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小学数学教学心得随笔
蒂希
作为教师,要充分研究教学套路,根据自己的工作找出不足,反思自己平时的课堂离有效教学还有多远。通过对教学常规的研究,我对小学数学教学常规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作为教师,我要把工作前移,严格按照备课要求备课,做好备课和听课工作。不断学习新课标,了解新理念,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形成良好的课后反思习惯,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首先,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认真学习教材,做到心中有数。课前,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充分理解教材的内容和目标,明确目标取向,确定教学目标,充分查阅资料,准确把握教学中涉及的概念和背景知识,还要了解授课学生的学习背景、能力水平和行为习惯。
上课时,老师只有对所有知识点了如指掌,才能教得游刃有余。这样学生心里就会佩服你,喜欢你的课,上课认真听讲。
反思自己的课前预习,发现有时候课堂上的一些教学机会因为对教材的学习不够而得不到有效利用,只能把一些作业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放到课后作业中进行点评,大大降低了课堂的效率。所以,在课余时间,老师一定要认真研究教材和教法,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和个体差异,明确哪些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哪些是难以记忆的,哪些是容易被忽略的,哪些是容易被混淆的,做到心中有数。要根据学习主题要求和学生特点,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灵活选择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学生获得经验。
感觉。低年级以活动体验为主为宜。另外,对于课前的准备工作,也可以结合学校目前的课间打铃,提前2分钟进入教室,因为数学课经常需要实物投影。提前进入课堂可以让老师更好地进行课前准备,也能让学生尽快进入课堂状态。
其次,课堂教学是每个教师的生命。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讲究教学的艺术,让课堂充分体现趣味性,吸引学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反思自己平时的教学,偶尔会有些懈怠。我没有把班上的每一个字都刻出来,有时候想到这种过分的语言就说这句话。而且有时候发现自己还有些废话。有人说过,教师要把每一堂课都当成公开课,这样才能快速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对自己和学生认真负责。“套路”明确要求“仪容端庄,语言规范”。我反思自己。虽然平时脾气很好,但是遇到太坏太皮的“朽木”也会大发雷霆。端庄二字在哪里?学会套路后,我会时刻提醒自己“忍”。当然,如果我“注重教学的艺术,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欣赏,学会用必要的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让学生得到多方面的启迪和感受”,就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也不用担心自己在课堂上失态。
再次,课后反思也是必不可少的。是对全班的回顾,是对班里得失的反思。成功,你是怎么成功的?你靠什么?下次我可以继续这样处理类似的问题;如果我们失败了,我们怎么能成功呢?什么可以做得更好?当时我该怎么处理?通过这样的思考,对自己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最后,作业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中介,也是教学目标与教学的纽带。
学习评价的中介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教师每次都要关注学生的作业。经常在水里做作业,并且有效的筛选习题,预测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合理的安排上课时间,讲解,这样学生的作业效率才能提高。另外,注意每一道错题的分析和整理。这样可以有效整合教学资源。
总之,学完套路,要多给我思考,只有不断思考,才能有更大的进步。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根据教学常规中的要求,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常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偏激
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全面实验阶段。通过一个阶段的教学,我感觉新理念、新标准、新教材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新面貌。新教材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教材的编写从内容的呈现和页面的设置上重视儿童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提供与儿童生活背景相关的丰富素材,是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基础。下面说说我在教学实验中的体会。
一,联系生活,为学生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越接近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学生对知识的自觉接受程度越高。创设与现实生活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并不难,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比如我在教0的时候,创造了这样一个情境:我先在黑板上贴了一只可爱的小猴子,告诉学生,猴子妈妈奖励她两个桃子,因为她爱学习。同时,在小猴子面前放一个大盘子和两个新鲜的桃子。孩子们,你们看,小猴子是不是很快乐?然后小猴子开始吃桃子。我先从盘子里拿了一个桃子,然后让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我发现盘子里只剩下一个桃子了。)我接着问:它能表示多少个数?学生甲:可以用1来表示。然后我又摘下一个桃子,说,小猴子又吃了一个桃子。这次我应该用什么号码?小猴子不知道。孩子们,让我们帮助小猴子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第二,在新理念的指导下,自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只有用新的思路去分析和理解新教材,才能真正理解编者的意图。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创造性地利用教材资源,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比如在教高一数学上册54页第五题的时候,我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读图片(左上图)上的单词,然后分四组讨论图片和含义,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全班交流。然后有同学上来自己表演:一个演我,后面八个人。让学生随便上来,直到符合计划。)从而知道这群人分为哪两部分,然后让学生以列的形式计算。这样问题很快就解决了,学生自己做,没有老师的讲解。学生参与了整个学习过程,他们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第三,组织有效的小组学习。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在形式上区别于传统教学的最明显的特征。它有效地挑战了教师的专制,同时在课堂上第一次给了学生自主和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学生的交际和审美能力。
在课堂上,我们都能在小组讨论中看到合作学习。然而,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大多数讨论都只停留在形式上。
我们应该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前要考虑每组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让每个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小组讨论时,教师应深入小组,了解合作和讨论的效果,以便灵活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
比如在教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时候,我大胆地把课本上的两个例题改了一下,设计成学生熟悉的、充满生活情趣的情境,让学生更容易掌握。教学实例后,我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全班分成四组讨论,每组创设一个情境,然后让学生根据内容列出加法(或减法)。
表演形式:一人叙事,多人表演。
第一组:有10只鸟,先是三只飞走了,然后两只飞走了。现在有多少只鸟?第二组:草地上有4只兔子,来了1只兔子,来了3只兔子。现在有多少只兔子?
