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老师天天受职称之苦。他们哪有精力埋头在一线的教育教学中?如果教师的职称等级与工资脱钩,教师就不再为职称而忙碌和烦恼,也不再追求职称。那么,广大一线教师自然会回到课堂,扎扎实实做研究,专心科研,安心教学!

设计职称制度的初衷是对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进行等级划分,并根据等级确定工资水平。级别越高,工资越高,符合价值规律,也能促进教师不断学习和提高,从而整体提高教师素质。

但在实践中,由于职称评定制度的设计缺陷,评定过程中存在太多无法准确量化的主观因素,往往导致职务评定结果不公平。同时,有些评分规则不科学,容易让人钻空子,所以一直为人诟病。特别是一线教师中,要求取消职称制度或取消职称等级与工资挂钩的呼声很高。

废除职称制度是另一个话题,这里不讨论。我们来讨论一下如果职称级别不再和工资挂钩会有什么积极的影响。

肯定有一些积极的作用。职称评定不需要买论文版面,不需要参加各种无意义的评奖活动,不需要到处托关系,同事不再争职称,年度考核你也不再面红耳赤...最重要的是,教师的心理失衡并不是因为职称收入差距扩大造成的。

但如果职称等级不与工资挂钩,职称制度基本就失去了价值。但是,教师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应该遵循优质优价的原则。那么,这将如何界定?

一种观点认为,教师工资应该主要与工龄挂钩。毫无疑问,教龄工资应该在教师工资构成中占据重要比重,既能激励教师终身从教,又能肯定教师的长期贡献。但如果工资主要按教龄发放,也会有很大弊端,会养懒人,助长良莠不齐、不上进的风气。

一种观点认为,教师的工资应该按照岗位来定。教师无论在什么岗位都有工资。岗位工资可以体现多劳多得的原则,也可以根据绩效(教学成果)进行调整,兼顾效率和公平。但教育教学工作有其特殊性,一些隐性的东西,如德育教育、文化渗透等,是无法量化评估的,这与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学方法、文化背景、经历等有关。单纯以岗位和业绩来确定教师工资也有失偏颇。

最重要的是,如果教师职称没有意义,教师的专业发展就会失去方向。原来教师的职称只有初、中、高级,太少了,高级的更是遥不可及。很多老师被评为中级后就失去了工作热情,得过且过。这样,教师就不会积极追求专业成长。如果一个老师不能终生学习,他靠吃老本是不能长久的。

所以教师职称和工资挂钩是没有问题的。问题是要改革职称评定制度,朝着公平、公正、科学、合理、能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方向发展。

比如参照公务员职务系列,增加职称等级;缩短职称晋升周期,每两三年有一次晋升机会;组织全国统一的职称考试,原则上合格者,考试合格即顺利晋升。

同时,因为职称的增加,相邻职称之间的工资差异相对减少,教师也不容易产生心理落差。而且,因为“总有未来可走”,教师在生活中有了奔头,在生活中有了希望,工作也会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