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新课标指出,各个时期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可见,阅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最重要的教学方法,阅读训练是否有效是阅读教学成功的主要标志。目前,朗读教学已经引起了语文教师的重视,但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大多数学生能正确流利地阅读文章,但很少有学生能读懂文章的意思、味道和感情。那么,如何加强阅读训练,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哲学家黑格尔说:“教师是儿童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小学生向老师学习的意识强,模仿能力强。尤其是中低年级的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阅读技巧。教师在课堂上口若悬河的示范朗读,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使学生在模仿中迅速理解如何断句、停顿和变调。虽然高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阅读技巧,但教师仍然有必要对阅读进行建模。好的范文阅读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直接体会到文本所要表达的感情,进而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基调。教师要示范阅读,不能简单地用录音代替,失去了示范阅读的直观作用。实践证明,教师在朗读中的示范作用越好,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得越快。第二,充分保证上课阅读的时间。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都需要教师以课本为基础,以课文为依据。只有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处理文本,从中获取信息,才能提高学生感受、理解和积累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课,老师要给学生留一定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多读,读得充分。但是很多老师的语文课变成了问答课。有些语文课,老师让学生一会儿听磁带,一会儿看电影,一会儿表演,学生几乎没有时间大声朗读。有的老师怕学生不理解课文,文章不透彻,就不厌其烦地讲解,把学生大声朗读的时间变成了老师的发言。古人云:一本书读一百遍,便知其意。如果你读得好,不需要解释,但你知道它的意思。有效的阅读胜过老师透彻的讲解,所以语文老师要留出时间让学生阅读,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课堂上繁琐的“说、问、答”让位于阅读,让花哨的小组讨论让位于阅读。目前小学语文课本。有很多文字既好看,又有可读性和人文性?。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文章的不同体裁和内容,设计不同的阅读目标和要求?。说明文和科普文一般适合入门语气阅读,不适合阅读训练。人的叙事作品,文字优美,故事曲折,感情跌宕;描写景物的抒情文章语言华丽,感情色彩浓厚;古诗和近体诗节奏感强,寓意深刻。这些文章适合阅读训练。一般来说,反映文章中心的段落和句子最能表达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教师可以把这些内容作为阅读训练的重点,更准确地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比如我指导学生读《月光》最后三段自然段的时候,就是为了启发想象力,体验意境;读《燕子》第二段,目的是了解写作技巧和表达方法。第四,积极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了让学生读得越来越好,读得越来越美,老师必须充满激情和情感。创设阅读情境的方法有很多:教师可以有效地对阅读进行建模,使用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教师可以根据文章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提示。我在指导学生读《荷花》第一课第四段时,先用深情的声音做了一个示范朗读,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学生们立刻被我的激情感染,想象自己变成了莲花。入乡随俗后,我用自己想象的配乐表情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学生们立刻被荷花的美丽和对大自然的热爱所陶醉。在指导学生阅读《两个孩子辩论当天》时,我用了煽情的“挑衅性”提示:“一个孩子不服当天”、“一个孩子大声说话”、“一个孩子跺地”,使两组孩子的辩论越来越激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虽然学生也是在反复阅读,但是阅读的效果和我们平时的机械阅读完全不一样。第五,朗读的形式要多样化。朗读的形式有很多种:齐声朗读、引导朗读、轮流朗读、轻声朗读、角色朗读、男孩女孩朗读等。一般来说,低年级学生常采用轻阅读、同步阅读、角色阅读等方式来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集中注意力。高年级宜采用个别阅读和默读,有利于沉思和集中注意力。在一堂课上,教师可以交替使用几种阅读方法,但应以一种方法为主。比如一篇讲故事的文字,适合个人阅读,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人物间对话较多的文字或片段,适合不同角色阅读,如陶器、锡壶等。节奏感强、充满情感的课文,尤其是诗歌,可以分组朗读;对于单词难懂、含义深刻的课文,教师需要及时进行模型化阅读或创设情境指导,如朱自清的《匆匆》。第六,加强阅读技巧的指导。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天生的,更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形成和完善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阵地。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加强阅读技巧的指导。在训练中,要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的内容和故事,设计重音、停顿、语气和语速的变化。一般来说,用于描述突然的变化、忧虑、遭遇