第三组:河边有8只螃蟹,其中2只已经爬走,4只已经爬走。有多少?
第四组:草地上有7只鸡,2只没了,1没了。草地上有多少只鸡?孩子们做了精彩的表演,每个人都非常努力地学习。这样,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巩固了知识,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第三,用生活生成例子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最喜欢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活动中产生例子来学习,会让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大大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教加减法的时候,我把书上的例题改成了游戏的形式。我先对学生说:孩子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然后,说说游戏规则(七个人先上车,然后两个人下车,再三个人上车)。然后一边放音乐,一边告诉你:车从北社出发,(同学们做出动作,发出开车的声音)吴江到了,停了(两个人下,三个人上),车又启动了。游戏结束后,让学生讨论说,现在车上有几个人?有同学说,现在车上有8个人;有同学说,车上7人,2人在吴江下车,3人上车。现在车上有8个人。有同学说从北街出发时车上有7个人,吴江下车2个人,上车5个人,上车3个人。现在公共汽车上有八个人。我先肯定学生的各种说法,然后让学生讨论。你觉得是什么样的说法?让学生说说他们是怎么知道现在车上有8个人的。学生在游戏活动中知道:从8个人中去掉2个人(需要减法),加上3个人(需要加法)。这样,学生在学习加减法的混合例题时,感到有趣、熟悉、自然,对数学的亲和力和兴趣自然产生。
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在我看来,老师永远不会取代学生能探索的,永远不会暗示学生能独立发现的。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从活动中学习,从思考中学习,从合作中学习,给他们尽可能多的时间去思考,给他们更多的活动空间,给他们更多的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有更多的创造信心和更多的成功经验。
提索
数学不仅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思维学科。有效的数学教学应该使学生学会数学知识和结构、思维方式和方法、数学思想和概念。而这些要潜移默化的渗透在每一堂课上。因此,我们必须在每堂课上实现有效教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如鱼得水,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教师仍然用旧教材的思想要求和教育学生,学生仍然不是课堂的主人。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应该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活动。因此,教师要从学以致用的理念出发,精心设计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真正体现基于学生主观实践活动的有效课堂教学。
1,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变认真听数学为动手操作数学。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动手操作可以促进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有深刻的体验,从中感受和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验数学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它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方式。
新教材非常重视学生操作活动的设计,提供了大量素材。教师要设计和组织从形象直观到抽象思维的操作活动,发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首先,不要让操作流于形式,要让每一个学生经历每一次操作活动。二、引导学生把直观形象和抽象概括结合起来,边讲边讨论边操作,做到手、脑、嘴并用,在操作和直观教学的基础上,及时抽象概括概念和规律的本质属性。
2.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形式走向实质。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认识的重复。让学生跟随前辈的脚步,部分重新发现自己所学的东西,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要有目的地选择这些重复或再现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积极开展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自主探究是教师指导下的探究。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自主探究的情境,还要注意学生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学之道在于懂,教之道在于度。教师要处理好自主与引导、释放与收集、过程与结果的辩证关系。对于那些期望学生通过努力去探索和解决的问题,要大胆、真诚、求实,要及时、自然地收集。如果只是顺其自然,不接受,只会流于表面,收效甚微。没有教师有价值的指导,学生的主体性就得不到充分发挥。
3.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自课程改革以来,教师们一直在积极探索合作学习的方法,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有些合作学习只是走个形式,把合作变成了坐在一起。要实现真正的合作交流,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合作交流除了分组、组内分工、明确各自的任务和责任外,还要以学生的认知需求和交流需求为基础。第二,合作交流要保证一定的时间,在学生充分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没有独立思考的小组合作交流,必然效率低下。第三,合作交流不仅是学生之间的,也是师生之间的。因此,学生不仅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还要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
4.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都是学生学习的方式,没有区别。教师在教学中要使它们相互渗透,相互补充,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数学的认识,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自己的想法,这必将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挥个体作用和群体效应,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